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园林 释文见1页。
造园学 研究有关园林建设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主要研究绿地系统的规划,各种公用和专用绿地等设计、施工的原则和方法,以及造园简史等。
园林工程 在风景园林建设中,运用工程技术体现风景园林构思,创造优美的景观艺术的工程。有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三阶段。如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园林筑山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园林给水排水工程,园林道路和铺地工程,园林建筑工程、园林电气工程和园林绿化、设计、种植工程等。
园林雕塑 配合园林构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与思想内容,起到点缀园林空间艺术效果的雕塑的总称。一般采用雕塑与园林环境相互衬托的原则设置,使园林更添美的意境。可设置于园林的庭院、广场、花坛、陵墓、林荫道、山坡、草地、池畔、喷泉或水中等。按内容,分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和主题性雕塑;按形式,分圆雕、凸雕、浮雕和透雕等。
园林机械 培育和养护园林的机械。包括树木栽植机械、树木修剪机械、草坪培育和养护机械、花卉栽培和贮运设备、人工喷泉和园林喷灌设备、园林清扫机械、园林病虫害防治机械等。
囿 古代帝王在天然林地养殖禽兽和游猎的“园林”。具有天然植被景观,生息鸟、鱼、兽,有的还挖池筑台,供作奴隶主或帝王狩猎游乐的地域。是园林的雏形,如《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这里记载的就是周文王的“灵囿”。
苑 中国古代园林类型之一。《说文解字注》:“古谓之囿,汉谓之苑也。”故“苑”是由“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园林。苑中有植被景观、畜养禽兽和园林建筑。但植物景观已有人工栽植的奇花异果,园林动物已有专供观赏的鱼鸟禽兽,园林建筑已有宫、观和室等。供帝王理政、宴饮、游乐和居住之用,有时也供贵族游乐或狩猎。如汉代的上林苑。现代园林景点中也有继承这一传统和雅称的,如鹿苑、茶苑、艺苑等。
庭园 建筑物外部围合空间的景观环境。是建筑室内功能的外延,要求庭园的艺术风格要与建筑相协调。应适当规划,配置花木,以及相应的园路场地、园林建筑和小品等,以满足其防护、交通、观赏、游憩和环境质量的需求。古代常见于宫廷、寺庙和宅园中。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公共建筑、住宅区、校园、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等都有相似的围合空间景观环境,统称为“建筑庭园”或“建筑附属绿地”。
绿化 栽种绿色植物(树木、花卉和草皮等),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向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良好条件的事业。能净化空气和水体、调节气温、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以及提供工农业原料和其他林副产品。在国防上还可以起到伪装、隐蔽的作用。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时期,在《苏联城市绿化》和《绿化建设》等书中开始出现,其内容实为城市绿地,由于当时翻译的问题和某种原因,在中国将“绿地”误理解为“绿化”。
绿化用地 在园林绿地中栽种园林植物的用地。原则上不可进入游憩活动,不可把它简称为“绿地”。
绿化覆盖面积 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各类植物的重叠面积不得计入,如乔木下的灌木、地被植物不得重复计算。如有屋顶绿化,则应按上述方法加入。现代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可较准确地解决这一繁杂的人工调查和计算问题。是计算绿地覆盖率的基础数据和衡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绿化覆盖率 一定用地范围中,绿化覆盖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百分率。即
绿化覆盖率=
×100%。
绿地系统 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园林绿地所构成的生态网络体系。是城乡和区域总体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规划任务,人口社会经济现状和历史文化资源(植物)、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与周边用地的关系等,研究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确定绿地的类别、面积和结构布局,组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网络系统,并与城乡和区域总体规划的其他部分密切配合,取得协调。可分为区域绿地系统(如长江三角洲、太湖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城镇绿地系统和公园绿地系统四个层次。
绿地 供人们游憩且绿化用地占大部分的用地。通常有绿化用地、道路场地、水面用地、建筑用地等,用以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规划设计时要列出绿地中的用地平衡表。按功能,分:公园绿地,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街旁绿地等;生产绿地,如苗圃、花圃等;防护绿地,如卫生隔离带、高压输电线路走廊绿带、防风林等;附属绿地,如附属于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内的绿地;其他绿地,如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堆埋场生态恢复绿地等。
林荫道 城市主干道和街道绿化的一种形式。常设在主干道、主要街道,以及通往大型公共场所和公园街道的两旁或一边,并栽植高大乔木、花灌木、草坪。有制氧、遮阳、防烟尘等作用。
公园 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以室外为主的文体、健身,以及科学普及等活动的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根据性质、功能和因地制宜等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利用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适当布置,新建或改建而成。向公众开放,有较完善设施、良好生态和优美环境。按布局风格,分自然式公园、规则式公园和混合式公园等;按功能和规模,分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
综合公园 公园的一类。游憩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用地规模较大,适合公众开展各类以户外为主的活动。分市级和区级,如上海市级公园有人民公园、世纪公园,区级公园有中山公园。
社区公园 公园的一类。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分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
专类公园 公园的一类。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分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体育公园、纪念公园和岩石园等。
儿童公园 供儿童娱乐、体育锻炼、进行文化和科学普及教育的公园。有专设的和附设在大公园内的两种。园内设置供儿童进行各项活动用的建筑物和设备,并选用无毒无刺的植物和落叶乔木进行绿化布置。
海滨公园 利用滨海自然条件,经人工绿化布置而建成的公园。主要为民众创造游憩场地,并结合水面,建立水上体育运动设施和浴场等。
森林公园 在森林景观为主的地区建立的公园。面积较大,具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一般修建在风景优美、交通方便的地区。既有森林景观的自然特征,又有公园的完善设施。建立目的是保护其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文娱、体育等活动,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优良的环境。园内森林禁止主伐,只能进行抚育采伐,以提高其生态和观赏价值。
