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通信 释文见 3 页。
通信系统 用以完成信息传输过程的技术系统的总称。一般由信源(发端设备)、信宿(收端设备)和信道(传输媒介)等组成。
通信线路 泛指传递信息的媒介或通路。如架空明线、通信电缆、光缆,以及短波、超短波、微波和卫星中继通信中的无线电信道等。
信源 产生信息的源。如电传打字机的输出符号、讲话、演奏音乐等。按输出形式,分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前者只能输出离散值,每个值只能以有限个符号来表示;后者输出连续变化值(如电压或电流)。
信宿 通信中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设备。是信息传输的最终环节。功能是接收情报信息,并选择对自身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一目的服务。
信道 信息的通道,亦即传输信息的媒介物。例如,电话通信用的电缆或明线,无线电通信时的自由空间,水下通信的水以及光缆、水下电缆等。按传输特性,分信道特性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参信道和随时间变化的变参信道。信息在信道中传送后,与各种干扰一起成为接收的信号。
信道容量 亦称“传信率”。信道每秒钟能传送的最大信息。在白色高斯噪声干扰的信道中,信道容量 C (比特/秒)为
C = B log 2 (1 + S / N )。
式中, B 为信道带宽, S 为信号功率, N 为噪声功率。此式由美国科学家香农和哈脱莱(Ralph Hartley,1888—1970 )提出,称“香农定理”。
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的对称。利用金属导线、光纤等线缆或其他有形媒介传送信息的方式。如有线电通信、光纤通信等。
无线通信 “有线通信”的对称。不通过线缆进行信息传送的方式。如无线电通信、大气激光通信等。
有线电通信 利用电信号在导线上的传输,以传送声音、文字、数据和图像等的通信方式。采用的导线为架空明线和通信电缆。同无线电通信比,一般较为稳定可靠,受干扰的机会较少,保密性也较强。
无线电通信 利用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以传送声音、文字、数据和图像等的通信方式。既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也不局限于地面通信,且适合于移动通信。是远程、越洋、航空、航海、宇宙航行等方面的主要通信方式。同有线电通信比较,保密性和可靠性较差,受干扰的机会较多。
光通信 一种信息叠加到作为载波的光信号上,通过空气、真空或透明介质从一地点传输到另一地点的通信方式。以透明介质如光导纤维为传输通道的称“光纤通信”;以空气或真空为传输通道的称“大气激光通信”。光通信系统由光通道、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组成。产生光载波的器件为发光管或激光管,检测光信号的器件为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水声通信 利用声波在水中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淡水和海水都是声波的良好传导介质,故舰船可在水下进行水声通信。传递的信息调制超声频电信号,然后将此信号加到放在水下的“电声换能器”上,变成已调制的超声波,在水中作定向或不定向传播,“声电换能器”将这种已调制的超声波信号,还原为超声频电信号,再经解调得到原来的信息。
信号 适于信道传输的一种信息载体。通信系统中,载负信息的电流、电压、无线电波等电信号或光信号也简称“信号”。任何通信方式均须由信号载负信息,经不同的频率变换、调制或编码成适当形式,以适于各种不同信道的传输。
连续信号 亦称“模拟信号”。在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内的任意时刻,都可给出信号值的信号。数学上以连续函数表示,并能在时间轴上画出时间波形图。
模拟信号 即“连续信号”。
离散信号 对所研究的时间范围内,只在不连续的规定瞬间给出信号值的信号。不连续的瞬间可以是等间隔的,也可是不等间隔的。
数字信号 信号值本身是离散的,即不能取任意值,只能取某些规定值的离散信号。数字技术和计算技术中所用的均是数字信号。
信号处理 在事物变化过程中取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信号,对其进行分析、综合、运算等处理,得出反映事物变化特点的信息的过程。处理过程中先把模拟信号变换为离散信号。用数字计算机进行处理的称“数字信号处理”。
周期信号 依一定时间间隔重复变化的确定信号。此时间间隔称为周期信号的“周期”,记作 T 。
随机信号 事先无法预知某时刻参量值,但具有一定统计特性的电信号。如半导体内载流子随机运动形成的噪声信号。通信是将甲地的信息传输到乙地,传输过程中,乙地无法预知甲地待传送的信息是什么,故携带信息的电信号也是一种随机信号。
伪随机信号 通过相对复杂的算法生成的在较长周期内有规律可循、在较短观测时间内具有随机特性的变化信号。在扩频通信、测距与导航、扰频、自动测试与系统识别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伪随机序列 亦称“伪随机码”。由 0和 1 组成的一串码元序列的结构。既可预先确定、重复产生和复制,又具有某种随机序列的随机特性,故名。具有类似白噪声的相关特性,自相关函数在原点最大,在时迟超过一个码元持续时间后则为零。相关性能良好。广泛用于通信、雷达测距以及测量仪器等领域。
伪随机码 即“伪随机序列”。
双极性信号 信号电平可取正值,也可取负值的信号。优点为直流分量很少,当信号中“0”和“1”以等概率出现时,直流分量为零。
单极性信号 信号电平只取正值和零,或只取负值和零的信号。
模拟通信 用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模拟信号的振幅、频率或相位随原始信息的变化而连续变化。可传输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与数字通信相比,设备简单,占用频带窄,但抗干扰能力差。
数字通信 用数字信号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数字通信系统一般由用户设备、编码译码器、调制解调器和线路设备等组成。在发信端,来自用户设备的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变换成数字信号,通过调制器变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已调信号后,送入信道;在收信端,接收到的已调信号经解码器变换成数字信号,再由数模转换还原成模拟信号,送至用户设备。抗干扰性能强,通信距离远,便于将电话、电报、数据和图像等各种业务综合在一个网内传输;大量采用数字集成电路,体积小,耗电少;便于加密和纠错,有利于提高通信的保密性和可靠性。但占用频带较宽,并且需要较复杂的同步系统。
电话通信 简称“电话”。利用电信号的传输以互通语言的通信方式。由美国发明家贝尔于 1876 年发明。发话方面,由送话器把声音转换成声频电信号。电信号送达对方后,经受话器转换成声音完成通话。通过导线传送的称“有线电话”,利用无线电波传送的称“无线电话”。按业务范围,分市内电话、农村电话、国内电话和国际电话等。
电话 即“电话通信”。
贝尔 ①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 )。美国发明家,电话发明者。生于英国爱丁堡,后移居加拿大,再移居美国。对语音学有研究。1873—1877 年担任波士顿大学生理学教授期间,进行了利用电流传送,于 1876 年发明电话。②在在电学和声学中计量功率或功率密度比值的单位。因纪念电话发明者贝尔而命名。贝尔的十分之一即为分贝。
图像通信 把图像的视觉信息变换成电信号后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把电信号变回图像的通信方式。有电视(活动图像及静止图像)、传真(静止图像)、书写传真等方式。传输信息直观,形象逼真,效率高。
