总类
交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即人和物的转运输送和信息的传递播送。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狭义指运输。人类在狩猎谋生活动时就出现了有目的地的运输和信息的传递。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专门从事运输和传递信息的交通业。交通的生产活动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属性和形态,只改变劳动对象的空间位置。交通产品是非物质形态的,不能储存和调拨。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必须有一定后备的交通生产能力。交通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和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也是联系国内外的桥梁。
运输 即狭义的交通。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改变人和物的空间位置的活动。按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位置分为企业内部运输和公用运输。前者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组成部分,即使用起重输送机械、车辆、管道、索道等在企业内部所进行的运输。后者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即企业之间、地区之间、产销之间,由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所进行的运输。按运输工具可分为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航天)运输及管道运输。运输也为非生产性的社会需要服务,如军事运输、旅游、抢险救灾等。现代运输在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运输工具、运输道(线)路、动力设备和电信设备等。
通信 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在信息需求者之间实现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的活动。其历史与人类文明一样长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部门。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前者以运输网为基础,通过邮件等实物来传递信息。后者以电信网为基础,利用光、电信号传递信息。传统通信以邮政、电报和固定模拟电话通信为主。现代通信则以电信通信为主。现代通信依传输信道种类,分为有线通信(有线电通信)和无线通信(无线电通信)。按信号传输方式,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通信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基本条件。
邮政 由国家管理或直接经营的以传递邮件为主的通信行业。办理信件、包裹的收寄和传递,报刊发行,以及汇兑、储蓄等业务。是邮电通信业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中国邮政法规定,中国邮政工作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管理。在国民经济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电信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传送信息的活动。一般指在电信网上完成的通信,如电话、可视电话、短信、彩信、数据传输。广义的包括广播、电视、雷达、遥控和遥感等。1844 年 5 月 24日美国莫尔斯用他发明的电报机在华盛顿至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上发送了第一封公众电报。1876 年 3 月 10 日美国贝尔用他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机传送了一句完整的话。1895 年前后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进行了莫尔斯电码的发送和接收。一百多年来电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人类信息社会的形成,电信已从以电话通信为主的时代迈入以数据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为主的信息化时代,电信技术正日益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相融合。
绿色交通 广义的指采用低污染、适合城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交通理念。狭义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而建立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的多元化协调的交通运输系统。1994 年加拿大的布拉德肖(Chris Bradshaw,1944— )提出绿色交通体系理论,主张绿色交通工具的优先级序: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单人自用车。绿色交通强调交通系统的环境友好性,主张在交通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活环境质量,降低排放,节约能源,节省费用,促进社会公平。强调交通系统的优先级序,主张建立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低碳交通 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交通基础设施为基底,以交通节能减排政策为扶持手段,以碳审计为评价体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以慢行交通与新能源交通为支撑。其建设包括交通运输方式结构及用能结构的优化、交通需求的合理控制、单种交通工具的能耗降低、交通运行效率的提升等,最终形成一个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交通领域的全周期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低碳交通注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强调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交通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旅游交通 为旅游者观光游览服务的交通。基本要求是安全、快速、准确、便利、舒适和经济。距离较远的以飞机或火车为主要旅游交通工具;距离较近又有公路联结的,以汽车为主要旅游交通工具。乘游船旅行既可在船上观光,也可上岸游览,有的游船是一座流动旅馆,船上设有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到达一个港口,白天上岸游览,晚上回船休息。