动物园 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供游人观览的园地。分专设的和附设在公园内的两种。有饲养各种动物的特殊建筑和环境,按照动物的进化系统或生态特性分区饲养。中国有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广州动物园等。
植物园 搜集、种植各种植物,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供游人游憩的园地。一般按植物进化系统或植物生态特性分区种植。可进行国内外植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培育、植物新品种的选育、植物学新成就的宣传等工作。设有展览温室、植物标本馆、植物系统园、树木园、药用植物园等,还有实验室、实验苗圃、图书馆等。中国有北京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广州华南植物园、杭州植物园等。国外有英国皇家植物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俄罗斯莫斯科总植物园等。
历史名园 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区)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江苏苏州的拙政园,上海嘉定的秋霞圃,江苏兴化的李氏园等。
纪念公园 以纪念历史事件,缅怀、瞻仰革命烈士和各类名人为主题的公园。如广东广州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江苏南京的雨花台烈士陵园、上海的宋庆龄陵园、云南玉溪的聂耳公园等。
屋顶花园 建造在多层以上建筑屋顶的特殊庭园。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条件,利用其平屋顶设置水池、喷泉、雕塑、花架、亭廊,以及种植花草、树木等。是扩大城市绿地、美化环境的一种措施,对建筑物也有隔热作用。
枯山水庭园 日本古代庭园模式之一。源出日本室町时代(1334—1573),从中国传入禅宗佛教和南宗山水画,受此影响,园林中吸取禅宗的哲理,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将庭园地面上几乎全部铺以白沙,象征水面;并依据石头的大小、比例、向背等组景置石,有的还寓以故事,体现岛屿和山峦,不种任何开花植物,也禁用水景,手法极其简洁和抽象,营造出淡泊、清静、雅洁的气氛。仅作为观赏、调理心境之用。如日本京都龙安寺“枯山水”庭园。
空中花园 亦称“悬园”。古代巴比伦的宫苑,已毁。较著名的如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妃于公元前约6世纪所营造的空中花园。它建在高低错落、距地20多米的数层平台之上,覆以种植土,栽以花木、蔓生悬垂植物,其下便是宫室、洞府和厨房、浴室等,浇灌采用提水的辘轳,将河水提到顶层台地之上,逐层下流,还可形成活泼的跌水景观。因古巴比伦地形平坦,远看犹如花园悬于空中,故名。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悬园 即“空中花园”。
岩石园 专类园之一种。设置有模拟自然界的岩石和岩生植物相映衬景观的庭园。一般附属于公园内成为一个景点。也有单独设置的。注重岩石形态、高低、大小和色彩的组合,适当留出空隙,以利岩生植物的生长。现代也有配以花卉、灌木的手法,使质感、色彩和景观更趋完美。如伦敦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中的露天和温室内的岩石园。
园林植物 亦称“观赏植物”。适宜栽种于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和室内装饰用的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观花、观叶、观果和观株姿的植物。通常指观赏价值高、景观效果好、具有改善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植物。
园林树木学 亦称“观赏树木学”。研究园林树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及分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天然及栽培分布区、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繁殖栽培及管理技术等,是园林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乔木 有明显主干,分枝繁盛的木本植物。树高大于5米以上,在距地面较高处分枝形成树冠。按树叶在一年中是否脱落,分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按叶形,分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如樟树;常绿针叶乔木,如樟子松;落叶阔叶乔木,如槐树;落叶针叶乔木,如水杉。
灌木 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较矮小(在2米以下),呈丛生状或自基部即分枝。如紫荆、木槿、迎春和海桐等。
藤本植物 亦称“攀缘植物”。茎干细长,不能直立,依靠吸盘、卷须或蔓延作用,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长的植物。按茎的质地,分草质藤本(如常春藤)和木质藤本(如凌霄);按攀附方式,分攀缘藤本(如紫藤)、缠绕藤本(如牵牛)、吸附藤本(如爬山虎)和卷须藤本(如葡萄)。
攀缘植物 即“藤本植物”。
地被植物 植株密集,低短,覆盖于裸露地面的植物。如草类,常绿灌木类的瓜子黄杨、杜鹃和匐地柏等。
花卉 ❶具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包括草本花卉、木本花卉和观赏草类等。❷有视觉美,部分尚具闻香价值调节心理的植物。通常多指草本花卉。可分为一年生花卉(如鸡冠花等)、两年生花卉(如花叶羽衣甘蓝等)、多年生花卉(亦称“宿根花卉”,如芍药)和球根花卉(如大丽花等)。
草坪 用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密植,并经人工修剪成平整的坪状草地。一般设置在房屋南部、大型建筑物周围、广场、体育场、机场或林间空地。供观赏、适度游憩或运动场地之用,有的还用作通透视线、保障交通安全和保土护坡。
绿篱 将植物成线型密植以代替篱笆、栏杆和墙垣的绿色植物墙。具有分隔空间、安全防护和装饰美化作用。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高度、宽度,适当修剪可增进美观。一般采用的植物有珊瑚树、黄杨、枸橘、女贞、蜀桧等。
古树名木 人类历史发展中遗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学研究、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其中,树龄在100年以上的称“古树”,大多是松、柏、杉类,栎、槐、榕、银杏树和紫藤等;由中外名人、领袖人物种植或者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有纪念意义的称“名木”。国家级名木不受树龄限制。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研究自然科学史、树木生理学、物候学的重要资料,要严加保护。
季相 植物在不同季节呈现的外貌。植物在四季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结果或叶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园林植物配置时,如能利用这一特性,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提供时令的信息,增强季节感,表现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
假山 园林中用土、石和塑石等构筑的隆起地形。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观赏、游憩功能和分割空间作用,石假山通常选用玲珑剔透的湖石、英石或端庄浑厚的黄石。概括提炼和再现真山形象,采用多种砌石手法,体现石假山的纹理、脉络和层次,峰石、矶岩、峭壁、岛石的摆布,都得胸有成竹。此外,还有土假山、石包土假山、塑石假山,以及散置的石组、孤置的峰石和卵石等。在大面积的公园绿地中,一般以土假山为主,地形起伏,适当点缀山石。构筑方式有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天然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现代是用石、钢、钢筋混凝土为结构层,用钢丝网、尼龙布、水泥等为外包黏结层,再用彩色水泥塑造成山)。