数据通信 依照一定的协议,在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分有线数据通信和无线数据通信。
多媒体 全称“多媒体技术”。集数值、文本、图形、动态与静态图像、音频等媒体的处理为一体,研究其产生、传递和交互处理的一种技术。
多媒体通信 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声音、图形、图像、文本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通信方式。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和传统的单一媒体通信方式相比,用户不仅能声像兼备、图文并茂地交流不同地点的多媒体信息,且对通信全过程具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具有分布性、同步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数据流 ①在通信中,指单一的“读”或“写”操作中所有经过通信线路传输的数据。②在计算机科学中指以非常高的指以非常高的速度到来的输入数据。
数据压缩 亦称“信源编码”。根据信号特点,在不丢失信息或容许失真度范围内,用改变取样率、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等方法减少表示信号所需数据的过程。对传送和储存大量数据特别重要,可在给定空间内增加数据存储量或对给定数据量减少储存空间、减少线路带宽、降低造价和增加传输速度等。
短波通信 用波长在 100 ~ 10 米之间,频率范围是 3 ~ 30 兆赫的电磁波作为载波的通信方式。主要用于远程通信。
扩频通信 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信息传输方式。在发送端,先对要传送的信号进行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扩展 100 到1 000倍);在接收端则用同样的码进行相关同步接收、解扩及恢复所传信息数据。扩频带来的信噪比改善可达 30 分贝,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超短波通信 亦称“米波通信”、“甚高频通信”。波长为 1 ~ 10 米(频率为 300 ~30 兆赫)的无线电通信。超短波以地面波、空间波和散射波的形式传播。分为电台通信、接力通信、散射通信、卫星通信和流星余迹通信。频段宽,容量大,有利于多路通信;受昼夜和季节变化影响小,传输较稳定;不同电台网相隔一定距离可用同一频率工作。
微波通信 用波长在 1 毫米至 1 米之间,频率范围是 300 兆赫~ 300 吉赫的电磁波(即微波)作为载波的通信方式。容量大、传输质量好,可传至很远的距离。是国家通信网的一种重要通信手段,也普遍适用于各种专用通信网。
散射通信 利用前向散射的无线电波进行的超视距通信方式。是超短波和微波通信的一种方式。利用对流层直接进行散射通信的距离一般为 300 ~ 600 千米,利用电离层直接进行散射通信的距离一般为 1 000 ~ 2 000 千米。根据通信频带的宽度不同,需要几百瓦至几十千瓦的大功率发射机、高增益的定向天线和高灵敏度的接收机。
红外线通信 利用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7 微米~ 1 毫米的电磁波)作为载波来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容量大,保密性强,抗电磁干扰性好,设备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常用于室内通信、近距离遥控等场合。易受大气吸收和散射的影响。
空间通信 亦称“宇宙通信”、“深空通信”。利用电磁波进行地面同星体(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间或星体同星体间的远程通信。
宇宙通信 即“空间通信”。
载波 在已调波中,被调制的高频振荡,或在调制过程中,将要被调制的高频振荡。其频率称“载频”。
载频 见“载波”。
载波通信 在一对线或二对线上同时传输多路信号的通信方法。原指基于频分技术的多路通信。时分数字化多路通信出现后,前者称“模拟载波通信”,后者称“数字载波通信”。
副载波 构成另一载波调制信号的已调制载波。参见“副载波复用”(18 页)。
频率响应 电路、系统的衰减、增益和相位滞后随频率而变的现象。常以曲线来表示。电路、系统的衰减或增益随频率而变的曲线称“幅频特性曲线”,相位滞后随频率而变的曲线称“相频特性曲线”。
频谱 一个时域的信号在频域下的表示方式。通过傅里叶变换,可得到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的振荡幅度和相位,分别称“振幅频谱”和“相位频谱”。可表示一个信号是由哪些频率的振荡所组成,也可看出各频率弦波的大小及相位。
谱宽 信号频谱的中心频率两侧,振幅下降到特定比率的上下频率间的间隔。有时也用波长间隔表示。
带宽 在通信中,指信号所占据的频带宽度,或信道可有效通过的频带宽度。前者称“信号带宽”,后者称“信道带宽”。由于频率范围与数据传输的速率有关,因此计算机网络中通常将数据传输速率也简称为“带宽”。
信号带宽 见“带宽”。
信道带宽 见“带宽”。
功率谱 亦称“功率谱密度”,全称“功率谱密度函数”。单位频带内的信号功率。表示信号功率随频率的变化情况,即信号功率在频域的分布状况。如果信号是一个平稳随机过程,则其值可通过维纳辛钦定理计算,是其自相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功率谱密度 即“功率谱”。
窄带 ①在无线或有线信道中,指信号带宽比其所在的载频或中心频率要小得多的情形。意味着在信号带宽的范围内,信道的频率响应可近似为常数。②“宽带②”的对称。传输速率较慢的网络接入方式。参见“宽带②”。
宽带 ①能够支持宽范围通信频率的传输媒介。将媒介的总传输能力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带宽信道,每个信道只工作于特定的频率范围,因而可传输多路信。②“窄带②”的对称。传输速率较快。的网络接入方式。宽带与窄带的界线并非固定的,随着技术的进步,宽带速率的下限可能逐步提高。
边带 在已调幅波中,由调制产生的位于载频两侧的频率组成的频带。频率高于载频的,称“上边带”或“高边带”;低于载频的,称“下边带”或“低边带”。

边带
单边带 仅利用调幅波一个边带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用上边带传递信息的,称“上边带通信”;用下边带传递信息的,称“下边带通信”。被抑制的载频,称“虚载频”。与双边带的调幅通信相比,有节省功率、节约频带、电台间干扰小等优点。但设备较复杂。主要用于短波无线电通信。
双边带 区别于单边带,同时保留调幅波两个边带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参见“单边带”。
基带 未经调制的原始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
基带信号 直接表达要传输信息的未经调制的原始电信号。特点是频率较低,信号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具有低通形式。按原始电信号特征,分数字基带信号和模拟基带信号。常用于近距离通信,如音频电缆,计算机内部、计算机与外设间,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等,相应的数据传输方式称“基带传输”。
数据传输 依照适当的规程,经过一条或多条链路,在数据源和数据接收端之间传送数据的过程。
传输媒体 亦称“传输介质”。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可分为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两大类。在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被导向沿着固体媒体(铜线或光纤)传播;而非导向传输媒体就是指自由空间,在非导向传输媒体中电磁波的传输常称“无线传播”。