军事交通 用于军事目的的陆路、水域、空中交通的总称。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运输工具、技术装备、组织机构和管理等。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军事人员、物资的运输;保持、恢复和提高交通设施的能力,保障交通线畅通;组织实施军事交通专业训练和军事科学研究等。以民用交通为基础,根据军事交通需要进行相应建设。是军队作战的重要条件。军事空运在现代战争中已成为战略、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之一。
地方交通 起讫点均在本地区之内的交通。是地区内的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商业区与邻近地区之间的联系所产生的交通。与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一般由地方机构负责管理。
交通运输业 简称“运输业”。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的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劳务,满足运输需要的服务产业。随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现代运输业由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运输业不增加新的物质产品,仅改变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置,却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赖以进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业具有先行发展的一般特征。
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的简称。
邮电通信业 简称“邮电业”。从事信息传递的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劳务,满足通信需要的服务产业。在中国,邮电通信业办理邮政和电信两大类业务。前者包括邮件的收寄和传递、报刊发行以及汇兑、储蓄等。后者包括电报、电话、传真、数据通信等。其任务在于迅速、准确、安全、方便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的通信需要服务。在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邮电业 “邮电通信业”的简称。
交通运输方式 简称“运输方式”。以运输工具和运输线路的技术特征区分的运输形式。分为传统运输方式和现代运输方式。前者有畜力驮载、骡马拉车、人力推车、人力摇橹和风帆船等。其特征是速度慢、运量小,但“无孔不入”。后者分为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它们各具特点,分工协作。
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的简称。
水路运输 简称“水运”。亦称“航运”。使用船舶、浮囊、排筏或其他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海、水库、人工水道等航道上运送客货的运输方式。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客运和货运;按航运区域可分为海运和河运,海运又有沿海、近洋、远洋之分。
水运 “水路运输”的简称。
航运 即“水路运输”。
公路运输 一般指“汽车运输”。使用汽车或其他车辆通过公路运送客货的运输方式。有旅客运输、货物运输、集装箱运输等。特点是灵活、机动、方便、直达。既可减少货物换装转运等中间环节,实行门到门运输,也便于同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线的衔接,接运或集散货客。
铁路运输 使用列车在铁路上运送客货的运输方式。特点是运输能力大,运行速度快,受气候和季节影响较小。适合于大宗货物长途运输和大量旅客载运。但铁路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占用土地多。
航空运输 简称“空运”。亦称“商业航空”。使用航空器运送旅客、货物的运输方式。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航空运输主要使用飞机,少部分使用直升机及其他航空器。优点是:(1)速度快,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火车和汽车的3~10 倍,是水运的 20~30 倍。(2)不受地形限制、长距离运送。(3)安全、舒适。(4)国际性,是国际旅客运输的最主要运输形式。缺点是:(1)成本高,技术装备复杂、人员素质要求高,燃油消耗大,成本是其他运输形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不适于大宗低价货物运输。(2)受天气影响较大。(3)机场离城市中心较远,不能做到门到门的运送,不适于短途运输。
空运 “航空运输”的简称。
商业航空 即“航空运输”。
航天运输 亦称“空间运输”。利用航天器作为运载工具在太空中进行人员、物资运输的统称。人类目前只能使用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和航天飞机等进行地面与近地空间、人造卫星之间、空间站与其他航天器之间的有限运送活动,尚未能从事外层空间或深空中的星际运输。
空间运输 即“航天运输”。
管道运输 用管道输送流体或气体物料的运输方式。特点是成本低,密闭性好,可连续输送。适用于货源稳定,量大且单向的远程输送。按输送物料的状态,分为原油管道运输、成品油管道运输、天然气管道运输和固体浆液管道运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运输品种已扩展至煤、矿石、氨液、二氧化碳等物料。
城市交通 城市的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即城市的人和物的转运输送和信息的传递播送。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以发达的快速道路(包括轨道)网络和先进的立体交通设施为基本特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交通面临运行不畅、停放困难、事故频发、污染加重等问题,通过科技的进步可逐步缓解。
