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危改成就 |
![]() |
(一)造福百万百姓
自1994年实施危改工程至2003年8月,天津市中心城区累计拆除各类危陋旧房1841万平方米,新建住房4965万平方米,有52万户,163万群众直接受益。
经过危改工程,市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天津市人均住房面积从1992年的6.9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16.71平方米。户均居住面积从危改前的18平方米提高到危改后的5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由53.6%提高到86.2%。住宅集中供热普及率由24.5%提高到74.1%,气化率达到95.8%。户均住房价值大幅提高。同时,经过危改,天津市民住房设计、结构更加合理,住宅功能得到完善,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危改前的居住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危改受益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实行危改优惠政策,使群众获得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好处。市委、市政府危改前期调查时,明确了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让住在危陋平房区的收入较低的群众住得起新房。危改工程实施之初,市委、市政府坚持尽量减轻群众负担,尽量惠及群众的危改原则,制定了严格土地批租、不许炒卖地皮、实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等一系列原则和实施办法,千方百计减少费用,有效降低建房造价,使中低收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市委、市政府对危改项目用地全部实行行政划拨的政策,仅此一项政策相当于政府拿出土地收益200多亿元支持危改。另外,与一般商品房住宅相比,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危改房项目减免了14项收费,每平方米收费减少211元,难点大片住宅减免18项收费,每平方米收费减少323元。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危改群众获得了可观的实物受益、货币受益和有关政策受益。1994年至2002年危改期间,17.12万户群众受益实物还迁,受益金额56.83亿元;27.88万户群众受益货币还迁,收益金额80.29亿元。危改还迁群众在拆迁、安置、购房过程中还享受到了其他有关政策优惠。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天津危改工程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0年6月10日,江泽民同志欣然为天津危改工程题词:“牢记党的宗旨,造福人民群众”。
(二)带动城市发展
危改不仅直接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件,同时带动了天津经济全面发展。1994年至2002年,危改年均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8个百分点,对全市整体经济贡献率超过20%。
危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随着危改工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随着危改拆迁货币安置方式的实施,带动了城市居民家庭购房消费和相关消费显著增长。据测算,1994年至2002年,全市城市家庭用于购房支出165.47亿元,带动居民用于家电、家具等相关消费支出224.53亿元,大大超出危改实施前城市居民消费支出。
危改带动了天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载体功能。在危改工程带动下,1994年至2002年,天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1187.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道路建设成绩突出。天津市道路由1994年年初的1006条增加到2001年的1059条,道路长度由88.14万米增加到95.7万米,面积由1397.70万平方米增加到1797.13万平方米,累计增加道路面积399.43万平方米。城市交通通过以路带改,使“三环十四射”的市内交通构架进一步完善。以海港、空港、铁路、高等级公路、市区主干道为主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天津市在危改配套设施建设中,坚持统一算账、优化方案、统筹资金、集中组织的办法,先后实施了春华里、先春园、谦德庄、西广开、中山门、小关等十余个难点大片的配套建设,改造面积约256.1万平方米。1994年到2002年,全市投入200多亿元完善了地下管网,完善了自来水、排水、通信、天然气、电力等地下管网建设;投入30多亿元治理了海河干流;改造了和平路、滨江道等商业街,重建了鼓楼商业街;墙子河、卫津河、月牙河、北运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两岸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建成天然气进津、集中供热、引黄济津工程。由此,天津城市载体功能显著增强。
危改促进了天津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为服务业发展开辟了空间。以危改带动土地出让,通过土地置换,将污染重、运输量大的企业由市区迁至郊区,促进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使城市旧区布局趋于合理,改变了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的局面,促进了工业的战略东移,实现了天津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危改期间,上百家工业企业从市区搬出,近百亿的拆迁资金为被拆迁企业实施产业、产品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用企业搬迁产生的1000多万平方米优质土地置换、充实了一批商业和金融设施,促进了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危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危改带动了建筑、建材、家电等60多个部门、行业的发展。据统计,1994年至2000年,由危改直接带动的建筑业产值362.49亿元,直接带动建筑业完成增加值约96.61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约131.95亿元,其中,带动金融保险业11.3亿元,非金属采矿业14.6亿元,货物运输及仓储业15.97亿元,电力和供热10.81亿元,社会服务业11.45亿元。为这些相关产业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危改的开展,快速推动了房地产业发展。1994年至2002年,天津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42.11亿元。这一时期,天津房地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3%,大大高于同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000年,全市商品房销售达91.2亿元,其中,个人购房368.1万平方米,占商品房总量的94%,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危改前百分之十几的水平。2001年,市委、市政府把房地产业列为“十五”计划期间全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危改改变了天津城市面貌,提高了天津的城市吸引力。通过实施危改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危改过程中,按照谁开发、谁投资,保证新建社区绿化建设。1994年至2001年,市内六区兴建了800余片绿化社区,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在危改过程中,加强了沿路两侧的绿化力度,做到道路修到哪,绿化就跟到哪。1994年至2001年,市内六区新建道路广场绿地7.9平方千米,是1993年年底总量的5.4倍。在危改过程中,市内六区规划出大片土地进行绿地建设,建设了海河文化广场、中心文化广场、解放广场、红桥文化广场、南开星光广场等大型绿地广场。市内六区为纪念危改工程还兴建了6处主题绿地广场。1994年至2001年,全市改造旧区,建设新区,合理规划绿化用地,使市内六区城市园林面积由11.92平方千米增加到35.9平方千米,增幅达201%。全市园林绿化总面积由21.49平方千米增加到88.75平方千米,人均绿地面积从危改前2.6平方米增加到5.9平方米。通过实施危改工程,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危改改善了天津的城市面貌,优化了天津的投资环境,加大了招商引资的步伐。2001年,天津危改工程荣获国家建设部首次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铸就危改精神
危改是一项世纪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在创造巨大的物质成果的同时,还在这一实践中形成了“造福人民、知难而进;万众一心,共创大业”的危改精神。围绕危改,政府和群众,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锻炼了一批形象好、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汇聚了民意,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
