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环境
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周围空间、人工设施、天然景物、人员和车辆总的状况。空间状况指机动车行驶所产生空气污染、噪声、振动及高架道路妨碍日照与电磁波干扰等。人工设施状况指道路、交叉口、监视控制设施、安全设施等。天然景物状况指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绿化、自然与人工景观等。人员状况指驾驶人,乘客和行人的交通道德、交通管理水平。车辆状况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及其行驶、停放。
交通环境影响 交通设施的带状构造物在建设和运行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对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环境影响的定性定量分析。主要是预测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和选址提供依据;分析损益,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
交通公害 由现代陆海空交通运输产生的有害于人体健康和人类环境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对生态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产生的污染(公害)主要有:(1)道路运输污染。包括公路建设占用、损坏自然资源和状态,破坏生态环境和分隔原有的连续无界限的自然,汽车废气、交通噪声、危险品运输的交通事故和路面雨水径流及冬季融冰雪盐的污染等。此外城市高架道路汽车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和高架道路影响日照,道路夜间照明引起的光污染等公害。(2 )铁路运输污染。主要有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列车噪声,电气化铁路电磁波干扰和旅客列车及车站的各种垃圾等带来的不利影响。(3)水路运输污染。所产生的各类含油污水或事故性排放的石油及其各类制品进入海洋、内河等水域所造成的石油污染。(4)航空运输污染。主要是飞机(机场)噪声和机场水污染和垃圾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交通噪声 交通工具运行时所产生的妨害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声音。包括机动车噪声、飞机噪声、火车噪声和船舶噪声等。一般主要指机动车辆在城市内交通干线上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是一种不稳定的噪声,声级随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其污染程度同机动车辆的种类、数量、速度、运行状态、相互距离、鸣笛、道路宽度、坡度、干湿状态、路面情况及风速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危害主要有:降低听力;影响人的休息和情绪;干扰语言交谈和通信联络。控制的主要措施有:运用工程技术措施降低噪声源的声输出,控制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接收者防护措施,以及执行合理的城市防噪声建设规划和制定噪声控制法规等。
排放污染物 全称“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机动车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等。颗粒物主要包括炭粒、铅化物、润滑油及燃烧时由润滑油产生的不挥发性反应生成物等。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排放污染物”的全称。
排放因子率 全称“机动车排放因子率”。机动车排放合格的污染因子项目数与全部污染因子项目数之比。
机动车排放因子率 “排放因子率”的全称。
颗粒物 悬浮于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物的总称。因其形成和来源的不同,各种颗粒物的形状、粒径、性质和组成有很大差异。在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已发现有几十种金属、非金属元素和几百种有机化合物。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不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同。粒径大于 50 微米的易沉降,在大气中仅停留几分钟至几小时;粒径为 0.1 微米的则可在大气中停留几年之久。按粒径分为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等。
可吸入颗粒物 曾称“可吸入尘”、“飘尘”。粒径小于 10 微米的颗粒物。即PM10。其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可进入人体呼吸道深部,对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导致污染范围扩大。
PM10 即“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亦称“细粒”、“细颗粒”。粒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粒径 2 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 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
PM2.5 即“细颗粒物”。
黄标车 贴有黄色环保标志的高污染排放车辆。是未达到国Ⅰ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在中国的大城市,已列入淘汰计划或正在被逐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