掇山 亦称“叠山”。以自然山石掇合成假山的工艺过程。出自明代计成著《园冶》卷三。是园林假山的构筑技艺之一。因中国传统园林是以自然山水园著称,故掇山必效法自然,高于自然。正如计成提出“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去探求“山林意味”,“花木情缘”,对峭壁、悬崖、岩、峦、洞、穴、涧、壑、瀑、潭、坡、矶、峰、径等都有所讲究。心怀掇山之全局,胸有成竹之构思,掇山施工才有程序,包括:(1)选石,多选择端庄浑厚、峭立挺拔的黄石,瘦、透、漏、皱、形象奇特的湖石和其他卵石、石笋等。(2)采运,即采石和运石。采石在古代多用潜水凿取、土中掘取、浮面挑选和寻找古石等方法:现今多用掘取、浮面挑选、移旧和松爆等方法。运石多用浮舟扒杆、绞车索道、人力地龙和雪橇冰道等方法。(3)相石,亦称“品石”,即通过对石料观察,区别不同质色、形纹和体量,按掇山部位和造型要求分类。(4)立基,采用木桩、条石、灰土和钢筋混凝土奠立基础。(5)拉底,即起脚,使假山底层稳固和平面轮廓得以控制。(6)堆叠中层,堆叠底层以上,顶层以下的山体,是掇山的主体部分。(7)结顶,即收头,是掇山效果的重要部分。顶部形象有仿山、仿云和仿生等,顶层有峰、峦、泉和洞等种类。(8)堆土绿化,在掇山时需要因地制宜地预留出种植穴,以便栽植乔、灌木。其他如磴道、石径和亭基石洞也需巧于布置。
叠山 即“掇山”。
地形设计 亦称“竖向设计”。对原有地形进行艺术造型和工程结构的改造设计。在因地制宜、满足功能、美化环境和土方平衡等原则下,考虑景观空间的塑造和变化,布置峰、峦、谷、坡、湖、河、溪、涧、瀑、潭等山水地形,为园路场地的坡度和园林建筑基地创造建设条件。设计前期,必须详细调查地形现状。如原地形图,园基周边现状和规划图,以及水文、土壤、气象等资料。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要求,取得城市建设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使园内地形在高程上与周边环境有合理的联系,如园林的出入口广场(场地),园路标高的确定,园内水体与城市水系的关系,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的确定,以及园内污水、雨水的排除与利用等。地形设计图随园林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阶段逐步深化,最后应单独编制成图,以利土方计算和施工。地形设计图通常用等高线、标高表示山体、水体、园路、场地、建筑基址等的位置、形态和高度深度。等高线间距以公园设计为例,视地形和微地形的设计深度而变,一般在1~2米或0.2~0.5米。
“ 一池三山”模式 中国古代自然式园林的一种营造模式。自秦始皇以来,便有长生不老、寻找海中神山的向往。至汉代上林苑的建章宫,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似琼岛瑶台仙境。其三山(岛)呈不等边三角形布置,高度造型各不相同。这种自然式的“一池三山”模式经沿传,影响皇家园林和风景名胜区,如北京的颐和园、杭州的西湖(内有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岛)。
园林建筑 园林中供游览、观赏、休憩并构成景观的建筑物或已景观化了的构筑物的总称。包括中国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塔、厅、堂、廊、舫、室、桥、花架、温室、动物展舍、水塔和服务建筑等。外国园林和国内西式园林中,常有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和哥德式的园林建筑。如城堡、塔楼、柱廊、带有拱券的亭楼等,现代园林中的展厅、接待厅、餐厅、茶室、电子游戏机厅、舞厅等。除满足功能外,其艺术造型要因地制宜,比例尺度得体,色彩、材质等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或个别作对比突出。
园林小品 园林中供休憩、装饰、展示、照明、服务等的小型建筑设施。按功能,分供休憩的小品,如椅、凳、桌、伞和罩等;装饰性小品,如花钵、饰瓶、日晷、香炉、水缸、景柱、景墙(含景窗)和景框等;展示性小品,如导游图板、指路标牌、说明牌和书画廊等;结合照明的小品,如景观灯和园灯的基座、灯柱和灯具等;服务性小品,如儿童游具洗手池、饮水器、公共电话亭、时钟塔、背景音乐器、栏杆和垃圾箱等。具有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等特点。常与园林环境有机配合,丰富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游憩环境。
舫 亦称“旱船”、“不系舟”。布置于水边的仿船造型的园林建筑。供作观景、游玩宴饮之用。如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苏州狮子林的旱船。现代也有作另类造型的,如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滨江绿带中的“海鸥舫”。
旱船 即“舫”。
不系舟 即“舫”。
榭 临水或花畔而筑的具有坐息、观赏功能和装点环境的园林建筑。明代计成《园冶》:“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临水而筑的称“水榭”;花畔而筑的今称“亭”。
园林理水 对各类园林中水景的处理。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之一,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园林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提炼和再现。重在意境的创造。如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杭州西湖的“一池三山”和琼岛瑶台的仙境。自然的园林理水类型有泉、瀑、潭、溪、涧、滩、河、池、湖、海(如北京圆明园的福海)和叠落的跌水等。各类园林理水的形态表现,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和各类水的形态特征的刻画,如水体源流,水情的动、静,水面的聚、分,岸线、岛屿、矶滩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等。现代园林理水亦称“水景(观)规划设计”。水景处理不仅是形态和视觉问题,还要以水环境系统综合考虑水质的净化、水生植物、水与鱼类、水文地质、水的循环流动、水位控制等,并在视觉上使人感受到水景观的愉悦性,且具生态科学性。
喷泉 水流喷涌的景象。分两大类:(1)天然喷泉,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水文所形成的水流喷涌景象。有终年不绝的长流泉和间断性的间歇泉。(2)人工喷泉,经水泵加压后形成的喷涌水流景象。具有观赏、调节气温、清洁空气等功能。由水流、水池、水盆、喷头、灯具、雕塑,以及声音、色彩的不同造型创意,可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喷泉,如池中涌泉、多层水盆喷泉、地面水池组合喷泉、音乐喷泉、水池和喷头埋于地下的旱喷泉等。旱喷泉除了一般喷泉的功能外,尚有在喷泉时嬉戏,不喷时作游憩场地的功能。
旱喷泉 见68页“喷泉”。
水幕墙 利用动态的水,通过石板、玻璃、不锈钢板等组合产生的水幕状的景观墙。板材表面可处理成毛面、镜面、凹凸组合面,刻以适当图案、镶嵌山石等,产生平流、水花流和溅水景观。承接水幕的水池装有彩灯,形成色彩、质感、光影、造型的综合景观艺术效果。
园路 园林中各种道路的总称。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管理和养护区的纽带。按功能,分游览园路、管理养护专用园路。其中游览园路一般分主园路、次园路和游憩小径三级。按路面材料,分沥青路、水泥混凝土路、石板路、砖石拼花路、渗水砖路、泥结碎石路、土草路、砂路、石板嵌草坪路等。园路设计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安全、舒适、美观功能,巧妙运用风景视线,借用周边环境,可直对景物,可曲径通幽,皆要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内容是确定它的位置、线型、标高、宽度、坡度、厚度、材质、结构和铺装形式。