传输损耗 在电信号传输中,表征无源四端网络或不插入补充能量设备(如增音器等)的传输线上,沿传输方向由一点至另一点电信号功率损失的程度。一般用被减弱的输出功率对输入功率比值的常用对数表示,单位为分贝。
传播常数 亦称“传输常数”、“传播系数”。表示电磁波或电信号在传输线中或在自由空间内传播时,振幅及相位沿传播方向变动的参数。包括衰减常数和相位常数两部分。前者表示沿传输(或传播)方向电磁波和电信号的振幅变化,后者表示相位偏移。
传输常数 即“传播常数”。
传播速度 信号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前进速度。可分为相速度和群速度。前者指等相面的前进速度,只具有数学上的意义;后者则是真实的信号脉冲包络的前进速度,是计算传播时延的依据。
并行传输 若干信号元同时在独立的线路或通信通道上传输的方式。是二进制数据传输方式之一。速度快,但使用的通信线路多、成本高,不宜进行远距离通信。计算机和高速数字系统一般按并行方式操作,故当这些设备间的距离较近时,数据都是并行传输的。
串行传输 将二进制字符或数据项按位依次在同一通信线路中连续传输的方式。是二进制数据传输方式之一。占用线路少,但速率较低,且在收、发端要重新编制数据,发端将并行二进制字符变成串行传输,收端再组合成并行。成本较低,适用于远距离传输。
基带传输 见“基带信号”。
单工 消息只能单方向传输的工作方式。通信信道是单向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身份是固定的:发送端只能发送信息,不能接收信息;接收端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数据信号仅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即信息流是单方向的。如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的通信。
半双工 只能交替进行,不能同时进行的双向通信。通信信道的两端都可以是发送端,也可以是接收端。但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只使用一对电缆线。在同一时刻里,信息只能由一个方向传输。如步话机、对讲机等。
全双工 亦称“双工”。通信的双方可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信息交互方式。是在微处理器与外围设备之间采用发送线和接收线各自独立的通信方法。使数据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送,在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接收数据,同步进行。如电话通信,说话的同时也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双工 即“全双工”。
噪声 通信系统中所需信号之外的电磁场参数起伏。可能来源于系统内部,如热噪声和散粒噪声;也可能由于外部影响导致,如无线电干扰、磁暴等。
白噪声 功率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噪声。理想白噪声很难得到,通常认为,噪声功率均匀分布的频率范围大于所研究系统频宽的 3 ~ 5 倍,该噪声便是白噪声。
有色噪声 亦称“非白噪声”。功率分布在某一有限频带范围内的噪声。
高斯噪声 概率密度函数按高斯分布的噪声。噪声是随机的,但噪声幅值具有某种特定的概率密度函数,高斯噪声便是一类常见噪声,如电子管、晶体管产生的噪声。
量化噪声 通信系统中,由量化过程带来的噪声。在信号量化过程中对连续变化的幅度等物理量做离散化处理,对尾数部分以一定的规则凑整,相当于在原信号上叠加了一定量的噪声。
热噪声 亦称“电阻噪声”。系统中无源器件(如电阻、馈线)由于电子布朗运动而引起的噪声。其功率谱具备白噪声的特点,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大,随负载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散粒噪声 系统中有源器件(如电真空管、光电探测器等)由于电子发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噪声。具备白噪声的功率谱特点。
信噪比 全称“信号噪声比”。通信系统某一端(如接收端)上的信号平均功率与噪声平均功率之比。常以分贝为单位。用来检定通信系统的质量。其值越大,接收信息的效率就越高,即发生错误或混淆的可能性较小。
信号噪声比 即“信噪比”。
噪声带宽 将噪声看作一随机信号时,它的频谱宽度。
干扰 来自外部或内部的一些杂乱电波或电信号,使电子设备或器件工作受到影响的现象。按其来源,分工业干扰、天电干扰、宇宙干扰、人为干扰等。电路中由引线电感与接线间电容经电源内阻耦合构成反馈回路而成的振荡(俗称“汽笛声”),称“寄生干扰”。
信道间干扰 在共享的传输媒介里,由其他一路或多路信道中的信号所导致的干扰。
符号间干扰 信号到达接收端时,时序上存在先后关系的符号之间相互干扰的现象。来源于传播过程中的多径效应或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
失真 信号经过信道传输或经电路系统处理,波形发生畸变的现象。分线性失真和非线性失真两种。
线性失真 亦称“线性畸变”。电路、系统的频率响应不理想而形成的输出信号失真。包括幅度失真和相位失真。当幅度特性不是恒值时,将改变信号中不同频率正弦波的幅度比例;当相频特性不是过原点的一直线时,将改变信号中不同频率正弦波的相位关系,造成输出信号失真。在放大器中应尽量减少电路、系统的线性失真。
非线性失真 亦称“非线性畸变”。由电路、系统中的非线性元件形成的一种输出信号失真。由于非线性元件的电流和电压不成比例,单一频率的正弦电流(或电压)会形成多频率的电压(或电流)。非线性失真在放大时应减至最小,但在混频和检波时又成为有用的特性。
幅度失真 一种线性失真。当输入信号含有多个频率时,由于电路、系统对不同频率正弦波的增益或衰减不同,改变了输入信号各频率分量间的相对幅度比例。如放大器负载并联电容时,放大器增益随频率增加而减小,造成信号中的高频成分的削弱。
相位失真 一种线性失真。因电路、系统对不同频率正弦波的延时不一,使信号各频率分量的相位滞后不一,改变了输入信号各频率分量的相对相位关系,形成输出信号失真。人耳对相位失真不敏感,所以音频放大器中相位失真不重要。但相位失真对图像、波形影响极大,故涉及电视、录像和图像处理的视频电路、系统必须考虑相位失真。
率失真理论 研究在有限失真下为恢复信源符号所需的最小信息率的理论。因信宿灵敏度有限,信号失真非常轻微时不易察觉,若允许一定限度的失真,则可减小所必需的信息率,有利于传输和存储。该理论是现代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之一,由美国数学家香农于 1959 年首先提出。
串扰 亦称“串音”。一条通信线路上的信号经杂散耦合而泄漏到其他线路上的现象。在有线电通信中,若几条通信线路编在一条电缆中,常采用屏蔽、对绞等方式来减少串扰。
侧音 电话通话时,因反馈等原因,造成在受话器中听到不应听到的自己讲话声音。
插入损耗 表示传输系统的某处由于元件或器件的插入而使接收端信号功率下降的参数。以该元件或器件插入前接收端的信号功率与插入后的信号功率的比值表示,常以分贝为单位。
回波 从不同介质界面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如雷达发出的电磁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的反射,电缆链路中阻抗不匹配所产生的反射,或光纤链路中光学表面的反射等。在通信系统中,回波可能导致信号的波动而产生混乱。
回波损耗 衡量回波强度的参数。一般取回波功率与入射功率的比值。单位为分贝。
