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环境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 对交通发展的计划。按时限,分为长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短期交通规划。按类别,分为交通体系规划、交通战略规划、交通专项规划、交通分区规划等。其程序一般包括编制、协调、审批、实施、后评估等。强调:(1)综合与协调。除规划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外,注重城市交通与城市社会、经济、土地使用的协调,交通供应与交通需求的协调,交通政策、建设与管理的协调。(2)弹性与持续。应考虑多种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跟踪和调整。(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可使用各种交通需求预测、交通供应分析和交通评价的模型。交通规划有各不相同的种类。一般包括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综合交通战略规划、各类交通专项规划、分区综合交通规划、交通影响评估等。交通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1)城市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包括用地性质、规模、人口、工作岗位等)分析。(2)交通现状分析、需求预测和供需分析。(3)交通发展目标、战略和政策。(4)交通发展方案。(5 )方案评价与决策。(6)方案执行、监测与调整。其中交通发展方案包括交通建设、交通管理、具体交通政策措施,还包括资金筹措与运用、交通管理体制等。
交通体系规划 亦称“城市交通体系规划”。在中国称“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交通全面完整的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据此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其范围和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考虑城市远景发展要求。其综合性表现为:对各种历史、现状和未来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考虑土地使用、交通需求、交通供应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预测技术;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工具)的协调;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价、决策;交通政策、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诸环节的衔接;动态交通(车辆行驶)与静态交通(车辆停放)需求量和供应量在总体与局部两方面的平衡等。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即“交通体系规划”。
交通战略规划 在中国称“综合交通战略规划”。城市交通发展总体性与方针性的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功能、规模和布局,下接城市交通规划的交通网络规划、项目建设规划和具体的交通政策及管理措施规划。对交通系统规模、交通服务水准、交通方式结构、交通管理体制、交通投资与价格、交通环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宏观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判断与决策。是城市的远景规划,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前期研究、导向研究。其内容是:(1)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和需求,进行交通需求和交通供应可能性的预测,明确交通发展趋势和将会面临的主要问题。(2)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针,规划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3)确定主要的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网络、对外交通网络和客货交通枢纽布局。(4)提出主要的建设项目、交通政策和交通管理措施,并进行交通评估。(5)提出交通投资政策和必要的交通决策、建设、管理体制建议。
综合交通战略规划 即“交通战略规划”。
交通专项规划 城市交通体系中各子系统的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规划;客运规划;停放车政策及其规划;交通需求管理;城市货运规划;对外交通规划;交通环境规划等。
道路网规划 城市交通专项规划之一。在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指导下制订。内容包括道路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道路网设施容量、路网构架和布局、各等级道路级配与典型断面、交叉口形式等。
客运规划 城市交通专项规划之一。重点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一般遵循下列原则:(1)制定规划目标应有相应指标评价实现目标的程度;(2)建设投资最省,综合营运费用最低;(3)与地区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综合交通规划相协调;(4)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内容有:(1 )客运需求预测;(2 )目标;(3)客运结构和客运政策,客运结构对地区而论,主要指各运输方式的比例与协调,对城市而论,主要指公共客运(地面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个体交通(小汽车、自行车)的比例;(4 )网络系统;(5)系统的营运;(6)投资与营运费用;(7 )效益评估;(8 )建设项目排序;(9)客运需求管理。可分为长期战略规划与近期详细规划,前者着重于客运结构与网络系统,后者着重于建设项目和改善营运。
货运规划 城市交通专项规划之一。一般遵循下列原则:(1)保证货物运输的通达、便捷与经济;(2)减少对环境和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3)货流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主要内容有:(1)货运需求预测。(2)货运方式的合理结构以及相应的运输政策和运价。(3)线路和枢纽布局。货物流通中心的布局、功能与规模;仓库和停车场的规模与布局;城市中心的专门货运路线,进出通道和装卸点;重载运输和特殊物品运输的路线。(4)货运的营运方式与管理。要特别注意市内运输与对外运输的衔接,仓库和其他货运大集散点的布局以及市中心区的货运问题。
停放车规划 城市交通专项规划之一。以现状的停放车供需调查为基础,预测未来的人口、工作岗位、土地使用和经济发展诸因素而制订。内容包括停放车需求预测、车辆停放设施的选址方案、进度安排和经费估算以及规划评价。按时限分为停放车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两种。长远规划着重于贯彻新的交通政策,筹划新的停车设施系统,改变现有设施,期限一般为 20 年;短期规划着重于发挥现有路内外停车设施的作用,进行供需水平分析,制定近期宜采取的管理措施与政策。
交通影响评估 城市土地使用和开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对指定范围内的土地调整或开发所产生的对该区域及周边交通的影响进行分析,掌握土地使用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变化的基本情况,评价其对交通影响的程度,制定相应的工程及管理措施。