借景 将园外的景观有机地组织到园中来的一种组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有使用,以扩大园林空间,丰富园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卷三中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并将借景分成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远借,如北京颐和园借景西山,与园内昆明湖形成层次多变的自然山水景观;邻借,如苏州拙政园内枇杷园借景雪香云蔚亭,构成圆洞门的绝佳框景;仰借,如无锡锡惠公园内的寄畅园借景锡山龙光塔,顿觉宏远高耸;俯借,如登临昆明西山俯借滇池,从狭长栈道石窗观望,更显滇池的开阔、波光粼粼。应时而借,即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借景,将山水林木、风雨雪雾、日月云彩等作为借景对象,如“日出”、“夕阳”和“四季植物”景观等。
造景 依据园林现状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园林构成要素,人工营造园林景观的工作。其方法主要有:塑造地形、挖湖堆山、辟径筑路;构筑亭、台、楼、阁、厅、堂、馆、轩、廊、桥、舫、榭等建筑设施;造假山、奇峰、洞壑、瀑布;在园林中适当布置雕塑,以及植物造景,即按植物习性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构建优美的人工植物景观等。
上林苑 秦汉皇家宫苑。位于长安一带(地跨今陕西西安市西,渭河以南和周至、户县),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营建阿房宫于苑中,即其前殿,汉初毁。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扩建,规模“周袤三百里”,据《关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三十六苑,使用各不相同,例如,御宿苑为帝王游乐往来的休息住所;思贤苑是孝文帝为太子立,实为搜罗人才招待宾客之处,另有宜春苑、博望苑等。十二宫中以建章宫为最大,首建“一池三山”,而且宫中有宫。上林苑三十五观据《三辅黄图》记载,观的使用功能也各不相同,例如,平乐观供作乐演出,而鱼鸟观是养育观赏鱼鸟之所。苑中曾植龙眼、荔枝、槟榔、橄榄等奇花异木约上千种,另有规模宏大供作载舟载歌的昆明池。《汉官典职》对苑景作了概括的描述:“宫内苑聚土为山,十里九阪,种奇树,育麋鹿麑麂,鸟兽百种,激上河水,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足见造园技艺之高。
华清宫 唐朝的行宫。今名“华清池”。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南骊山西北麓。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姜寨先民已在骊山温泉一带狩猎沐浴。周幽王在此修建骊宫,秦在温泉处建骊山汤。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扩建定名“汤泉宫”,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扩建,面积达60万平方米,改名“华清宫”,温泉名“华清池”。宫室园林葱郁,唐玄宗和杨贵妃每于冬季居此。天宝十五载,宫室毁于兵火。温泉水源保护至今,水温43°C。建有温泉浴室、疗养院(宾馆)等。华清池东部为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地。西部新中国成立后按原华清宫名称建设飞霜殿、石舫、龙吟榭、九龙湖、飞虹桥等景点。1990年9月建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入口处立有唐太宗撰的《温泉铭》石碑。内有分别供太宗、玄宗、贵妃使用的星辰汤、莲花汤、海棠汤浴池遗迹。附近有三元洞、老君殿、遇仙桥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清池 见69页“华清宫”。
杜甫草堂 纪念杜甫的著名园林。位于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原为唐朝诗人杜甫(712—770)在安史之乱后,流寓成都时所居的茅屋。宋朝在原址多次修缮,设置祠宇,扩大园址。今草堂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两次修建所奠定。占地约20公顷。包括草堂、大雅堂和中部花径林地。草堂居西,以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构成一条纵轴线。工部祠陈列杜甫雕塑,祠前庭院腊梅飘香。诗史堂东西对称布置陈列室,并由游廊联系至大廨。柴门东有水竹居,西有怡受航轩,曲池绕经其间,跨水设有水槛桥廊,修竹荷池。工部祠之东有少陵草堂碑亭,向北是1997年重建的杜甫茅屋故居,草堂东部为仿唐式大雅堂—情系草堂—南大门建筑轴线,展览杜甫或唐代相关的书画雕塑等,通过梅苑、楠木疏林将两者构成一体。草堂格局严整,中间过渡变化自然,园林古朴雅静,令人发思古之幽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
艮岳 全称“寿山艮岳”。宋朝皇家园林。位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东北隅。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经六年建成。造园时采用大量从江南搜集来的奇石花木,号称“花石纲”。金兵南下时毁。以山水为创作主题。《宋史·地理志》称:“山周十余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亭曰介,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艮岳为主峰,南有寿山,构成主宾关系。寿山瀑布下入雁池,凫雁浮泳,栖息石间。西为万松岭,模仿自然山水,有峻峭之势的艮岳诸峰,又有险拔之势的紫石崖和登临介亭的蹬道栈木。园中亭、堂、楼、阁、馆和轩等园林建筑,以及植物配置,皆因园景随形而建。艮岳东麓向阳,植梅万计,又建有八仙馆、书馆和龙吟堂等,以赏梅景;西部“药寮”,亦随性立地,配置药用植物;“西庄”是园林村舍风光;沼洲植芦苇、石榴、花间隐亭,颇具诗情画意。其造园成就,在中国园林史上有重要地位。
寿山艮岳 “艮岳”的全称。
大明寺 扬州著名寺庙园林。位于江苏扬州西北郊蜀岗中峰上。创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名。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曾在寺内建栖灵塔,亦称“栖灵寺”。清乾隆南巡扬州时(1765年),因忌讳“明朝”,改为“法净寺”。1980年,复名“大明寺”。此寺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居住和讲法之处。寺前有牌楼一座,进山门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其后原有万佛楼、方丈室等建筑。殿东利用地形,高低错落,将平远楼、晴空楼、报本堂,以及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鉴真纪念堂依次构成一轴线。三层的平远楼前庭园幽静素雅,其东隅尚存清道光御笔“印心石屋”横形巨碑,楼东即瘦西湖二十四景之“双峰云栈”、“蜀岗晚眺”和“万松叠翠”。殿西“平山堂”为宋代欧阳修取意“远山来此与堂平”得名,其后为谷林堂、欧阳祠,最西为西园,占寺用地大半部分,系乾隆十六年(1751年)汪应庚所筑,依山就势,以水池为中心,堤岛划分,堆置假山,园内有康熙、乾隆“御碑亭”、柏木厅、船屋等,上下起伏,山水花木,溶于蜀岗丛林之中。
寒山寺 江南著名寺庙园林。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 ),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高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史上屡毁屡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全寺再次毁于兵火。现存殿宇为清末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曾两次全面修整。寺院黄墙绿树,环境清幽,除大殿外,还有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因唐代诗人张继经此寺时曾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扬中外。寺、枫桥和寺西铁岭关,组成大运河畔的独特景观。