党和政府为民务实,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党与政府工作,共筑危改精神。带着感情搞危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到底,这一执政理念体现在危改决策之初,也体现在危改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正是天津市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才办成了这件成就显著的民生工程。在危改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牢记为民宗旨,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奋战危改。他们深入危陋平房扎实调研,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动员搬迁;他们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主动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扬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一切工作往前赶,争取早日完成危改任务。东兴市场房管站一名副站长患多种疾病,在化疗期间仍坚持工作,每天认真核对拆迁户数,下危陋平房片区核实情况,坚持做好拆迁安置总结汇报,她说:“老住户们太苦了,我退休前能为他们做点工作,也算了却了我的心愿。”市开发办常务副主任王绍源,作为危改工作的一线领导同志,因危改工作繁忙,舍不得时间看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在危改工作中,全市人民顾全大局,支持危改,投身危改,为危改贡献力量,全力支持危改工作。在各危改片的动迁改造中,群众以快速搬迁的实际行动,支持和感谢危改这一民心工程,涌现出许多支持危改、配合危改的感人事迹。有一拆迁家庭,三代共同居住在危陋平房中,老人都年过八十,且身有重病,老人子女多下岗待业,但在拆迁时,他们家庭共同约定:不向政府提额外要求,确有困难如实向政府反映,不无理取闹。在涉及危改的市区公建单位,有的由此引起经营困难,但各单位都从大局出发,无私奉献,配合危改工作。天津世纪危改创造了和谐的大城市拆迁工程,这是十分难得的。
危改圆市民安居梦,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伴随危陋平房消失,代之以优美和谐的新社区,市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危改新建社区普遍开展了“弘扬危改精神,共建美好家园”“住小区、建小区、爱小区”活动,文明建设与时俱进,文明之风蔚然成风。天津市区普遍开展了兴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庭院绿化小区,兴建黄土不见天”的居民示范小区,兴建噪音达标小区的活动。优美的环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危改新建小区,75%以上建立了配套小学,80%建立了阅报栏,家家接入有线电视。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居民形成更加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邻里纠纷减少,乱堆乱放减少,不文明的生活现象减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进步。
弘扬危改精神,加快天津发展,共创美好未来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心声。天津市委、市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宣传危改精神的主题活动。2000年9月,举办了“天津市危改工程大型新闻摄影展”,2002年9月,举办了“天津市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览”。危改成就获得全市上下肯定与赞许。广大群众通过危改享受到现代文明生活,体验着危改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广大拆迁安置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深厚情谊,纷纷表示继续参与弘扬危改精神的社会实践,支持天津城市发展。10月,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在全市开展了“弘扬危改精神,加快天津发展”的大讨论活动,对照危改精神摆问题、找差距、挖潜力、吸纳群众意见、争创一流水平。全市各单位在学习讨论中,不断从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等方面查找不足和差距,广泛发动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更具体的发展措施,将危改精神深入持久发扬。
危改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工作思路,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坚持党的宗旨,就要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造福群众,来不得半点虚假,惠民政策要对应群众期盼,满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期待和需求。就要以切实的政策、措施使中低收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为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都要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这样才能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危改的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才能创出发展新路。天津大规模危改工程,当时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危改面对的资金和拆迁安置等难题,按照以往经验难以解决。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千方百计开拓筹资渠道,相继创造了许多新的危改方法,闯出了危改新路子。危改实践说明,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要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尊重群众的实践探索,掌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危改的实践证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党的事业才能无往不胜。天津危陋平房改造工程,涉及百万人口动迁,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没有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根本无法完成的。群众的殷切期盼是市委、市政府坚定决策的动力源泉;群众的热情支持是克服困难战胜艰险的信心来源。危改实践说明,群众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只要真正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能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就能开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危改实践证明,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大规模危改要担风险,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目标,改革开放各项事业也都有一定的困难、风险,要取得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要取信于民,要不断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的支持,就要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和精神。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化解风险中前进的。为群众办实事,需要觉悟、需要实干,也要敢于承担风险。而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一定能够化解风险,干成事业,实现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的既定目标。
世纪危改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住房和城市建设工程,是天津人民创造的一个历史性发展成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城市建设画卷。世纪危改是“牢记党的宗旨,造福人民群众”的执政党意识的生动诠释,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具体实践,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集中体现。在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历史新征程中,世纪危改的经验、启示和精神,将作为建设美丽天津的宝贵精神财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执笔:马兆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