时延 数据从通信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的总和。通常,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是不可忽略的。如数据较长,以发送时延为主;数据较短时则以传播时延为主。
香农定理 见“信道容量”(7 页)。
信息率 信源每秒输出或网络每秒传输的信息量。如离散信源输出的每个符号携带熵为 H (比特/符号),信源输出符号的速率为 r s (符号/秒),则信息率为 R = H · r s (比特/秒)。
数码率 数字信号产生、传输速率的物理量。单位是每秒产生或传输码元的数目,即比特/秒。其大小既表示每秒码元的数目,同时又向传输网络提出顺利传送数码的带宽。其值越高,要求传输网络的带宽越宽。
比特率 表示二进制数字信号产生、传输速率的物理量。单位为比特/秒。
符号 亦称“码元”。在数字通信中,表示数字信息用的不同取值或状态。最普遍的是二进制符号“0”和“1 ”,即“0 ”和“1”两种取值或状态。在多进制系统中,一个符号可携带多个比特的信息。
符号率 数字通信系统中,表示单位时间内收发符号数量的物理量。单位为波特。每个符号可代表 1 或多个比特,因而与比特率存在区别。
波特
计量通报速率的单位。1 秒内发送 1 个单位信号的通报速率为 1 波特。若单位信号所占时间长度为
秒,则通报速率
B
可由下式表示:
B
=
(波特)。电传机的通报速率约 50 ~ 100 波特。
比特差错率 信息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的比特数在传输的总比特数中所占的平均比例。是衡量通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参见“误码率”。
误码率 信息传输过程中发生差错的符号(码元)在传输的总符号(码元)数中所占的平均比例。只在二进制信道中与比特差错率数值相同。
同步 科学技术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如在交流电力系统中,当两台发电机或两个电源的频率相等和电动势间的相角保持不变时,即具有同步关系。若不存在同步关系,则称“异步”或“不同步”。
异步 见“同步”。
样值 对连续信号进行抽样,在特定抽样时间上信号幅度的数值。抽样所得的一系列样值进一步通过量化过程转化为数字信号。
信号抽样 亦称“信号采样”。将一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有限多个时间上离散的值的过程。抽样间隔保持恒定时,称“均匀抽样”,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抽样方法。
抽样时间 在抽样信号的两个连续抽样脉冲上,对应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数值上等于抽样率的倒数。
抽样率 在单位时间内的信号样值数目。单位为赫兹。其值越高,单位时间内采样的次数就越多,音质就越好。
抽样定理 亦称“奈奎斯特定理”、“奈奎斯特采样定理”。描述连续信号抽样为时域离散信号关系的定理。即要使一频带宽度有限的连续信号抽样后能够不失真还原,抽样频率必须大于两倍信号最高频谱。由原籍瑞典的美国科学家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1889—1976)总结提出。
奈奎斯特定理 即“抽样定理”。
时钟恢复 亦称“时钟提取”。数字通信系统中,接收机产生一个与接收到的数据相位同步的时钟信号的过程。在接收高速串行数据时,接收机产生一个特定频率的参考时钟信号,通过锁相环与数据流实现相位同步,从而得到正确的时钟信号。要准确实现相位同步,要求数据流具有足够高的“0”、“1”转换密度,因此发送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以减少连续的“0”或连续的“1”。
时钟提取 即“时钟恢复”。
定时抖动 数字信号相对于提取的时钟信号之间在时间位置上的短期性偏离。分为系统性抖动和随机性抖动。前者由时钟提取电路调整不当引起,后者来源于各种干扰因素。会引起最佳采样判决时刻的偏差,从而降低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
量化 将信号幅度或其他数值上连续变化的物理量以离散值来表示的过程。如将电压分为2 n ,当最高电压为32、 n 取时5,电压最小单位为1伏,不再细分成毫伏、微伏,测得电压均以伏表示。在信号处理中应用极广。
均匀量化 信号幅度或其他物理量在其动态范围内被均匀地划分为 2 n 等分的量化过程。其好处是编解码比较方便,但要达到相同的信噪比占用的带宽要大。
非均匀量化 信号幅度或其他物理量在其动态范围内被不等间隔量化的过程。将待量化的物理量划分为不同的取值区间。在取值较小的区间,其量化间隔也小;反之,量化间隔就大。与均匀量化相比,其信噪比更佳,在通信系统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量化误差 量化所得离散值和被量化物理量真实数值之间的差值。例如电压为 8.31 伏,量化之后取为 2 3 = 8 伏,量化误差为-0.31 伏。量化级数越多,量化误差越小。
量化失真 在量化过程中因量化误差导致的信号失真现象。
帧 全称“数据帧”。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中所传输数据的最小封装单位。如时分复用体系中每 125 微秒发送的一组数据,又如按照以太网协议规定的格式发送的一组数据等。当某一个帧传输出现错误时,只需要重传出错帧,无需将所有的数据都重传一遍。每个帧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开设标记和结束标记。确定一个帧开始或结束,称“帧同步”。
分组 在因特网或分组交换网络中传输的格式化数据块。通过将长段数据划分为多组数据块,可避免网络中出现长时间的点对点链接,从而灵活利用网络资源。
异步转移模式 英语缩写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以固定长度信元为信息传输、复接和交换的基本单位,并允许发送时钟和接收时钟异步工作的一种通信方式。信元结构包括 5 字节信头和 48 字节信息段共 53 字节的短分组,以充分利用信道带宽、减少通道时延。为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主要交换方式。
同步转移模式 英语缩写STM(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采用时分多路复用和交换的通信技术。其中单位时间为用户传送的比特数经规格化而固定不变。
跳频 无线电通信中,使载波频率按照一定的伪随机序列进行快速切换的方法。对于窄带干扰信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具有较好的保密性。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鱼雷的无线电引导技术。广泛用于军用和民用通信系统。
并串转换 将一组并行传输的数据变换成为按比特串行传输的过程。计算机等数据终端设备内部使用并行总线传输数据,而物理介质(如光纤或电缆)上比特只能顺序传输,因此,在发送前须通过并串转换设备将数据先转换为串行数据。
串并转换 并串转换的逆过程。接收机将接收到的串行数据转化为并行格式,以便于数据总线后续传输。
检测 根据某种规则对存在(出现)的信号进行判决的过程。被检测的信号只有两种可能,称“双择(二元)检测”。在双择检测时,若采用“先从若干样值算得其统计量,当该统计量大于或小于所规定的阈值,就分别被判决为某一信号或另一信号”的统计判决方法,称“阈检测”。
检错 确定数据在传送中是否出现差错的方法。常见的检错方法有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检验等。
纠错 纠正数据在传送中出现差错的方法。检错发现差错后,可通过重传请求来纠正错误;或者发送数据前预先进行纠错编码,在接收端发现差错后按照纠错编码的算法自动纠正错误。
交织 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序列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组合成新的数据序列的方法。