个园 江南著名私家古典园林。位于江苏扬州东关街北侧。相传初为清代画家石涛寿芝园故址,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为盐商黄至筠所得,后归两淮盐业商总黄应泰。因性喜爱竹,故园内多植竹,竹叶形似“个”字,故名。园门在南,中部有两池:东池南部是宜雨轩,池北有六角清漪亭;西池较小,南岸为竹林。园北有长达11间的两层楼廊,名为壶天自春。园内四季假山最具特色。春山在宜雨轩南近入口处,沿花墙布置石笋,似春笋出土,又与竹林呼应;夏山在园西北,为湖石假山,山南池中植有荷花睡莲;秋山在园东,为黄石假山,如秋霞彩云;冬山在东南透风漏月厅南小庭院中,在开有一系列小圆孔的南墙下叠宣石山,色白如雪,是围炉听风赏雪之处。四山景色迥不相同,别具构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 现存较完整且规模宏伟的古代帝王宫苑。位于北京西城区故宫的西北。占地70多公顷,水面39公顷。10世纪初,辽代择此建园,金代仿宋人艮岳扩大水面,垒岛为山,元世祖称山为“万寿山”(今琼华岛),金海为“太液池”(今北海),明天顺后,在东岸建有藏舟浦(船坞),西北岸临水建五龙亭等,园林风格自然朴素。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琼华岛山顶建藏式白塔(高35.9米),成为全园制高点和标志,又在南坡建永安寺。清乾隆以后,园林建筑兴造甚多,除重修增筑琼华岛智珠殿、悦心殿、庆肖楼和两层长廊等外,又在东岸建濠濮涧、春雨林增殿和画舫斋;北岸建静心斋(原名“镜清斋”)、澄观堂、阐福寺、小西天、大西天和彩色琉璃拼镶的九龙壁。南部与琼华岛隔桥相对的有团城,建有承光殿等。至此形成以北海为主体,琼华岛白塔为构园中心,沿水一带重点布置各具特色的景点,如团城以登高远眺居胜;濠濮涧、静心斋和画舫斋以幽静见长,自成园中之园;北部以宗教建筑对称布局为主;登琼华岛还可邻借景山和远眺故宫景色,风格转变为华丽庄重,气势雄伟,又呈现出神山仙苑的意境。1925年辟为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避暑山庄 亦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中国四大著名园林之一。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位于河北承德市北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成,为清代帝王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清初第二个政治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大规模复原和修缮。占地面积554公顷。康熙和乾隆题名的七十二景散布其中。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在山庄南部,包括淡泊敬诚殿、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是清帝处理朝政和居住之所。苑景区又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湖区在宫殿区东北,桥堤洲岛相分,湖光变幻自然,东北角有热河泉,主要景点有水心榭、文园狮子林、天宇咸畅、月色江声、小金山、如意洲和烟雨楼等;平原区在湖区之北,主要景点有甫田丛樾、莺啭乔木、濠濮间想、试马埭(建有毡包)、万树园和文津阁;山区占山庄五分之四,位于庄之西北,山势起伏,遍布苍松,原有梨花伴月和南山积雪等景点。山庄还借景东北部筑于山麓的“外八庙”。山庄的建造吸取中国南北各地园林布局的特征,反映当时多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会。具有宏伟的山水风景环境特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平面示意图
1.万壑松风2.丽正门3.松鹤斋4.德汇门5.如意洲6.万树园7.文津阁
承德离宫 即“避暑山庄”(71页)。
热河行宫 即“避暑山庄”(71页)。
圆明园 中国著名皇家园林。位于北京海淀东部。包括环绕福海的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故亦称“圆明三园”。在辽金时的基础上,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修建而成。经雍正,至乾隆时为鼎盛期,面积34公顷,水面占一半,具有水景园的特点,冈阜、岛堤和叠石假山散布于园内,与河湖水系结合,宛如天然景观的缩写。其中圆明园分五个景区;(1)宫殿区,有正大光明殿等,供朝贺理政之用,中轴对称,布局严整;(2)后湖景区,有圆明园殿和九洲清宴殿,供帝王后妃居住用;(3)福海景区,有供奉清圣祖等的祖庙;(4)江南园景区,有濂溪乐处、水木明瑟、西峰秀色、月地云居和柳浪闻莺;(5)村景区,包括内宫北墙外的长条地带,如清旷楼、天宇空明、顺木天和紫碧山房等,供欣赏富有自然风光的乡村景色。长春园在圆明园之东,万春园在圆明园之东南,造园手法与圆明园类同。圆明园聚集160多个景点、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今仅存长春园北部西洋楼,包括谐奇趣、海宴堂、远瀛观和大水法等部分残迹,是世界园林史上的重大损失。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进行修缮,万春园、福海和万花阵(欧式迷宫)等次第恢复,定名“圆明园遗址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明园遗址公园 见“圆明园”。
拙政园 中国四大著名园林和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苏州东北街。明正德年间(1506—1521)御史王献臣在元代大宏寺废址上创建。园名出自晋代潘岳《闲居赋》“拙者之为政”意。新中国成立后全园重新整修,1954年对外开放。占地约4.2公顷,池水约占五分之三,利用原址低洼地,因地制宜,挖池堆山,大小水面,聚分得宜,有弥漫全园之感。建筑多临水而筑,善于利用对景和借景,空间小中见大,富有诗情画意,形成以山水景观为特色的私家园林。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中部是精华所在。远香堂为主体建筑,可观览周围景色,隔岸北望,犹如立体的山水画长卷,山林之间点缀雪香云蔚亭、待霜亭,东望绿绮亭,西为倚玉轩、香洲徵观楼(旱舫)。梧竹幽居亭与别有洞天半亭东西隔水遥相呼应,另有小飞虹、小沧浪、玉兰堂和枇杷园佳构。西部为清末富商张履谦所建的补园,以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为主体建筑物,其外观为歇山顶,四周各有一耳室,形制独特。另有浮翠阁、与谁同坐轩、塔影亭、留听阁、倒影楼和水廊等。东部旧名“归田园居”,1970年后重建,以植物造景为主。曲水植柳,筑有芙蓉榭,西北土阜密植黑松、枫杨,其西为秫香馆(茶室),南端有兰雪堂,门廊和全园主要出入口的庭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平面示意图
1.入口2.兰雪堂3.秫香馆4.雪香云蔚亭5.盆景园6.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7.徵观楼8.远香堂
颐和园 中国四大著名园林之一。著名古典皇家园林,位于北京海淀。原为帝王行宫。金贞元年(1153年)完颜亮设为行宫,明时改为皇室的“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经10多年整修扩建,遂名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移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作为避暑游乐兼理朝政之地。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03年再次修复。辛亥革命后,于1924年辟为公园。占地约290公顷。水面占四分之三。主要由东宫、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东宫门内有仁寿殿、德和园、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等,庭院毗连。水天空阔的昆明湖畔,蜿蜒728米的彩画长廊(273间),把前山的排云殿、宝云阁、听鹂馆、画中游和清宴舫等主要建筑统为一体,增加了景色层次。万寿山上有佛香阁,是全园的标志建筑,踞山面水,宏伟壮观。昆明湖东知春亭,据岛临湖,垂柳环绕。东岸十七孔桥犹如一道长虹飞架湖心,联系着绿荫掩映的南湖岛,桥头有廓如亭和镇水铜牛。昆明湖西纵穿南北的一线长堤,上有玉带桥等六座。谐趣园在园内东北角,是自成一体的“园中之园”。后山,林木葱郁,幽静自然。其后湖建有仿江南水乡小镇的苏州街(俗称“买卖街”)长300余米。另园外又借景西山和玉泉山之景,扩大空间。颐和园既具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又吸收江南园林清秀雅致空灵,是我国古典园林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平面示意图
1.东宫门2.彩画长廊3.排云殿4.佛香阁5.昆明湖6.玉带桥7.西湖8.养水湖9.南湖岛10.十七孔桥11.镇水铜牛12.长堤
