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类
信息 对观察对象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反映。获得信息,意味着对不确定性的某种程度的消除。信息可大量复制,使用不会有损耗,可脱离所反映的对象而被保存、传播。信息的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信息和能源、材料,共同构成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信息科学 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心问题是阐明信息的本质,探讨信息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律,即通过外部世界的信息来认识世界,通过主体的控制信息来改造世界。包括基础理论(信息学)、应用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智能论)、工程技术(如检测、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等)以及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信息方法、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信息科学的兴起,使以物质和能量为中心的传统科学观念转变为以信息、物质和能量为中心的现代观念。
信息技术 英语缩写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受、交换、识别、处理及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一般包含电子工程、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自动控制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
IT 即“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革命 人类社会中信息保存形式和信息传递方式以及人类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形式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语言的创造、文字的发明、造纸和印刷的发明、电报与电话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创造、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发生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将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时代。
信息论 研究信息及其传输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狭义指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共同规律的学科,即研究概率性语法信息的科学。广义指运用数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的方法,研究一切现实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及信息识别和利用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一般认为,美国数学家香农于 1948 年发表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是信息论正式诞生的标志。它从理论上阐明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度量概率信息的公式,为概率信息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根据。信息论揭示的规律具有高度的普遍性,被迅速应用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不同领域,产生和形成信息科学。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息论突破狭义的范围,发展成为一门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生物学中信息处理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信息方法 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和理论分析系统的性能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主要特点是用信息概念作为分析与处理问题的基础,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结构和运动形态,将系统的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从整体出发,用联系和转化的观点综合研究对象的信息过程。大致要经过抽象信息变换、对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各种信息模型、依据模型阐明原型、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模型等步骤。在现代科学研究与科学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信息处理 对信息的接收、存储、转化、传送和发布等的统称。目的主要是:提高有效性,提高抗干扰性,改善主观感觉的效果,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分类,分离和选择。信息处理不能增加信息量,却可以突出有用信息,提高信息的可利用性。
信息材料 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及处理有关的材料。是计算机、通信及控制技术所用材料的统称。包括用于信息记录的磁记录材料、光记录材料和电记录材料,用于信息传输的光导纤维材料等。 信息网 泛指信息传递和交换的网络。如情报网、通信网、计算机网等。以计算机网为例:用户可通过终端设备(包括键盘、电话机、电视机等)与网中某一计算机或某一终端(即另一用户)进行联系以发送或接收各种信息。
信息安全 为保护信息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不被泄露或破坏,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管理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有:信息加密技术、信息鉴别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隔离技术、信息泄露防护技术、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和病毒防治技术等。组织管理措施主要有:制定安全法规、健全安全制度;明确信息安全职责;控制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控制信息使用权限等。
信息法 调整信息的生产、处理、分配、使用和保护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1)信息基本法,规定有关信息社会关系的基本问题,核心是保护私人秘密;(2)信息民主法,规定信息公共设施民主经营和信息基本人权,如保守私人秘密权、获知信息权、使用信息权、参与信息权等;(3)信息技术法,规定信息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技术规则,如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规程;(4)软件保护法,规范计算机软件使用行为;(5)信息污染防治法,禁止诸如出于个人兴趣而通过宣传工具暴露私生活、渲染色情或犯罪行为;(6)信息化保险法,分为正式的计算机综合保险和对信息处理人员的赔偿责任保险两种。
摩尔定律 揭示信息技术进步速度的一个经验法则。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摩尔(Gordon Moore,1929—)提出,故名。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 18 ~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自提出以来,其揭示的这种趋势已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但未来趋势如何,尚有待验证。