均衡 校正通信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操作。通信系统中,收发器的电路、系统以及信道的频率响应不理想会引起信号失真,通过均衡措施可减轻失真,提高接收信号的质量。
脉冲 全称“电脉冲”。电子技术中电流或电压的短暂起伏。常用脉冲形状有矩形、梯形、三角形、锯齿形等。脉冲所能达到的最大值称“脉冲幅度”;脉冲的持续时间称“脉冲宽度”。形状、幅度和宽度是脉冲的主要参数。周期性重复的脉冲每秒出现的个数称“脉冲频率”,其倒数称“脉冲周期”。

矩形脉冲示意图
滤波 信号处理中,将全部或部分无关信号从原始信号中滤除的过程。不限于从频谱中滤除某些频率的操作,是抑制噪声和防止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
声频 亦称“音频”。人耳可听到的振动频率。频率范围为 20 ~ 20 000 赫。
音频 ①即声频”。②存储声音内容的文件。
话频 声频频段中用作电话传输的频率范围。一般为 300 ~ 3 400 赫。须兼顾通话音质和技术经济两方面而确定。
视频 ①在电视或雷达中,由图像转换而成或可转换成图像的电信号频率。频率范围很宽,约从零至数兆赫。②见“图像”(149 页)。
导频信号 ①载波电话通信中,从每一终端站的发信电路发出的除工作频带以外的辅助频率。与工作频带一起沿线路传送至中间站和接收终端站,用以反映线路传输情况的变化,并控制自动调节增益设备,使传输电平保持在规定范围以内,以保证通信质量。②亦称“参考导频。”在单边带通信和数据传输中所用的基准频率。
参考导频 即“导频信号②”。
增益 对元器件、电路、设备或系统,其电流、电压或功率等参数的增加程度。如在放大器中,即指功率或电压的放大倍数。一般用输出同输入功率或电压之比值的常用对数表示,单位为分贝。
自动增益控制 无线电接收机或放大器中,利用电信号检波后的电压来自动控制其输出音量或电平的方法。当电信号强度增强(或减弱)时,可减低(或增加)放大器的增益,以自动缩小输出音量或电平变动的范围,减少放大器的过载现象。在收音机中,亦称“自动音量控制”。
分贝 ①电平的一种单位,常作增益或衰减的单位。以dB表示。当电平值用输出与输入功率之比的常用对数的 10 倍表示时,其单位为分贝,即:

正值表示输出功率大于输入功率,负值表示输出功率小于输入功率。当输出电压(或电流)对输入电压(或电流)的比值为输出功率对输入功率比值的平方根值时,可用以下公式表示输出功率对输入功率比值的分贝值:

②贝尔的十分之一。参见“贝尔②”(9页)。
毫瓦分贝 信号功率的一种单位。以dBm表示。将以毫瓦为单位的功率值取以 10 为底的对数,所得结果乘以 10 即为以毫瓦分贝为单位的功率值。
反馈 在电路中,把输出端信号能量的一部分送还输入端的过程。电子管或晶体管的极间电容或电路间寄生耦合均可引起反馈。有时则人为地加上反馈,在输出与输入电路间布置耦合。使输入信号强度增强的称“正反馈”,减弱的称“负反馈”。正反馈是振荡器产生振荡的主要工作条件,能提高电路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负反馈能使电路工作稳定、改善频率响应特性、改变电路的输入输出阻抗、减少失真。
正反馈 见“反馈”。
负反馈 见“反馈”。
灵敏度 一般指仪器、设备、试剂或测试方法对微小外加作用显示的敏感程度。如,无线电接收机的灵敏度指它在规定输出下所能接收的最弱电信号。电网络灵敏度指网络组成元件的变化(如容差、老化等)所引起的网络性能的变化。化学分析方法及试剂的灵敏度指其所能检出的最小物量或最低浓度。
眼图 用示波器呈现的能直观反映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一种图形。将接收滤波器的输出信号接到示波器上,调整示波器扫描周期使之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不同码元组合的波形扫描出不同的轨迹,重叠在一起,形成眼状图形。轨迹的清晰程度可反映噪声等干扰因素的强度。
门限 判决所接收到的信号为“0 ”或“1”时的强度阈值。
衰减 功率或能量随时间或距离逐渐减弱的现象。
衰减常数 传播常数之一。表示电磁波或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振幅或功率衰减的参数。一般用无反射情况下沿传播方向每单位长度两点上电场强度、电压或电流比值的对数来表示,以单位长度的分贝为单位。
锁相 用电子电路控制信号频率使它和标准(或外来)信号频率保持固定的相位差,以使信号频率锁定在标准(或外来)信号频率上的技术。也可使振荡器的频率锁定在标准振荡器频率的倍数或分数值上,以得到和标准频率同等准确稳定的其他频率。参见“锁相环”(201 页)。
选择性 从电路或电子设备的许多频率中排除不需要的频率,选出所需频率的能力。例如,无线电收音机的选择性越好,就越能将所需接收的信号同不需要的信号分清,即同许多频率相近的电台信号分清。是无线电接收机的重要性能指标。 呼叫 试图接通电话或建立通信链路的动作。
主叫方 发起电话呼叫的一方或在无线电通信中要求建立通信链路的一方。被主叫方呼叫的一方称“被叫方”。
被叫方 见“主叫方”。
最终用户 通信系统所最终服务的对象。包括信息的最初提供者和最后接收者。
多址通信 一种多用户的特殊无线电通信方式。在一条特定的中心频率公共无线电信道上,用户可不经过集中的电信交换设备实现互相之间的通信。为避免用户间互相干扰或争用公共信道,各用户分别拥有分配给他的独特信号方式,使各自的信号分割开来。有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空分多址、码分多址等方式,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同时采用两种或三种以增加用户数或通信可靠性。
频分多址 英语缩写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用不同频率来区分不同地址的多址通信方式。将工作射频频带分割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部分,分配给不同的地址,各地址所发射的载波在工作频带内不能相互重叠。技术成熟,设备简单,无需通信网同步。但因多载波同时工作,存在互调干扰,功率放大器(如卫星行波管放大器)必须远离饱和点工作,因而功率不能充分利用;且随着地址(载波)数的增加,系统容量下降。
时分多址 英语缩写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用不同时隙来区分不同地址的多址通信方式。将工作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互不重叠的若干时隙,分配给不同的地址,任何时刻只有一个地址的射频载波工作。单载波工作时,不存在互调干扰,因而功率放大器可在接近饱和点工作,功率得到充分利用。但需要精确的通信网同步,否则工作时隙重叠产生干扰,影响通信;且流量小的用户与流量大的用户一样,都要发射相同功率。
空分多址 英语缩写SDMA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将所用空间分割成若干小空间来区分不同地址的多址通信方式。根据各地球站地理位置的不同,将卫星天线的点波束分别对准不同区域的地球站,利用点波束在空间的指向不同,来区分不同的地址。各地球站发出的信号只进入该站欲通信区域的点波束。频率可复用,成倍增加系统容量,提高卫星频带的利用率;点波束天线增益高,可降低地球站性能要求,减少成本。但点波束天线根据通信需求应能实时转换,使设备复杂;且对卫星的稳定、姿态控制性能要求较高。
码分多址 英语缩写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一种无线扩频通信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将需传送的信号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对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解扩处理。频谱利用率高,话音质量好,保密性强,掉话率低,电磁辐射小,容量大,覆盖广。
CDMA 即“码分多址”。