交通运输通路 简称“运输通路”。现代运输工具能通达的运送线路。包括陆路、水路、空路三大径路。陆路有地上、地下和架空道路,地上、地下和架空铁路,输油、气和物料管路以及压力空气输送管路,用于工厂及大城市短途运送的地上和架空传送带。水路有大江、湖泊及运河的内陆水道,沿海、近海和远洋的航线。空路有国内和国际航线,游览地区的缆车、空中索道等。
运输通路 “交通运输通路”的简称。
客流 旅客出行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包括流量、流向和流时等要素。流量指流动的数量,流向指流动的方向,流时指流量的时间分布。影响客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生产力布局的改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运输网的发展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旅客流量在方向分布上相对平衡,大部分旅客有往有返;在地区和时间分布上很不均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或城市,客流量集中,一年内有旺季和淡季之分,一月、一周或一日内也有高峰和低峰之别。掌握客流变化规律,是合理规划运输网、配置客运站点设施、配备旅客运输工具和编制运行作业计划的基本依据。
货流 货物从发送地到目的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包括流量、流向、运距和结构。影响货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分布、生产力布局、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商品经济发达程度、国民经济结构、地区经济联系、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状况、综合运输网状况、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物资分配供应制度等。掌握货流变化的规律性,是确定货物合理运输、编制运输计划和运输基本建设计划的重要依据。确定货物的合理流向和流量,克服对流、过远等不合理运输,可节约运输费用,节省运输能力。
物流 物资从供给者到需要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其功能包括物资的运输、储藏、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包装物和废品回收及相关物流信息的存取、处理。运输是物流的核心。按活动范围分为小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中物流(企业外部流通物流)、大物流(社会物流或物流系统);按业务性质分为供应物流、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这一概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后勤工程的含义演变而来,在中国已被普遍采用。
现代物流 原材料、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至终点的全过程有效流动。是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手段,使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应具备三个特征:(1)基于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2)以社会化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为主。(3)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全过程之中。
第三方物流 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为适应现代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要求而产生。其发展程度是体现一国(或地区)现代物流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四方物流 通过对物流资源、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的整合和管理,提出物流全过程的方案设计、实施办法和解决途径的业务模式。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其主要功能是:(1)供应链管理功能。管理从货主、托运人到用户、顾客的供应全过程。(2 )运输一体化功能。负责管理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之间在业务操作上的衔接与协调。(3)供应链再造功能。根据货主、托运人在供应链战略上的要求,及时改变或调整战略战术,保证产品能更快、更好、更廉地送到需求者手中。
车流 运输线路上一定数量和种类车辆的流动。车流量的大小取决于客货流量和车辆装载能力的大小及利用程度。按车辆是否装货,分为重车流和空车流。掌握车流状况,了解其在各站间流动的全貌,促使其合理分布;组织好空车流的利用,是提高运输工具利用率、降低运输成本、加速客货周转、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运输流向 运输对象由发送地到目的地的运输方向。包括旅客流向和货物流向。旅客流向分为上行和下行,一般以对应站点的位置划分,如从重要城镇的站点往外行为上行,反向为下行。货物流向分为顺向和反向,一般以货流量较大的方向为顺向,反之为反向。调查研究运输流向,可为合理组织运输提供依据。
客流地理 客流在地域内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影响客流地理变化的因素有生产布局的改变、新城镇的建立、旅游点的开发、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特点,以及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反映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劳动构成的差异。
货流地理 货流在地域内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决定货流地理状况的因素有工农业生产布局、产销联系关系和运输线网分布。反映了各地区经济的特点、水平和联系。
