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危改工程的实施 |
![]() |
天津的危改工程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1994年到1999年,历时6年,提前1年实现5至7年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奋斗目标;二是从2000年至2002年,以景观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的后危改阶段。
(一)1994至1999年危改
1994年是5至7年危改目标的起步阶段。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完善危改工作的领导机制,明确危改工作的指导方针;抓住资金和市场两个关键环节,坚持“统一领导,以区为主”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了一套渠道畅、责任明、效率高的工作秩序;着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制定拆迁、用地、配套、行政事业收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资金渠道,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抓紧抓实,在危改的拆迁、开工、竣工、还迁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4年,全市拆除危陋平房120万平方米,竣工282万平方米,还迁居民3.4万户,危改开局顺利。同年,在全市推广了河西区出售还迁安置住房的试点经验和红桥区在居民中开展危改储蓄的办法,为危改实现投入产出良性循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95年至1998年,是实现5至7年危改目标的难点大片重点突破阶段。随着危改工作的推进,条件好的地块已率先改造完毕,这4年里,重点改造了人口密度大、基础条件差的谦德庄、南市、西广开、小关、南头窑、中山门等片区。针对这些危改难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危改进度,统一拆迁规划、实行滚动开发”的改造思路。市内六区密切联系本区实际,以改革为导向、为动力,开拓创新,在危改实践中创造了“货币安置”“区企结合”“危改与房改相结合”“危改与路改结合”等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危改进度,一个个难点大片相继改造完毕。1997年9月,河西区提前完成危改任务;1998年下半年,和平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也相继提前完成危改任务。河西区改造危陋平房18片,拆除危陋平房98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40万平方米,全区42000户,16万群众受益;和平区共拆除危陋平房90.8万平方米,约26000户群众告别危陋平房,其中有300多年历史的旧南市危陋平房区得到彻底改造;南开区累计拆除危陋平房152.3万平方米,实现开工500万平方米,竣工349万平方米,超额完成拆除130万平方米的危改任务;河北区累计拆除危陋平房141万平方米,竣工353万平方米。
1999年,是实现5至7年危改目标的决战阶段。红桥区危改任务最重,到1998年年底仍有100多万平方米危陋平房拆迁任务。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红桥区调研指导危改工作。经过广泛动员,各方通力合作,经过1年攻坚,红桥区实现提前1年完成任务的目标。到1999年年底,全区累计拆除危陋平房177.07万平方米,施工面积722.2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0.22万平方米,全区6万余户,20多万群众住上楼房。

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后的新居住区
到1999年年底,天津全市累计拆除危陋平房836万平方米,竣工1635万平方米,还迁安置居民30.8万户,近百万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告别简陋平房。这标志着天津“用5至7年完成市区成片危陋住房改造”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提前一年胜利实现。这一阶段危改工作是整个危改工程的主体部分,涵盖了整个危改工程的重点、难点,全市上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庆祝这一胜利,2000年6月13日,市委、市政府隆重举行危陋平房改造工程表彰大会,对84个先进单位、387个先进集体和90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二)2000年至2002年危改
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阶段性目标实现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市危改工作继续推进,努力使更多群众受益。自2000年开始,天津市危陋平房改造工作,一方面做好5至7年危改阶段性目标的收尾工作,抓好包括对合同到期、逾期居民还迁的安置等工作落实;另一方面继续以每年拆除百万平方米的速度,将危陋平房改造工作重点转向分散小片。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路桥景观改造工程,带动危陋平房改造,把整治沿路、沿桥、沿河、沿铁道两侧建筑作为重点。
为推动景观改造工程,市政府批准出台城市景观工程优惠政策,各区政府加大了景观改造拆迁力度。2000年至2001年,整修主干道景观153条,立交桥8座,整修复两侧建筑物、围墙400万平方米,部分道路两侧建筑物实施了“平改坡”。2002年,进一步加大了道路拓宽改造和街景建设力度。完成了对五大道
风貌区的整修工作,完成了水上公园改造、海河带状公园改造,完成了土山公园、佟楼公园和儿童乐园拆墙透绿工程。在实施道路拓宽和景观改造工程中,不断实现对分散小片危陋平房的改造。
经过这一阶段的危改工作,天津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5至7年危改目标的收尾工作,推进了对分散小片危陋平房的改造工作,并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城市风貌建设。
(三)危改的主要做法、经验
天津危改需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工作难度大等诸多困难,要顺利完成危改目标就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不断改革创新。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市在危改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危改道路。
坚持“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危改,危改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原则。一方面,从危改前对全市危陋住房的数量、范围等的核查,到危改计划的编制,再到危改片规划方案的组织实施,都坚持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危改,优化市区路网,带动相关区域开发,促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
坚持“集中领导,以区为主,各方配合”的工作机制。危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各方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危改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建委、市计委、市房管局、市规划局等28个委办局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危改工作的组织协调,并成立危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内六区也相应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危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本区危改领导工作。落实危改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在危改政策的制定和危改工作推进中,协调有关方面全力配合。拆迁中,切实落实拆迁政策,广大被拆迁群众顾全大局,支持拆迁工作;建设施工单位精益求精保证危改工程进度与质量;工程配套单位相互配合,克服困难,加快配套工程进度;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危改意义、危改政策。促成全市上下人人关心危改,人人支持危改的局面。
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拆迁制度。1994年,天津市依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制定指导危改的《拆迁细则》及18项配套规范性文件,使房屋拆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拆迁管理机构和审批发证、调处裁决等规章制度。坚持每年对各区《拆迁细则》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法拆迁行为,保护被拆迁群众合法利益,保障拆迁工作顺利进行,为各项危改工程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坚持多方筹集资金,弥补危改资金不足。探索危改项目与安居工程相结合,部分危改项目利用安居工程贷款。第一,实现在推动安居工程的同时促进危改项目。1995年到1998年,天津累计向130万平方米危改项目和15万平方米与危改结合项目注入安居工程资金9.41亿元。第二,探索区企结合实施危改。对部分企业比较集中的危改片,在市、区政府牵头下,实行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实施危改,缓解了政府出资压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东区中山门地区35万平方米危陋平房改造工程就是通过区企合作,历时3年完成的。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资金投资危改。危改面对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针对这一困难,市委、市政府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资金难题。市委、市政府指出,要解决资金和市场问题,靠过去计划经济的那些办法显然行不通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路子,一手抓资金筹措,一手抓房屋市场的建设和启动。危改实施后,天津市及时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天津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危陋房屋改造优惠政策暂行规定》《天津市鼓励外商投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等,提高政策对外资投资危改的吸引力。1994年,全市房地产完成外资协议投资总额13.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1亿美元,为当年年初目标引资额7.5亿美元的134.6%。在危改后期,进一步扩大了危改难点大片的投资优惠政策。探索实行了危改与房改相结合,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危改。天津市参照房改有关政策,引导居民购买还迁安置房,实行危改还迁房“先售后租”“只售不租”的市场化方法,通过“货币安置”的方法吸引、回收社会资金投入危改。房改与危改相结合,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多年的单一实物分房为货币补偿,按面积向危改拆迁群众发放购房款,群众自由购房。这种方式优点明显,逐步被推开使用。1995年,使用这一办法安置危改拆迁户占总量的6.9%,1998年达到77%。1994年到2000年,全市出售危改还迁房295万平方米,回收资金10.7亿元。进一步探索金融部门在住房市场中的作用,金融业在培育和发展房地产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并逐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规模。通过发挥市场机制,逐步实现危改工程的多元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成为破解资金难题的有效方式,使危改工程得以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