多路通信 亦称“多道通信”。在同一条传输线路上同时传送多路电报、电话的通信方式。重复使用同一传输线路的技术称“复用”,实现复用功能的器件称“复用器”。信号多路复用技术分为三大类:(1)频分复用,各路信号占有不同的载波频率。(2)时分复用,各路信号占用不同的时间间隙。(3)码分复用,各路信号采用不同的编码结构。多路通信可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降低通信费用。
复用 见“多路通信”。
分用 亦称“解复用”。从经复用所形成的多路通信信号中恢复出原独立信号的处理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器件称“分用器”或“解复用器”。
复用器 见“多路通信”。
分用器 见“分用”。
复用分用器 同一设备内,复用器和分用器的组合。
频分复用 英语缩写FDM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见“多路通信”。
时分复用 英语缩写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见“多路通信”。
码分复用 英语缩写CDM(code-division multiplexing)。见“多路通信”。
波分复用 英语缩写WDM(wave-division multiplexing)。利用不同波长的光作载体,在同一光纤中传送多路数字电话的技术。可提高光纤通信的信道容量。技术关键是提高作为载体的光波长稳定性。在器件性能保证时,可广泛采用。
副载波复用 光通信的一种复用方式。在发送端,将各路待传递的信息分别调制在不同的射频(即副载波)上,然后将各个带有信号的副载波复用后调制成一个光载波;在接收端,经光电检测出射频的复用信号,然后用电子学的方法将各路副载波分开。
数据选择器 亦称“多路调制器”、“多路选择器”。从多路传输的数据中选择一路数据输出的组合逻辑电路。有 m 个数据输入端、 n 个地址输入端( m =2 n )和一个输出端。通过地址选择将 m 个并行输入中的某一数据传输出去。
代码 表示信息的符号组合。如电子计算机中,所有输入(如数据、程序等)都须化成机器能识别的二进制数码,这种数码便是代码。二进制只有“0”和“1”两个符号,可用电脉冲、电位、电路的状态、磁芯的磁化方向、纸带或卡片上的孔来表示。
码字 由若干信息码元和按编码规律增加一定多余码元所构成的码元组。
编码 按某种规则将信息用规定的一组代码来表示的过程。在电子计算机中,指令和数字实行编码后,就适于运算和操作,且能纠正错误。在遥控系统和通信系统中,采用编码可提高传送信号的可靠性和效率。此外,保密编码还可增强传输信息的保密性。
解码 亦称“译码”。与编码相逆的过程。将蕴含信息的一组码元恢复或翻译为消息,供收方提取信息之用。
译码 即“解码”。
信源编码 即“数据压缩”(9 页)。
信道编码 对要在信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行的纠错和检错编码。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
差分编码 对数字数据流,除第一个元素外,将其中各元素与其前一元素的差顺序组成比特流的编码。如原比特流“10110010……”,差分编码后,第一位不变,为“1 ”,第二位与第一位不同取为“1”,第三位与第二位不同也取为“1”,第四位与第三位相同取为“0”,依次类推得编码后的比特流“11101011……”。
归零码 无论是“0”还是“1”,信号电平在相邻码元之间都要恢复到零的码型。在码元周期内,信号脉冲维持一段时间,前后均归于零电平,其维持时间与码元周期之比称“占空比”。归零码电平转换密度较高,易于实现时钟提取,但脉冲窄于码元周期,因而占用频谱较宽,在色散等脉冲展宽严重时传输性能会下降。
非归零码 信号电平在码元周期内不归于零的码型。其脉冲宽度可变,若出现连续的“0”或“1”,则信号电平一直维持低或高电平,从而出现较宽的信号脉冲。占用频谱较窄,但电平转换密度不够,不易提取时钟信号。
曼彻斯特码 一种用电平跳变来表示 1或 0 的编码。变化规则简单,即每个码元均用两个不同相位的电平信号表示,也就是一个周期的方波,但 0 码和 1 码的相位正好相反。没有直流分量,从数据中即可提取时钟信号。
二进制码 只采用两种不同字符(通常为“0”和“1”)的代码。
双二进制码 按照一定规律,将原二进制信号中逻辑信号“0 ”转换为逻辑信号“ + 1”和“-1”的代码类型。编码后,其信号频谱可减小一半,能提高信道的频谱效率,降低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
差错控制编码 为达到检错或纠错目的而在发送前对数据进行编码的技术。包括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 有发现错误能力的码。用检错码的通信系统常具有一反馈信道,当收端检出错误后,通过反馈要求发端重发有错码组,以达到纠错目的。
纠错码 按照一定规律增加多余码元,使具有发现并纠正错误能力的码。常用的有线性分组码和卷积码两大类。
分组码 一种纠错码。是分组编码器输出的所有可能的 2 k 个码字的集合。模拟信号数字化后,把数字信号按序列分组(每 k 位一组),然后在编码器中进行编码,输出一个 n 组的码字。码字中增加的( n - k) 位,称“多余位”。编码器输出仅与当时的输入有关,与以前的输入无关;利用多余码元可发现或纠正错误,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卷积码 一种纠错码。和分组码相同,编码时将数字信号序列分组(每 k 位一组)。在单位时间内,把各 k 位信号输入编码器,按一定规律输出各为 n ( n > k) 位码字的码组。具有记忆元件,其输出不仅与当时的输入有关,且与前m个单位时间的输入有关。编码器的记忆长度通常以m表示。卷积码也借增加多余度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汉明码 一类线性纠错码。由美国科学家汉明发明。编码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校验位插入数据位,校验位取值与数据位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接收到数据后,重新计算这些逻辑关系,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无差错以及出错比特的位置。其编码效率较高,但只能实现一位的纠错。
鉴频 从调频信号中还原出调制信号的过程。先将调频信号转变为振幅变化的调幅信号,再用振幅检波器对此信号进行检波,从而恢复原调制信号。实现鉴频作用的装置称“鉴频器”,在超高频及调频广播接收机中用作调频信号的检波器,亦常用于自动控制设备中。
调制 使一信号(如光、电振荡等)的某些参数(如振幅、频率等)按照另一信号(如声信号、电视信号等)的变化规律而变化的措施。电信方面,常用调制信号去改变等幅振荡或脉冲串的振幅、频率、相位或持续时间等。已调制后的振荡或脉冲串(称“已调波”)载有调制信号所包含的信息。分连续波调制和脉冲调制两大类。是一种常用的无线电技术。实现调制的装置称“调制器”。
解调 亦称“反调制”。已调波经过同调制相反的某种电路,使原来的调制信号重现的措施。实现解调的装置称“解调器”。检波器就是调幅波的解调器,鉴频器是调频波的解调器。
调制器 见“调制”(19 页)。
解调器 见“解调”。
调制解调器 计算机通信中模拟与数字信号的转换设备。远距离计算机通信时大量使用电话线路,电话信道适合传输连续模拟信号,而计算机通信传输的是数字信号。可把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器转变成适合电话信道传输的模拟信号,传输后经解调器还原为原数字信号。
调频 全称“频率调制”。使载波的瞬时频率按传送信号的变化规律而变化,但保持振幅不变的调制方法。实现调频的装置称“调频器”。载波经调频后成为“调频波”。用调频波传送信号可减弱幅度干扰的影响而提高通信质量,在通信、广播和电视中得到广泛应用。
调幅 全称“振幅调制”。使载波的振幅按传送信号的变化规律而变化的调制方法。实现调幅的装置称“调幅器”。载波调幅后成为“调幅波”。调幅波的最大振幅与最小振幅之差的一半同平均振幅之百分率,称“调幅度”。有线或无线通信和广播中应用甚广。