知识经济 知识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出现的新概念,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20 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间,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是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教育和科学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部门,以网络、电子计算机、数码、光纤、多媒体为主要标志的信息产业成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产业。
数字鸿沟 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的差别。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既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鸿沟的存在加剧了地区差距和社会分化。
数字化 把需处理的各类信息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的“0”“1”进行处理的过程和技术。是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存在数字化的趋势和需求。
信息污染 由计算机网络全球化而产生的一种社会问题。如信息垃圾和淫秽信息:前者包括冗余信息、盗版信息、虚假信息和错位信息;后者主要是各种与性和色情相关的信息。
机电一体化 将集成电路、传感技术与机械制造相结合,形成复合技术的过程和趋势。是机械学、微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有机结合。使用这种技术制造的产品称“机电一体化产品”,如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增加产品的检测、记忆、运算、比较判断、反馈控制、显示等系列功能;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简化机械结构设计,提高产品可靠性;缩小产品体积,减轻重量,节约能源和降低材料消耗。
比特 信息单元的计量单位。是英语bit的音译。数字通信中,二进制数字以 0和 1 码传输各种信息,每传输一个二进制数字,就是 1 比特。例如,每秒传输 4 800个二进制数字,通信速率为 4.8 千比特/秒。信息论中以比特来量度信息量。
字 全称“计算机字”。计算机中,作为一个单元来处理或运算的一组数字或字符。是计量信息的单位。通常由若干个字节组成(每字节一般是 8 位)。存储器中,每个单元存储一个字,因此每个字都可以寻址(即找出在存储器中的地址)。在运算器和控制器中,以字为单位进行传送。字可以是指令,也可为数。
位 二进制数据或代码的每一数位。是构成计算机信息的最小单位。
字节 一小组相邻的二进制数码。通常是 8 位作为一个字节。是构成信息的一个计量单位,有时也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等操作。通常是字的组成部分。
熵 信息论中的一个基本量。例如,在试验甲和乙中,两种结果 A 和 B 出现的概率如下表:
那么在试验之前,就试验甲而言,很难断定 A 和 B 中,哪个将出现;但就试验乙而言,就很有把握地断定 A 将出现。由此可见,在不同的试验中,其不肯定性是有大有小的,试验甲的不肯定性就比试验乙的来得大。熵就是描写不肯定性大小的量,熵越大,不肯定性越大。一般地,设在试验中有 n 个可能出现的结果 A 1 , A 2 ,…, A n ,假设它们出现的概率分别是 p 1 , p 2 ,…, p n ,通常规定这个试验的熵为
H =- p 1 log 2 p 1 - p 2 log 2 p 2 -…- p n log 2 p n 。
通信 使用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实现非面对面信息交流的活动。分为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前者以运输网为基础,通过邮件等实物传递信息;后者以电信网为基础,利用光、电信号传递信息。传统通信以邮政、电报和固定模拟电话通信为主,现代通信则以电信通信为主。
计算机 ①数字运算工具之一。原为机械结构,用以作加、减、乘、除、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按传动结构,分手摇、半自动和自动三种;按用途,分各种专用计算机,如自动加法机、柜式收银机等,目前已淘汰。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子计算器和电子计算机,结构轻巧,运算速度快,功能多。②即“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 简称“计算机”,俗称“电脑”。一种能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学运算的电子设备。是一种自动化的信息处理工具。按运算对象(数字或模拟信号),分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和混合计算机三种。通常所称的电子计算机指数字计算机。在数值计算、数据采集和处理以及自动控制等方面应用广泛。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电脑 即“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 通过对信息采集、存储及处理过程的研究,着重对计算理论、软件、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特殊应用(如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探索性和理论性研究的学科。区别于计算机工程的主要特征是在理论上抽象并进行创新。
人工智能 ①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功能。如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设计、思考、规划、学习和问题求解等。②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出可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的智能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萌芽于 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专家系统、知识工程、人工神经网络等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渐趋成熟。
中文信息处理 电子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技术。由于汉字形体复杂,字数繁多,不像拼音文字只由少量字母组成,因而信息量很大。为使汉字成为最小量的二进制数字输入计算机,就需要为汉字编制一种转译代码。关于汉字编码的技术方案很多,大体分为三类:一类以汉字的读音为基础编制,称为音码;一类以汉字的形体为基础编制,称为形码;还有一类是兼用音码和形码的方法编制的,称为音形结合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中文信息处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极大地提高了中文社会的信息处理效率。
自动控制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即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即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运行。分连续控制和离散控制两种。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自动控制的发展,对技术工具的调整、控制程序的组织和改变等都可实现自动化。也包括对远处对象的控制,如对火箭和人造卫星的遥远控制。
控制论 研究生物(包括人类)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信的普遍原则和规律的学科。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创立。有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等分支。主要研究上述过程中的数学关系,而不涉及过程内在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或其他方面的现象。强调将一个学科中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概念,用“功能类比”的方法应用到另一个科学领域,促进其发展。涉及信息论、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研究控制论,可提高生产自动化、国防技术、经济管理的水平。
电子学 研究电子或离子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电子发射、电子光学及在真空、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电子运动或能级跃迁所起的各种作用,以及各种电子器件的试制和应用、电子仪器及设备的设计和应用等。其应用已渗透到工业、医疗、军事、核物理等方面。