留园 中国四大著名园林和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苏州留园路。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东园”故址。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园被刘恕所居,名“寒碧山庄”。光绪二年(1876年),盛康购之,因“刘”与“留”同音,改名“留园”。占地约3.4公顷。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整修。全园布局以各景区景观差异性较大,空间收放,虚实变幻微妙为特色。南部曲窄,以游廊小筑、庭院构成;中部开阔,以水池为中心,涵碧山房和明瑟楼为主体建筑,环以回廊叠石,布置闻木樨(即桂花)香轩、可亭、清风池馆、曲溪楼等;东部园林建筑较集中,以五峰仙馆(楠木厅)、林泉耆硕之馆为主,楼宇亭廊参列,间以鹤所、揖峰轩和还我读书处等小院和叠石小品,以及冠云峰等名峰山石。园景精致,富有变化;北部又一村充满田园风光;西部土山曲水,群植枫林,点缀舒啸亭、活泼泼地小亭,颇具山林野趣,秋时若醉,洵是动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留园平面示意图
1.大门2.曲溪楼3.五峰仙馆4.林泉耆硕之馆5.还我读书处6.清风池馆7.可亭8.闻木樨香轩
沧浪亭 中国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林和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苏州城南人民路东侧。初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南园之一部分(一说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北宋诗人苏子美(1008—1048)购旧园,于庆历五年(1045年)建沧浪亭于假山之上,并作《沧浪亭记》名篇,描写园景。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宅邸,时称“韩园”。元代改为“大云庵”。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苏巡抚张树声重修。现除山水布局为宋时外,建筑均是清代形制。占地约1.06公顷,以山林景色为中心,善于借景,内山外水,颇具特色。风格古朴,环境幽静,富有野趣。亭柱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周围林木参天,老树古藤,横生苍古之意。园外凭借澄清水面,水边设观鱼处,面水轩,中间以漏窗复廊相连,使园内外景物融为一体,明道堂为明清讲学之所,是园内最大建筑,堂西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与苏州历史相关的500名人物线刻石像,为吴中珍贵文物。另有闻妙香室、瑶华境界、翠玲珑和仰止亭等建筑。园门前有平石桥,入口门厅有《沧浪亭图》和《沧浪亭记》等碑刻,记载本园历史,作为入园之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狮子林 中国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苏州园林路。元至正二年(1342年)僧天如禅师创建,为菩堤正宗寺一部分。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改称“画禅寺”。因园内假山根据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画意,用湖石堆叠而成。很多峰石形如狮子,又因创始时所纪念的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义,故易为今名。占地1公顷。布局以东西水池为中心,东南多假山,西北多池沼,又以长廊沿园墙围绕,高低曲径,四面可达。假山内外,上下盘旋,曲折多变,穿洞越谷,宛如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循山径方能出洞,旧有“桃源十八景”之称。在假山石隙间又有古树绿叶掩映,非常自然。园内还有燕誉堂、揖峰指柏轩、卧云室、问梅阁、观瀑亭和五松园等建筑,廊壁上嵌有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和文天祥等名家书条石刻,颇有文化艺术价值。清康熙、乾隆曾先后数度来此园游赏,赞叹不已,并仿造于承德避暑山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环秀山庄 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苏州景德路。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之金谷园。宋代归朱长文,改名“乐圃”。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刑部蒋楫所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前后是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占地约700平方米,此园以湖石假山为主,辅以房廊建筑。现存假山,系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掇山名家戈裕良等所经营,是中国湖石假山中的杰作。将峰崖、峡谷、石室、洞壑、峭壁、山径、碇步、溪涧和池沼等巧妙结合,池水与假山相随。在园的西南,有水溪流入假山之中,深邃蜿蜒,加以小桥飞架,树木陪衬,顿增层次。南有庭院碑廊至北部补秋山房、半湾秋水和平房山阁等,前临山池,旁依小院,景甚幽静。另有住宅庭院部分,亦极精致玲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环秀山庄平面示意图
1.主山2.补秋山房3.问泉4.廊阁5.边楼
网师园 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苏州东南葑门十全街。原是南宋侍郎史正志的万卷堂宅邸,称“渔隐”。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宋鲁儒(宗元)购其地重建。园主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翁,以“网师”自号,故名。占地约6600平方米。园分三部分。中部是主体部分,有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和竹外一枝轩等均面水而筑,另有蹈和馆、琴室、集虚斋和五峰书屋等,是园主宴聚书画之处;西部为幽静典雅的庭院,主要建筑为殿春簃,还有半亭、石、竹、梅、蕉和芍药,隐于窗外,并有“涵碧”泉与中部池水相通,存“水贵有源”之意;东部为住宅,主要有轿厅、万卷堂和撷秀楼等;是宅与园结合的佳例。布局紧凑,以少胜多,假山池馆,相互衬托,对比有法,巧设漏窗,空间渗透,小中见大,园景富有诗情画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中国庭院“明轩”,即以此园“殿春簃”为蓝本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网师园平面示意图
1.大门2.撷秀楼3.五峰书屋4.集虚斋5.竹外一枝轩6.看松读画轩7.殿春
8.蹈和馆9.琴室10.小山丛桂轩
豫园 中国江南名园之一。位于上海黄浦区旧城厢东北。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五年(1559—1577),占地约4.6公顷。园主系明代曾任四川布政使的上海人潘允端,以“豫悦老亲”之意,取名“豫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被士绅富商所购,经重建后,交城隍庙管理,改称“西园”。咸丰五年(1855年)后,屡遭清政府和外国军队的破坏,到光绪初年,被辟为21个工商行业公所,遂后为庙市、商场。新中国成立后,经数次整修,恢复园景2公顷余。成为上海市最大、最完整的古园林。三穗堂为景区主体建筑,其北为仰山堂(二层为卷雨楼),堂前临池,隔池有明代黄石大假山,为镇园之宝。池东为渐入佳境曲廊,过廊,粉墙上嵌有“峰回路转”石刻,自此可至鱼乐榭、会心不远亭、复廊、亦舫、万花楼等建筑组成的庭园。出洞门向东,则是以点春堂为主体建筑的景区,南北分别有和煦堂、凤舞鸾鸣戏台和藏宝楼形成一轴线,周围布以快楼假山、静宜轩、古井亭和龙墙等。出和煦堂庭院门,是假山、水池、楼堂自然布局的山水园,亦称东园。内有会景楼、玉华堂、涵碧楼、听涛阁、九狮榭等和天工奇石玉玲珑(据传该石峰为宋徽宗“花石纲”的遗物)。南面是“内园”,原为城隍庙之庙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以晴雪堂为主体,面对假山、观涛楼、亭廊,环周布置,参差错落。最南是古戏院区。豫园有“文物博物馆”园林的美誉。园中的点春堂为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领袖之一陈阿林的指挥所,是重要历史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霞圃 中国江南名园之一,位于上海嘉定城东大街。由龚氏、金氏、沈氏三宅园和城隍庙(邑庙)合并而成。龚氏园和城隍庙可上溯至宋代,其余始建于明代。历经沧桑,几度兴衰。1980年起全面规划修建。占地约3公顷。全园分四景区:(1)桃花潭景区,在园的西南,以桃花潭为中心,山光潭影厅为主体建筑,主要景点有池上草堂、舟而不游轩(旱舫)、黄石假山、湖石大假山和枕流漱石轩等;(2)凝霞阁景区,在园的东部,以湖石堆叠的大屏山为中心,凝霞阁为主体建筑,环周布置有屏山堂、扶疏堂、环翠轩、觅句廊和依依小榭等;(3)清镜塘景区,在园的北部,东有三隐堂和柳云居,西有青松岭和岁寒亭等,是以清镜塘贯穿东西的山水园;(4)邑庙景区,有大殿(为上海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另有寝宫和古井。园内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人称“城市山林”。