寄生调幅 亦称“寄生调制”。干扰信号对载波的调幅。在无线电发送设备中,噪声、交流声等都可能对载波进行寄生调幅。在无线电接收设备中,有时亦称“交叉调幅”,指由于射频放大级和变频级的非线性,在接收某一信号时,同时出现邻近另一强信号对接收信号进行的调幅。
寄生调制 即“寄生调幅”。
调相 全称“相角调制”。使载波的相角按传送信号的变化规律而变化,但保持振幅不变的调制方法。实现调相的装置称“调相器”。载波经调相后成为“调相波”。在改变载波相角的同时,其瞬时频率也发生变化,所以也可通过调相达到调频的目的。
鉴相 将调相波的相位变化转换成幅度或强度的变化,获取调制信号的过程。实现鉴相作用的装置,称“鉴相器”。
数字调制 用数字信号控制载波信号的参量变化的调制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和传输安全性,便于使用差错控制技术,支持复杂信号条件和处理技术。按所控制的载波参量,分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正交调幅等。
差分调制 以当前已调信号特征量(如相位)的值相对于前一位信号元的变化来表示当前数据的调制方式。对载波的相位稳定性要求较低,仅需在前后码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即可,在相干解调时,不需要本地参考信号。
相干调制 对载波的相位或频率进行调制以加载信号的方式。解调时,通常需要参考信号(一定频率和振幅的电磁振荡)与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混合或干涉,将载波的相位或频率的变化转化为干涉信号强度的变化(称“相干解调”),从而获取数据。
正交调制 对相互正交的一组载波进行调制以传输多路数据的调制方式。如同频率的正弦波和余弦波,其乘积对时间积分为零,即为相互正交的一组载波。用两路比特流分别对这样的正弦波和余弦波进行幅度调制,称“正交调幅”。其他例子还有最小频移键控等。
正交调幅 见“正交调制”。
正交频分复用 用频率之间呈谐波关系的一组正交载波来传输多路数据的频分复用方式。广泛应用于广播式音频和视频领域,以及民用通信。
脉冲调制 以脉冲为载波,使脉冲的参数(如幅度、宽度、相位)随信号发生变化的调制方法。分脉冲幅度调制、脉冲位置调制、脉冲宽度调制、脉冲编码调制等,脉冲编码调制的抗干扰性最强,故在通信中应用最广。有时也指用脉冲作为调制信号去调制高频振荡的调制方法。
脉冲幅度调制 英语缩写PAM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脉冲的幅度随调制信号而变化的一种脉冲调制方式。
脉冲宽度调制 英语缩写PWM (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的持续时间随调制信号而变化的一种脉冲调制方式。广泛应用于测量、通信、功率控制与变换的许多领域中。
脉冲位置调制 英语缩写PPM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脉冲的出现时间随调制信号而变化的一种脉冲调制方式。
脉冲相位调制 脉冲的相位随调制信号而变化的一种脉冲调制方式。
脉码调制 全称“脉冲编码调制”。将信号变换为一系列脉冲电码对载波进行调制的方法。抗干扰性能好,可显著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失真,但在编码过程中产生一种特殊的噪声。一般用于无线电接力通信和多路载波通信中。
脉冲编码调制 即“脉码调制”。
脉码调制电话终端设备 用于时分多路通信的终端设备。一般由多路复用、编码、解码、定时、码型变换等部分组成。发送端各话路的话音信号经取样、量化、编码后,成为时分多路的脉码调制信号。接收端将脉码调制信号解码、滤波,还原为各话路话音信号。
增量调制 不传递信号波形的本身,而按波形的增量发送脉冲的脉码调制方法。具有抗干扰性能好、传输过程中减少失真显著和所用电路较简单等优点。
频移键控 英语缩写FSK (frequency shift keying)。以基带数字信号控制载波频率变化的调制方式。
幅移键控 英语缩写ASK (amplitude shift keying)。亦称“幅移调制”。以基带数字信号控制载波幅度变化的调制方式。开关键控,即载波在二进制调制信号控制下或通或断,是最简单的幅移键控方式。采用多电平幅移键控传输效率更高,但抗干扰能力不强。
幅移调制 即“幅移键控”。
相移键控 英语缩写PSK (phase shift keying)。以基带数字信号控制载波的相位变化的调制方式。按载波相位的取值范围,分二进制相移键控、四相相移键控等。如与差分调制技术结合,可产生各种差分相移键控方案。
四相相移键控 英语缩写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载波相位在[-π,π]之间取等间距四个离散值之一的相移键控方式。由于载波的相位取值有四种可能(如-3π/4,-π/4,π/4,3π/4),因此每个码元可携带 2 比特的信息。
相干解调 见“相干调制”(20 页)。
检波 将已调幅的高频信号还原成调制信号的过程。在通信技术中,即指去掉载波取出原信号的过程。实现检波作用的电路,称“检波器”,由检波器件和滤波器组成。电子管或晶体管等非线性元件,都可用作检波器件。
包络检波 亦称“包络解调”。从调幅信号中将低频信号解调出来的过程。
包络解调 即“包络检波”。
平方律检波 检波输出信号幅度与输入载波信号振幅的平方成正比的检波类型。如二极管检波器对小信号的检波。光通信常用的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幅度与接收到的光信号功率(光波振幅的平方)成正比,也可看成平方律检波的例子。
发送机 通信系统中,将信号发送到传输媒体中的设备。如无线电通信中的无线电发送机,光通信中的光发送机等。
接收机 ①通信系统中,从传输媒体中接收信号的设备。如无线电通信中的无线电接收机,光通信中的光接收机等。②无线电接收机的简称。
收发器 同一终端设备中,发送和接收合一的设备。
放大器 在输入信号作用下,产生强度较输入信号大的输出信号的装置。常用放大器由电子管或半导体器件及有关元件组成。按工作频率,分直流、声频、视频、中频及射频等;按频带宽度,分宽频带及窄频带;按放大任务,分电压、电流及功率放大器等;按管子工作状态,分甲类、乙类、丙类、丁类放大器等;也有不用电子管或晶体管的放大器,如参量放大器及磁放大器等。增强程度常以增益表示。用于通信、广播、雷达、电视、自动控制等各种装置中。
参量放大器 用于微波频段的放大器。如利用变容二极管的容量(参量)变化效应而产生放大作用。内在噪声特别低。可放大十分微弱的信号,而输出信号的噪声电平不致过大。为进一步降低放大器的内在噪声,有时将放大器置于超低温容器中。用于卫星通信、射电天文、雷达等设备中。
滤波器 容许通过某一频率范围的电信号,而阻止或滤去此频率范围以外电信号的电路。对所通过的频率范围(即通带)的电信号呈现低于预定值的衰减;对所阻止的频率范围(即阻带)的电信号呈现显著的衰减。划分通带与阻带的频率称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有容感、阻容、晶体、陶瓷滤波器、声表面滤波器和机械滤波器等。按通过的频率范围,分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
数字滤波器 用数字电路构成的滤波器。由乘法器、加法器和单元延迟器等数字电路组成。优点是精度高,易于控制和调节。和一般滤波器一样,有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等类型。可处理由连续信号取样得到的离散信号。数字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滤波器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
机械滤波器 用谐振于某一频率的一定几何尺寸的恒弹性金属作为谐振单元的滤波器。当输入输出端装上机电换能部件,其性能相当于线圈和电容组成的滤波器。有良好的通频带特性。使用频率几十赫至几百千赫。广泛用于通信设备、自动控制、测量仪器中。
陶瓷滤波器 用压电陶瓷振子制成的滤波器。利用压电陶瓷振子的谐振特性,可构成单振子、复合振子和多节组合型陶瓷滤波器;也可用压电陶瓷振子跟其他材料元件配合,组成复合型陶瓷滤波器。工作频率几百赫至一二百兆赫。用于无线电通信及其他测量设备中。