微电子学 全称“微小型化电子学”。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电子学的分支。研究如何利用固体内部的特性以及一些特殊工艺,在固体的一个微小体积中制成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的完整电路或部件。是一门要求对电子系统、整机、部件、元件、工艺、材料进行综合设计和研究的学科。
量子电子学 电子学的分支。研究有关物质能级、原子内的运动及晶体中的各种微观带电粒子运动的现象,以实现传统电子学的各项任务。在波谱学、光谱学和无线电电子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将从激光器的研制、超快过程、真空紫外研究、表面效应、非线性光学、激光核聚变、激光光谱学、激光化学以及激光医学等方面得到补充和完善。
光电子学 电子学的分支。由量子电子学派生,侧重于光学的应用。主要基础是光辐射场与原子介质的相干作用。主要内容有相干光产生,光的放大、调制和检测,光信息的存储、传输,光计算,光信号处理以及相关的噪声问题等。
光电子技术 以量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原理和光电子器件为基础的面向信息和材料加工以及能量传输等的应用技术。涉及激光与发光(非相干光)、高斯光束、光信号调制、导光介质、光电变换、光电子统计、光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技术测量等。
光学 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发射、传播、接收,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如光的吸收、散射,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生理效应等)的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及相关工程。通常分为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和量子光学。适应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实际需要,还有不同的光学分支,如光谱学、发光学、光度学、分子光学、晶体光学、大气光学、生理光学和主要研究光学仪器设计和光学技术的应用光学等。20 世纪 60年代激光发明以后,光学在信息技术、医学和生命科学、能源以及国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仿真技术 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采用仿真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试验的综合性技术。如汽车或飞机的驾驶训练模拟器,就是应用仿真技术的成果。仿真工具指仿真硬件和仿真软件。仿真硬件中除计算机外还包括一些专用的物理仿真器,如运动仿真器、目标仿真器、负载仿真器、环境仿真器等。仿真软件包括为仿真服务的仿真程序、仿真程序包、仿真语言和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仿真软件系统。
互联网 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是因特网,故“互联网”一词有时专指因特网。
因特网 亦称“国际互联网”、“国际交互网”。将分布于全球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在逻辑和功能上组成的一个大型通信网。是英语Internet的音意合译。网中的任一用户遵循共同的计算机通信协议,共享资源,彼此交织形成单一的虚拟网络。可提供一种便捷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功能有电子邮件、信函群、远程登录、文件传输、信息浏览、信息查询等。
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类型。4G时代的开启以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
网络经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形成并得到迅猛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和模式。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技术支撑,以信息化进行要素配置,以因特网为载体,整合各种经济资源,促进“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商业”相结合。
互联网 + 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三网融合 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互联网是核心。现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意味着三者的物理合一,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3C 融合 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等三种数字化电子产品的功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3C融合技术产品是当前信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亮点之一。
电子商务 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的物品与服务的交换活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一切有偿的商业活动;广义指包括了无偿的非营利业务和服务的所有交换活动。其内容是提供网上交易和管理全过程的服务,包括信息交换、广告宣传、咨询洽谈、订购、支付、服务传递、业务管理等各种活动。
互联网金融 依托于支付平台、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形态。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安全、移动的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为适应新的需求而自然而然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发展已经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日益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物联网 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可远程管理控制的巨大网络。自下而上,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旨在实现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员,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人员对物品的识别、定位、管理和控制。其核心和基础仍为互联网,但其用户端延伸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物联网技术集成了智能感知、识别、普适计算等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 可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机资源。通常是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和宽带资源等。在用户看来,这些资源可无限扩展、随时获取、按需付费。
云计算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服务通常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商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可存储在数据中心。
大数据 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信息资产。除数据量大外,还具有数据增长速度快、数据多样化程度高、数据价值高等特点。其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海量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即通过“加工”实现增值。通常依托于云计算技术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