寄畅园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无锡惠山东麓。元代是僧舍。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兵部尚书秦金扩建成园。原名“凤谷行窝”,隆庆年间(1567—1572)归秦耀所有,改今名。太平天囯战争中园毁,清末重建。占地约1公顷。西有惠山,南为锡山,地形由西坡向东,低平处汇成“锦汇漪”水池,池面呈南北狭长形,为构园中心。池东筑水廊、郁盘亭和知鱼槛方亭,池西为假山树林,清幽古朴,假山模拟惠山九峰连绵之状,犹如其余脉。假山狭涧用黄石堆叠,流水跌落作响,取名“八音涧”。池北在原环翠楼旧址上建三楹茶室,由此可临水远眺锡山塔影,采用借景手法,将锡惠两山的自然风光收入园中,开拓空间,为此园一大特色。全园布局得当,艺术手法巧妙,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即仿此园而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瞻园 中国江南名园之一。位于江苏南京瞻园路。原为明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明初为中山王徐达官邸的宅园。清初改为布政司衙署花园。清乾隆帝曾到此,题字“瞻望玉堂”,故名“瞻园”。后赐为藩台衙门的花园。1853年太平天囯时曾为东王杨秀清等府第。后毁于战火。同治、光绪时重建。1966年和1988年又先后进行整修和扩建。全园扩建后有15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平面呈“L”形,主体建筑静妙堂居中偏西,将园林分为南北东三部,形成既有分隔又有联系的山水园。北有明代湖石假山,南部为新叠假山,山上设有扇亭、瀑布、山石嶙峋和林木葱郁。山脉由北延绵至南,以小溪相通。掇山采用“石包土”方法,节省材料,有利于栽植。假山驳岸水池采用自然式,曲桥平架。山系水系仿效自然,相互映衬,具有画意,颇为得体。东部从入口经小轩、花篮厅、静妙堂至水榭,设有百米游廊、曲折多变,与全园自然山林对比统一,浑为一体。
清晖园 中国岭南名园之一。位于广东顺德大良镇华盖里。相传为明末大学士黄士俊仿照苏州园林风格建造的私家宅园。清乾隆末为御史龙廷槐所有。1959年重修扩建,北为宅地,东为花木林地,南为水池建筑。从朴实的大门入口,经笔生花馆前院,穿过月洞门转至以长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南部主景区。池畔布置着以船厅为主体,配以惜荫书屋、真砚斋,并与绿云深处廊相接。池西南有碧溪草堂,另有水榭(名“澄漪亭”)和半亭。碧溪草堂屏门饰以竹木雕,通圆花罩,两旁屏门池板上刻有篆、隶和象形文字96个寿字。池东有假山,以及南方名贵花卉果木如木棉树、百年紫藤、玉堂春(木兰)、龙眼、九里香、佛肚竹和银杏等。与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合称古代岭南四大名园。
罗布林卡 藏语音译,“罗布”意为“宝贝”,“林卡”意为“园林”。中国著名藏族园林。位于西藏拉萨市西郊。18世纪达赖七世时兴建,旧为历世达赖喇嘛的避暑夏宫。园内宫殿罗列,富丽堂皇;亭台池榭,曲折清幽;过去还饲有珍禽奇兽。今辟为人民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与布达拉宫、大昭寺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 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浙江杭州市之西。人谓“三面云山一面城”,以山水秀美,人文景观荟萃著世。连同外围山脉风景区占地59.04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积约5.6平方千米。西湖被孤山、白堤、苏堤分隔为外湖、北里湖、岳湖、西里湖、南湖五个水域,外湖又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和孤山四个岛,象征着神海仙岛。自宋起即有古西湖十景:双峰插云、苏堤春晓、花港观鱼、雷峰夕照、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平湖秋月、曲院风荷、三潭印月、断桥残雪。经历年修建,综合治理,又有新西湖十景: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云栖竹径、满陇桂雨、九溪烟树、吴山天风、玉泉飞云、宝石流霞、黄龙吐翠、阮墩环碧。20世纪末21世纪初又复建雷峰塔,建设环西湖开放式带状公园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主要景点有虎跑、杭州市动物园、植物园、玉泉、黄龙洞、灵隐寺、岳坟、中山公园、西泠印社、净慈寺、儿童公园、郭庄、栖霞洞、九溪十八涧、六和塔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瘦西湖 旧称“保障湖”、“炮山湖”,亦称“长春湖”。位于江苏扬州市区西北郊。原为保障河,经人工整治成湖。清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把它与杭州西湖相比,感其湖面狭长纤细,清瘦秀丽,作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故名。湖面积46公顷,环湖长4.3千米。史上原有二十四景。后逐年绿化修建,现西有白塔晴云;北有西园曲水、水云胜概;东有四桥烟雨;南有长堤春柳、松柏竟翠;南湖岛上有荷浦薰凤。主要景点有五亭桥、莲性寺、白塔、吹台(传说乾隆帝曾在此钓过鱼,又名“钓鱼台”,后在台上建四角亭)、凫庄、小金山、烟雨楼和徐园等。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石林 俗称“李子箐”。中国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内。以喀斯特地貌著称于世。占地约350平方千米。景区有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黑松岩、大叠水和藏湖等。主景区大石林亦称“李子箐石林”,有陡峭的石林胜境,在地下暗河剑峰池上的游路旁,林立着莲花峰和剑峰等,景观非常奇特;有传说美丽动人的“阿诗玛”石峰;有形象酷似的唐僧石、护林将军、望夫石、母子偕游、观音石、象踞石台、犀牛望月和双鸟渡食等。景区内遍布的石峰、石林、石笋、石芽和石屏风,构成一个石灰岩的大千世界。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上海世纪公园 中国上海富有自然特色的生态型综合公园之一。位于浦东新区花木社区、世纪大道东终端。2000年建成开放,故名。占地140公顷。公园体现东西方园林艺术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形成既有现代感又有自然野趣的风格。园内有人工湖河27公顷,最大的镜天湖为构景中心,连接原有的张家浜,形成岛、半岛和丘陵地形。设六个景区:湖滨区、鸟类保护区、乡土田园区、异国园区、疏林草坪区和小型高尔夫球场区。园内有露天音乐剧场、儿童游乐场、世纪花钟、高柱喷泉等45个景点,常举办国际性的园艺花卉展览、音乐嘉年华和焰火晚会等活动。是休闲和游览的大型公园,享有“假日之园”的美誉。
香港海洋公园 亚洲规模最大的海洋公园。位于香港南部香港仔海洋公园道。三面环海,东濒深水湾,南临东博寮海峡,西接大树湾。1977年1月建成开放。呈山地半岛形并伸入南海。占地87公顷。游览区包括:(1)海洋天地,为主游览区,又设有全球最大的珊瑚礁水族馆——海洋馆、鲨鱼馆、浪涛馆、人与海洋动物表演场,以及海洋摩天塔、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洋自然环境的太平洋海岸等景点;(2)集古村,展示自中国先秦到晚清各朝代典型的建筑缩微模型;(3)山上机动城,包括星际蜘蛛、过山车、越矿飞车和极速之旅等惊险的游艺活动。服务设施完善,有225米长的游人下山自动电梯。公园布局精巧,寓科学、文化教育于游乐中。