吸引范围 亦称“吸引地区”。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线或其港、站的客货集散所及的地区。按运输联系的性质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前者指通过各种运输工具可直达的地区范围;后者指中转或间接到达的地区范围。按运输时期分为现状的和远景的两种。前者指现有运输线或其港、站已形成的吸引范围;后者指新建或改建运输线或港、站的未来吸引范围。相邻的线路或港、站间的吸引范围,随货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吸引范围的划分是国民经济中进行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确定客货合理流向与流量,编制运输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基础。水运的吸引范围,常称“腹地”。
腹地 水路运输线路的客货集散所及的地区。
交通运输手段 简称“运输手段”。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有水路运输手段、公路运输手段、铁路运输手段、航空运输手段、管道运输手段等。
运输手段 “交通运输手段”的简称。
交通工具 亦称“交通运输工具”、“运输工具”。输送运输对象的器具。其数量和质量,决定运输生产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关系着运输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运输生产效率。按运输方式分为水路交通工具、公路交通工具、铁路交通工具、航空交通工具、管道运输工具等。另外还包括其他一些人力交通工具和乘坐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助动车及游览车、游艇等。
交通运输工具 即“交通工具”。
运输工具 即“交通工具”。
交通设施 亦称“交通运输设施”、“运输设施”。输送运输对象的设施。有水路交通设施、公路交通设施、铁路交通设施、航空交通设施、管道运输设施等。可分为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
交通运输设施 即“交通设施”。
运输设施 即“交通设施”。
交通运行 使用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输送运输对象。包括运输需求、运输形式、运输组织、运输产品、运输包装、运输装卸、运输进出口及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的维护修理等。
交通管理 国家对社会交通事务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总称。按管理类型,有交通行政管理、交通环境管理、交通经济管理、客货运输管理、客货安全管理等;按交通方式,有水路运输管理、公路运输管理、铁路运输管理、民航运输管理、管道运输管理、邮电通信管理等;按管理内容,有交通设施管理、交通资费与价格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狭义的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对道路交通秩序与交通安全的管理,即运用行政、法规、宣传和工程技术、设施等手段,协调人、车、路在交通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使交通安全、畅通、低公害、低能耗。
交通仿真 亦称“交通模拟”。对真实交通系统或规划交通系统的运行功能的模拟。一般通过计算机的交通数字模型来进行。(1)建立交通仿真的数学模型,并将它转换成适合在计算机上编程的仿真模型。(2)通过交通仿真实验,观察交通模型各变量变化的全过程,寻求交通系统方案的最优化结构和参数。有模拟仿真法、数字仿真法、混合仿真法。离散系统交通仿真,可用以研究通过某道路长度或道路横断面的车辆数或车辆通过道路桥梁收费口的到达、排队、服务、离去等。连续系统交通仿真,可用以研究交通流中的变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车头时距、车速和排队时间等。
交通模拟 即“交通仿真”。
交通遥感 亦称“交通遥测”、“交通航测”。远距离非接触式获取交通目标信息的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接收处理和遥感信息分析判读四个部分组成。在不同高度的遥感平台上,使用传感器接收交通目标物体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经处理和分析后,识别目标,揭示其性质、形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交通遥感一般采用地面遥感和航空遥感。其用途是规划交通发展战略和道路网络;安排城市交通项目的建设顺序;调查与分析道路交通阻塞范围和原因;评价交通控制系统和交通管理措施效果等。
交通定位 利用交通遥感确定交通目标位置。一般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亦称“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提供全球、全天候无线电导航的卫星系统。该系统在卫星上发射导航信号,用户可连续接收,由用户主动定位,用户无限。一般采用单程测距法定位,还包括测速和授时功能。其空间段通常由较多(如 18 颗、21 颗、24颗)倾斜中圆轨道或低圆轨道卫星组成,也可利用其他轨道(同步轨道、椭圆轨道)卫星复合组成。国际上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交通信息 反映交通活动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等的统称。
交通信息服务 交通信息系统为交通参与者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内容有:(1)出行前交通计划服务。给在家里、工作地点出行者提供当时和预测的交通信息,帮助选择最省时、最经济的出行方式。(2)给途中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通过车载(船载或机载)的交通信息显示设备,给途中驾驶员提供目的地的沿途路线、交通状况、去向指路标志、停车场或换乘及其他服务设施情况和天气状况。(3)交通工具和路线导行。帮助出行者选择合适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以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费用、最舒适的服务到达目的地。(4 )给旅行者提供信息服务。如旅游地的衣、食、住、行、旅游与娱乐活动信息和预约服务;有关地址、电话等查询服务;给驾车旅行者提供停车场和汽车修理场信息等。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为需求者提供交通信息咨询服务的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1)信息采集。采集各分系统的信息,如交通信号自动控制系统、路线导行系统以及电子收费系统的公共交通信息,市际交通管理系统及铁路、航空等运行管理系统的市际交通信息,紧急救援系统的紧急事件及处理信息,以及各有关服务设施、娱乐场所的公共服务信息,气象、环境状况等信息。(2)信息处理。把各种信息,按一定结构综合处理成所需要的各种数据。(3)信息传输。根据咨询需求将数据信息传输给各咨询者。(4)咨询需求者。包括(交通管理、公交管理、商车管理、交通规划管理等)有关管理部门、家庭、办公室、交通枢纽及路边交通咨询台、车辆与路线导行点、紧急事件处理中心等。