混频器 将两个以上不同频率(频带)的信号混合,以得到一个与以上两信号都有关的新频率信号的电路。如超外差式接收机中,混频器将外来射频信号同本机振荡混合,输出信号是以上两个频率的差频。由非线性器件(如晶体管)结合有关元件组成。能自己产生本机振荡,同时又起混频作用的装置,称“变频器”。
检波器 见“检波”(21 页)。
鉴相器 见“鉴相”(20 页)。
鉴频器 见“鉴频”(19 页)。
编码器 将一种信息表示法通过不同的码编制成另一种信息表示法的部件。在数字电路中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信息或数据的组合逻辑电路,它有 m 个输入端, n 个输出端( m ≤2 n )。如常用的二一十进制编码器,有十个输入端,分别代表“0”至“9”十个数码;四个输出端,代表四位。
译码器 亦称“解码器”。将已编码的信息恢复为原来信息表示法的装置。在数字电路中指能将二进制数码或二一十进制数码变换为十进制数字显示或操作电平的组合逻辑电路,它有 n 个输入端和 m 个输出端(2 n ≥ m) 。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二一十进制编码的七段译码器和二进制译码器。
解码器 即“译码器”(22 页)。
编解码器 同一设备内,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组合。
声码器 一种专用于语音的编码器。将语音变换成数字信号,并从信号中提取“反映该语音特征”的信息参数(即有效成分)。目的在于压缩语音的多余度,降低误码率。收端可从这些参数复原语音。
均衡器 在电信设备中,用以校正设备、仪器的频率响应的网络。由线圈、电容器、电阻器等元件组成。能校正幅频特性的称“衰减均衡器”;能校正相频特性的称“相位均衡器”。采用均衡器可提高电信设备或传输线路的传输质量。常用于电话或电视等设备中。
衰减器 一种在指定的频率范围内,传输损耗(即衰减)为预定值的四端网络。以衰减的分贝数及其特性阻抗的欧姆数来标明。有固定和可调两种。常用于减低电信号强度(指电压、电流或功率)至设定值。一般采用电位器、电阻网络、同轴线或吸收电场能量的膜片作衰减器。常用于各种电信设备和电子仪器中。
通频带 简称“通带”。在规定衰减范围内,一个传输网络能通过的频率范围。如通过单谐振回路组成的传输网络的电压(或电流)减到最大值的 0.707 倍以内的频率范围,即为该网络的“通频带”。
阻带 网络阻止传输(衰减大于规定值)的频率范围。
截止频率 ①在滤波器或传输线中划分无衰减传输及衰减传输界限的频率。用于微波技术的波导管中的每一传输波型有一截止频率,有时亦称“临界频率”,高于该频率的波能在其中传输,低于该频率的波衰减很快。②电子器件(如电子管、晶体管等)或电声器件(如扬声器等)所能适用的最高或最低工作频率。工作频率如超过最高(或低于最低)频率,该器件的工作特性(如效率、增益等)显著变坏。③即“临界频率①”。
临界频率 ①亦称“截止频率”。无线电波垂直地向电离层投射时,能够从电离层各层反射回来的最高频率。②见“截止频率①”。
陷波器 一种在某个频带内衰减很大,而在其他频带范围内衰减很小的滤波器。用来滤除某个干扰频率,或用来保证电路的频率响应具有某特定形状。按干扰频率,分低频陷波器、中频陷波器等。通信设备、电视和雷达中常采用。
频率覆盖 通信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在一个波段内最高工作频率与最低工作频率之比称“频率覆盖系数”。
频率合成 以一个或若干个固定频率为基准信号,通过分频、倍频、加、减、乘、除等变换,合成为需求的任意一个或多个频率信号的过程。基准频率采用高精度晶振,技术关键在于滤除冗余的频谱成分。频率合成相对于其他信号发生方法的优越性在于频率精度、稳定性和频谱纯度高,输出频率范围宽、频率间隔小,转换时间短。广泛应用于通信、测量与控制,并已进入家用电器领域,如收音机与电子乐器中。
频率合成器 亦称“频率综合器”。在给定频带内产生任何一个一定间隔的高稳定度频率的设备。合成方法有直接合成法(亦称“加减法”)和间接合成法(亦称“锁相法”)两种。应用于卫星通信、单边带通信、频率计和自动测试系统等设备和仪器中。
自动频率控制 亦称“自动频率微调”。用于稳定无线电发射机和接收机中振荡频率的措施。常将高稳定度的标准频率与受控振荡器的频率在相位或频率鉴别器中比较,当有偏差时,鉴别器便输出一个表征此偏差大小和方向的电压,经放大,输入频率控制元件,由此元件产生相应的变化,使受控振荡器的频率自动恢复到正常值。

自动频率控制方框图
增音机 电信传输中提高信号电平的设备。由放大器、均衡器和自动调节电路组成。按传输需要,沿通信线路每隔一定距离插接一套增音机,以补偿信号在传输线上的衰减,并减轻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提高传输质量。
调谐 调整电路元件值,使电路频率与外加信号频率相等以获得谐振的过程。在无线电设备中,常调整电感或电容,或同时调整两者,使电路在外加电动势(或电流)的频率下发生谐振。
调幅度表 一种测量调幅波调幅度的仪表。由线性检波器、直流微安计和电压表组成。电压表及微安计分别示出调制信号和载波的振幅,两者比值的百分率即调幅度。测量时调节输入振幅使微安计示出规定的示数,电压表的示数即直接表示调幅度,一般用百分率刻度。
射频变压器 用于射频范围的变压器。由于工作频率高,一般用空气芯,或用有高电阻率的磁性材料(如铁氧体)为芯子。在初级或次级线圈上常并联一只电容器,调节电容器的容量或铁氧体芯子的位置,可实施调谐。
射频放大器 亦称“高频放大器”。用以增强载波的高频信号强度的放大器。在接收机中用来放大射频电压,在发射机中用来放大射频功率。
中周变压器 亦称“中频变压器”。超外差式接收机中中频放大级的输入、输出处使用的变压器。其初、次级线圈上常并联电容器以组成中频谐振电路。为便于调谐,采用电感量可变的铁氧体芯线圈,或采用微调电容器。分单调谐和双调谐,调感式和调容式等多种。
中频放大器 全称“中间频率放大器”。增强超外差式接收机中混频器输出的中频信号强度的放大器。介于混频器与检波器之间。有较高的增益和良好的带通滤波性能,可增进接收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声频变压器 亦称“音频变压器”。一种在声频范围内工作的铁芯线圈式变压器。在无线电设备中作声频电路间耦合元件,以提高电压,或实现阻抗匹配。一般用具有高磁导率的材料为芯子,其初、次级线圈常用分层、分段相间的绕法,以获得良好的频率响应特性。
声频放大器 亦称“音频放大器”、“低频放大器”。用以增强声频电信号强度的放大器。主要技术要求: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频率响应平坦,非线性失真小,噪声低,并具有一定的放大倍数或功率输出。用于电话、广播、录音、扩音等设备中。
视频放大器 放大视频信号的放大器。由电视图像转换成的电信号和脉冲信号称“视频信号”,其频带较宽(数赫至数兆赫)。主要技术要求:放大倍数高,频率响应好,没有相位畸变。用于电视发送、接收设备或其他电子设备中。
波段开关 一种电路接插元件。在无线电、电信设备、电子仪器中,用以选择波段(频段)或转接电路。一般由开关片和跳步定位机构两部分组成。按结构形式,分旋转式、拨动式、推键式和琴键式等。
本机振荡器 亦称“本地振荡器”、“外差振荡器”。超外差式接收机内部的振荡器。为得到中频,须在接收机内增设一射频振荡器(作“本机振荡器”用),产生的射频信号和接收信号同时送入混频器产生差频(即中频)。为使不同频率的接收信号在接收机中得到固定中频,这两个频率的调谐电容须统调,常采用同轴可变电容器实现。
外差 将两个不同频率的振荡在非线性器件(如电子管、晶体管等)内混合,以产生另一频率(为原来两频率之差)振荡的方法。利用外差原理制成的接收机称“外差式接收机”。在接收机内,外来射频信号同本机振荡信号混合为差频,经检波后得到所需信号。
超外差 差频为固定的中频,再从中频检波出原信号的外差接收方法。利用超外差原理制成的接收机称“超外差式接收机”。由于该接收方法采用固定中频,中频放大器可按最佳放大特性设计,使接收机获得较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是无线电接收机中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