项目后评估 项目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的分析和评价。目的是进行项目的回顾总结和前景预测,改进决策和管理服务。19 世纪 30 年代产生于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起被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双边或多边援助组织用于世界范围的资助活动结果评价中。
规划期限 交通规划预期实现的年月。近期规划一般为 3~5 年,中期规划一般为10~15 年,远期规划一般为 15~20 年或更长。有些专项规划,例如交通管理规划、地面公交线网规划等,通常只进行近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或交通战略规划,一般是远期规划,但也应该包括分期实施期限。中国交通规划的期限常同国家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为 20 年)的期限一致。
规划程序 完成交通规划各项内容的步骤。一般按如下顺序进行:(1)信息采集;(2)分析预测;(3)方案生成;(4)评价决策;(5)营运追踪。最后一项实际上已经是下一轮规划程序的信息采集。其间会穿插若干反馈工作,如需求预测模型的标定需要补充调查所缺的基本数据,方案评价后需要修改方案或者调整模型中的参数等。
规划目标 交通规划期望未来城市交通所要达到的目标。在经济发展、人口演变、实现年份等方面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通常是概略的若干项定性阐述。
规划标准 交通规划目标的定性和定量的指标集。如增加设施,包括道路总长度、总面积、总容量和建造立体交叉等;提高车速,包括客车车速、货车车速、公交车车速、高峰小时车速、全日平均车速等;减少事故,包括以车辆拥有数计算的车均事故次数和以道路总长度计算的里程平均事故次数。
目标设计 交通规划方案的评价标准。内容包括:(1)目标,定性描述要达到的目的。(2)任务,为达到相应目标所必须完成的诸项工作,具有可以量化的概念。(3)指标,是对相应任务的一项或多项度量描述,即规划方案功效的量化,用MOE矩阵表示。(4)阈值,给予评价指标的界值,与每项指标对应的有现状值和目标值,前者由调查获得,后者由专家预估。
规划协调 交通规划中各制约因素、衔接环节、交通方式、利益的平衡与调整。主要涉及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土地使用与交通预测之间,交通的生成、分布、方案测试、评价、方案决策和实施等各步骤之间及其与规划整体之间,某种交通方式的专题规划(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与其他交通方式专题规划之间,交通设施建造者、使用者、营运者之间,规划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平衡和调整等。
规划方案决策 根据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评价结果选定实施方案。决策者为城市的政府部门。科学性和民主性是确保决策正确、合理的基础。发达国家已有模拟决策行为的专家系统和数学模型。决策论的应用在中国交通规划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规划定向决策模型 以既定交通规划目标为核心的决策模型。20 世纪 80 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1)推理模式,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将交通规划的过程以定量的数据表述,建立一整套预测过程,形成交通预测模型及计算机软件。以美国芝加哥交通规划为代表。(2)满意模型,满足方案实效可接受的最低水平,适用于受投资资金限制的中小型城市的近、中期规划。(3)差异模型,着重考虑与现行政策实效有显著差异的政策性方案,目的在于改善现状,适用于以交通管理为重点的近期规划。(4)协同模式,协调参与机构利益一致的首要目标。(5)契约模式,通过行政手段和签订条款处理应急的交通问题,大多为短期临时性的措施。
评分曲线法 交通规划方案评估方法之一。其步骤为:(1)以根据目标设计中的目标、任务列出的评价项目为横坐标;(2)以各方案对应于各项目的给分点数为纵坐标;(3)分别连接相应点的各方案的给分曲线,可获得相对最优的选取方案。可考虑较多的评价项目,包括很难定量的社会效益,但未能反映诸项目各自不同的重要程度,仅适用于初步的宏观评述。
名次等级期望值法 交通规划方案评估方法之一。其步骤为:(1)根据目标设计列出多项评价项目;(2)按重要程度排定各项目的分数;(3)设定若干待评方案及其各自对应于每个评价项目的可达标程度,再依次给予相应的分数;(4)估计各方案能顺利实施的可能程度,以百分比表示;(5 )计算各方案的名次等级期望值。其缺点是给予项目重要程度和方案可达标程度的得分均是整数,不能准确反映相互间的实际差异;实施程度的确定带有主观随意性,故仅适用于评价无法估算项目各自权重的规划方案。
目标达成矩阵法 交通规划方案评估方法之一。其步骤为:(1)根据目标设计确定任务和指标;(2)征求各方意见给出各指标的权重,以配分范围表示;(3)对各方案在各指标的达标程度给出得分,即效应值;(4)比较各方案的总效应值得最佳者。是“名次等级期望值法”的延伸和改进,并将各种性质不同的指标归结为单一的数值,便于决策。
工程经济分析法 交通规划方案评估方法之一。以工程实施后经济效益的预估和分析为主要内容。其目标是选出有最大正净现值的规划方案。(1)净现值法,选出有最大正净现值的规划方案。(2)内在回收率法,满足NPV等于零时的折扣率 p 就是内在回收率的值,通过迭代算得并选出有最大内在回收率的方案。(3)效益费用比率法,用 B / C 表示效益-费用比, B 和 C 分别为效益和费用的折扣趋势,选出有最大 B / C 的规划方案。
前后对比法 项目后评估方法之一。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预测结论,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和分析原因,揭示项目计划、决策和实施存在的问题。
有无对比法 项目后评估方法之一。将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无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
逻辑框架法 项目后评估方法之一。将一个复杂项目的多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动态因素组合起来,用一张简单的框图分析其内涵和关系,确定项目范围和任务,分清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手段的逻辑关系,以评价项目活动及其成果。
成功度评价法 项目后评估方法之一。即打分方法。通过综合专家或专家组的打分以评价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项目的成功程度作出定性的结论。
交通政策 政府部门在一定的交通发展战略控制之下对城市交通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是用以指导、约束和协调城市交通的观念和行为的准绳,是处理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交通资源的投入和分配、经济补偿与使用者(收益者)合理负担等关系的管理手段,也是制定交通法规的基本依据。
交通白皮书 关于交通问题的白皮书。通常由政府或议会公开发表。2002 年出版的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政府名义公开发表的交通白皮书《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构筑上海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为主线,提出了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