日月潭 中国台湾著名风景名胜区。位于台湾阿里山之北、南投山以南的南投县鱼池乡境内。台湾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有“双潭秋月”之称,为台湾八景之一。水面海拔760米。占地7.7平方千米,湖深40多米。四面环山,湖心有珠屿岛,现改为光华岛。岛北为前潭,形圆色丹,称“日潭”。岛南为后潭,弧形如月,色清水碧,称“月潭”。环湖有玄奘寺、慈恩塔、玄光寺、山地文化中心、孔雀园、文武庙和水上运动设施码头等景点。
黄石国家公园 世界最早建立的国家公园。因其山峡壁岩呈黄色,故名。位于美国西部爱达荷、蒙大拿、怀俄明三州交界的北落基山与中落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1872年建立。海拔2134~2438米,面积8956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积约占90%。园内主要景观有:(1)间歇喷泉和温泉。另有合并喷泉、狮泉喷泉、帝国喷泉、女巨人喷泉和孤星喷泉等。(2)众多的自然瀑布水景,最著名的是位于峡谷村的双叠瀑布,上瀑布高33米,下瀑布高94米。(3)黄石湖,是美国最大的高山湖泊,湖岸周长180千米,最深处达百米,清澈见底。(4)峡谷景观,以黄石峡为最,谷长40千米,深400米,宽500米。峡谷壁岩呈橙黄色,中杂以红、绿、紫和白多种色彩,蔚为奇异。峡谷中尚存亿万年的原始森林奇观,还有珍稀动物灰熊、美洲狮和金鹰等动物。它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提供游览的必要条件,是负有盛名的游览胜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 释文见46页。
计成 (1579—?) 明造园家。字无否,号否道人,长洲(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少年时即以绘画闻名。最喜爱五代关仝和荆浩的山水画笔意,并擅作诗文。后来,漫游燕京(今北京)和湖北、湖南等地,中年定居江苏镇江。曾应吴玄之邀在常州营造“五亩园”,一举成名。后在銮江(今江苏仪征)主持建造“寤园”、在扬州江都城南建“影园”、在南京建“石巢园”等。造园时亲自动手和指挥,在实践基础上,系统总结造园理论,著有《园冶》。
张涟 (1587—?) 明末清初造园家。字(或号)南垣,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少时学画,为倪云林、黄子久笔法。后来试以画意掇山。在江南掇山造园甚久,技艺高超,追求意境,可入可游,主张“曲岸回沙”、“陵阜陂池”,“然后错之以石,棋置其间,缭以短垣,翳以密筱”。(《清稗类钞·张涟工垒石》)以松江李工部的横云山庄、上海的豫园、王奉常的乐郊、常熟钱宗伯的拂水山庄、嘉兴吴吏部的竹亭湖墅诸园为著名。其子张然,继承其业。两人名扬南北,有“张涟父子”之称。
张然 明末清初造园家。字陶庵,张涟之子。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继承父业。于康熙初年应聘至北京,为冯溥经营万柳堂,为王熙改建怡园(位于北京城南半截胡同),后为清朝内廷供奉多年。西苑瀛台(今北海琼华岛)、玉泉山行宫、畅春诸园都经他精心布置。其园林掇山理水,时人赞曰:“水石之妙,有若自然。”
李渔 (1611—1680) 明末清初文艺家兼造园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也曾筑园多处。据记载曾为贾汉复筑半亩园于北京紫禁城东北弓弦胡同,又在韩家潭筑芥子园。半亩园选石掇山,导泉为池,池中水亭,双桥通之。曾自营别业,称“伊园”。对造园理论有独特见解,掇山主张“平岗小坂”,以石包土,对后世造园影响颇大。著有《闲情偶寄》(又称《一家言》、《笠翁偶集》)等。今人辑有《李渔全集》。
戈裕良 (1764—1830) 清掇山家。江苏常州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在江苏掇山甚多。代表作有苏州的环秀山庄、扬州的小盘谷、南京的五松园和五亩园、常州的西圃、如皋的文园和绿净园、仪征的朴园、常熟的燕园等。所叠假山以湖石为多,也有湖石和黄石兼有者。善于统掌假山造型整体美,又胸有成竹,以湖石发券成拱,成为山中隧道和洞壑,引水入山,置碇步,挂石矶,在假山上作游路,留以树穴,栽以林木,其光影极其微妙。有人将他与张涟并提,誉为“三百年来两轶群”。
洛阳名园记 书名。中国古代园林专记之一。北宋山东济南李格非(字文叔)著。书前有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张琰德序。记载当时洛阳各著名园林。所记多是修葺改建的隋唐旧园,有富郑公园、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环溪、刘氏园、丛春园、天王院花园子、归仁园、苗帅园、赵韩王园、李氏仁丰园、松岛、东园、紫金台张氏园、水北胡氏园、大字寺园、独乐园、湖园和吕文穆园19处。除对各园的历史沿革、布局特点、景物胜迹、植物配置等作介绍,还有造园思想的论述,是研究中国园林的重要参考文献。
长物志 书名。中国重要造园文献之一。明文震亨(1585—1645)著。“长物”含有身外余物之意。十二卷。与园林直接有关的有:卷一,室庐;卷二,花木;卷三,水石;卷四,禽鱼;卷十,位置。与园林间接有关的有:卷五,书画;卷六,几榻;卷七,器具;卷九,舟车;卷十一,蔬果。另两卷为衣饰和香茗。书中力主自然、雅洁,反对落入俗套。如在《室庐》中提出“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在《水石》中道出中国写意山水园掇山理水的精辟理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全书论及文物甚多,然条理清晰,尤对研究明代园林建筑和室内装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4年出版有《长物志校注》。
园冶 又名《园牧》。书名。中国造园名著之一。明造园家计成著。成书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系总结其本人和明代前园林设计和营造的实际经验的论著。用骈体文写成,在文学上亦有一定地位。共三卷,内绘有园林建筑和细部图式两百多种。卷一有兴造论和园说,为全书绪论;后有立论十篇,其顺序是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其中相地、掇山和借景,是全书的精华。在兴造论中提出造园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基本原则;园说的中心内容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要使人工营造的园林宛若天然生成。1981年出版有《园冶注释》。
江南园林志 书名。论述和实录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专著。建筑学家童寯著。成稿于1937年。出版于1963年。分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文字部分包括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五篇。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和一般原则,阐释假山艺术,介绍评析江南各地的著名园林的沿革、现状和特点。1984年第二版增收《随园考》一文,增补图片,由原280多幅增至340多幅。书中述及的园林史料对修复和考证江南园林有参考价值。
苏州古典园林 ❶书名。研究苏州古典园林专著。建筑学家刘敦桢著。1979年出版。分两部分:(1)总论,有绪论、布局、理水、叠山、建筑和花木六章;(2)实例,介绍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和网师园、环秀山庄等15座园林。论述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系统揭示造园理论和成就。另有详实的测绘图172幅、照片661幅。❷《世界遗产名录》之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为“苏州古典园林”,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又以“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将苏州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和吴江同里的退思园5座园林收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