运输工程学 亦称“运输工程”。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各种运输系统的方法,使客货运输安全、高效、方便和经济。包括运输规划、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航空港、水上运输、海港、河港、航道和运输技术。道路工程学和交通工程学是运输工程学的专门分支。
运输工程 即“运输工程学”。
交通经济学 研究交通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奥地利的萨克斯(E. Sax,1845—1927)在 1878 年所著《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交通工具》一书的出版,也有人认为是 1844 年法国达彼特的《论公共工程效用的衡量》一文的问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交通经济的性质、特点以及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中国对交通经济理论的研究和介绍,始于1937 年余松筠所著《交通经济学》一书。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交通经济学在中国逐渐成为包括邮电在内的独立学科。主要内容有:交通经济部门的性质、分类和管理体制;交通经济活动与发展的规则、政策;交通经济的结构、布局、成本、效益和投资等。按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分为运输经济学和邮电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研究运输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是部门经济学之一。以运输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全过程为研究领域,以人们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内容一般包括: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运输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货流、客流形成的规律及其合理运输的组织;运输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其发展;运量和投资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分配;运输布局及建设;运输业的管理体制;运输业的计划、成本、价格、利润、劳动工资、经济核算;运输业的经济效益及计算方法等。其分支学科有水路运输经济学、公路运输经济学、铁路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经济学和管道运输经济学等。
邮电经济学 研究邮电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是部门经济学科之一。以邮电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全过程为研究领域,以人们在邮电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同,分为邮政经济学和电信经济学。
交通运输地理学 亦称“运输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交通运输布局学”。研究交通运输布局规律的学科。以交通运输的地域分布为研究领域,以交通运输在生产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流形成的变化,交通枢纽和线网的地域结构组成、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等为研究对象。按研究内容,分为运输网布局和客货流布局;按研究范围,分为理论交通运输地理、交通运输部门地理、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和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运输布局的基本原则;运输布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运输布局与工农业布局和城市建设的关系;运输布局与各种自然因素的关系;各种运输方式布局的技术经济依据;运输布局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运输建设可行性研究;运输布局的经济效果及其评价方法等。
交通地理学 即“交通运输地理学”。
运输地理学 即“交通运输地理学”。
交通工程经济学 研究交通运输综合系统建设和营运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在交通工程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内容有:交通发展的历史及功能;交通工具的特性及交通系统;交通运输网的布局;交通现代化;交通系统的协调和配合;交通量的计算;交通规划体系和方法;国内运输系统和国际运输系统;都市交通和村镇交通;客运、货运的特点及组织;旅游交通经济;交通运输的经济效果及其评价;交通运输综合体系的发展等。
交通运输管理学 亦称“运输管理学”。研究运输部门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任务是揭示运输活动的基本规律,为提高运输经济效益服务。主要内容有:运输系统的建立与协调;运输的计划与组织管理、运输企业资金、物资、劳动、财务等专业管理;运输线路的规划和调整;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使用范围及协调发展;联运组织;运输的发展方向及新的运输方式和重要技术装备的技术经济评价。按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的经济部门有若干分支学科,如铁路运输管理学、公路运输管理学、港口营运管理学、航运企业管理学、航空运输管理学、工业运输管理学、商业运输管理学等。
运输管理学 即“交通运输管理学”。
交通运输法学 研究交通运输活动法律调整的应用学科。以交通运输法律制度及交通运输活动中的司法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为:交通运输法的性质、特征、基本原则和任务,以及与相邻法的关系;交通运输机构的设置及其法律地位,交通运输活动的领导、组织和管理,交通运输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外国交通运输立法的现状和前景,国际交通运输公约和规则;国际交通运输活动中的法律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