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 |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由放权让利改革模式转向了企业制度创新改革模式,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策略。“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制提出新的具体要求,要求公司化改制要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中央这一重大决策加速了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进程。
(一)实施“嫁改调”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市政府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国企改革新的指导方针,结合天津实际情况,于1994年提出:“以改革为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用8年左右的时间,利用外资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的改革任务,将国有企业改革列入指导天津发展的“三五八十”阶段性奋斗目标。嫁接就是大量利用外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转换国企原有运行机制;改造就是利用国内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调整就是对嫁接、改造都不可能的企业实行调整,搞活资产。通过实施“嫁改调”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以后暴露出来的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经营绩效差等问题,并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市先后实施了两轮“嫁改调”。到1999年年底,第一轮“嫁改调”阶段性工作目标提前两年实现。之后,根据进一步实施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部署,市委、市政府提出继续实施第二轮“嫁改调”。
(二)大规模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嫁接改造调整国有企业
天津第一轮“嫁改调”的重点和基本思路是从资本要素入手,通过扩大开放,大胆利用外资,进而优化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升传统产业,拉动全市经济发展。1994年以后,天津市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利用老工业基地多年积累的基础,吸引外商投资,进行合资合作。坚持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嫁接;坚持在为大企业、大产品搞好配套的基础上进行嫁接;坚持在调整重组的基础上进行嫁接。坚持把单个企业改造与整体搞活相结合;注重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合作,坚持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管理同步。努力做到嫁接改造一个大项目,形成一个名牌拳头产品,带动一个产业,救活一批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大力引进外资,激活存量国有资产。从1994年到2002年,全市共吸引2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知名跨国公司来津投资建厂,累计签约1220项,协议利用外资金额73.87亿美元,90%的资金用于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中方主要以厂房、土地和设备等形式投入29.52亿美元,相当于1美元国有存量资产吸引2.5美元的境外资本,有效地激活了国有资产存量,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天津电冰箱公司破产后,天津市二轻集团公司以其土地、厂房和部分公用设施为股份,与韩国LG公司合资组建LG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总投资2.3亿美元,注册资本1.23亿美元,中外方股份比例为1:4,合资期限50年。2001年,公司工业总产值从投产时的3.3亿元迅速增加到102亿元;出口从182万美元增加到1.7亿美元,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企业吸纳就业4800人。
有效引进技术,提高产品水平,改善产业结构。由于扩大国有企业对外资开放,加速了天津市企业产品、技术与产业的升级,创造了一批有一定市场覆盖率的名牌产品和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和行业。企业产品与技术的升级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现代医药等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通过嫁接改造,至2001年,利用外资11.88亿美元,先后与日本NEC、韩国三星、美国IBM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快速形成一批具有现代国际水平的产品,并以规模和技术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品占公司产值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带动了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重视企业运行新机制的引进,推进国有企业新体制的建立。随着国际资本与天津国有企业合资合作的深入,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在相关企业中逐步建立,形成了一大批多元投资的公司制企业。天津在嫁接改造调整中,坚持不拘泥于必须国有控股,在吸引跨国公司大额投资项目时,坚持宜控则控,不宜控则不控,关键是形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该公司由天津电梯厂与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于1984年共同出资建立,合资初期注册资本为500万美元,中外双方投资比例为7:3,合营期限为30年。随着合营的成功发展,美国奥的斯于1990年和1994年先后两次增资,美方公司股权比例增至51%,合营期限增至60年。到2001年,公司产能由合资初期年产600台发展到年产5000台,年销售收入增长19.4倍,截至2001年年底,投资双方从中获得总收益32.4亿元,其中中方总获益22.79亿元,是中方原始投资的194倍。
加大国有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通过有关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抓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九五”期间(1996—2000年),天津市制定并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年规划。对重大产品、产业升级项目,给予贴息支持,鼓励上高水平项目。1994—2001年,天津市安排重点技术改造项目544个,累计完成工业技改项目投资444亿元。通过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有力拉动了天津工业的增长。同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重点支持国家重点企业、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

改革前天津纺织企业生产设备

改革后天津纺织企业生产设备
到1999年年底,全市74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了“嫁改调”。其中,以嫁接改造为主的144户,以技术改造为主的294户,以调整为主的310户,工业系统利用外资项目644个,利用外资45亿美元。通过第一轮“嫁改调”,淘汰了一批落后产品及工艺设备,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汽车、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得到改造提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得到显著提升。
(三)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抓大放小,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00年以后,天津实施第二轮“嫁改调”,恰逢国家国企改革进入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困难企业关闭破产的攻坚阶段,2003年后进入以国有大型企业改革为重点的阶段。天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有关精神,将相关改革工作不断推进。
推动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实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在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中,天津市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优化资源配置和增强国有资本竞争力的立足点出发,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围绕发展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推动资本和项目向优势企业集中,资金向优势产品集中,抓大放小。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鼓励优势企业进行资本扩张,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联合重组形成一大批企业集团。天津市制定《关于申报大型企业集团的工作程序》,明确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要求。为促进企业集团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市有关部门建立资格审核和退出机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研究、解决。截至2002年年底,全市注册运行的工业企业集团达到81家,资产总额1317.3亿元,其中资产规模100亿以上的有4户。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和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进入国家120个重点试点集团行列。与此同时,天津市对大企业集团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通过改革明确了企业的投资主体,建立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职责明确化,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势头良好,资产规模继续扩大,主营业务收入、出口能力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2004年年底,天津市重点支持的大公司、大集团从1999年的8家发展到22家,这22家企业集团总资产1989.4亿元,其中,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钢管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资产超百亿;22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2214.5亿元,出口总额430.4亿,实现利税122.5亿,利润60.4亿。
在放小方面,天津市从产权制度入手,积极运用灵活的改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对中小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对规模相对较大、净资产较多的企业,按《公司法》规范运作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部分有净资产的中小企业,实行买断联合经营;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在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交易方面,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出售、兼并、承包、联合、托管、破产、嫁接改造、债权转股权等12种方式。通过改革,大幅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国有资本对中小国企多参股、少控股,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和职工入股,促进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对中小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确保”,即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确保企业不断增强活力,确保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确保上缴国家税收逐年增长。到2004年年底,完成改制中小企业1326户,改制面达85%。在推进中小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健全和完善了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于1999年9月成立了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服务中心,到2002年年底,累计为195家企业进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额累计15.3亿元,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进程。在第一轮“嫁改调”完成后,嫁改调的重点调整到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特别是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后,天津市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1999年年底,全市7个系统368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277户制定了改制方案,到2002年年底,全市46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8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完成80%左右。现代企业制度在天津国有企业中已基本建立。
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天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推动本市企业上市工作。1993年12月8日,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第一家上市公司——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支持天津企业上市,天津市专门成立了1993年股票公开发行领导小组,1999年,又成立市企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调动全市各方面力量支持本市企业上市工作。截至2004年年底,天津市共有28家企业上市公司的31只股票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总募集资金约162亿元。其中天津市23家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18.09亿股,国有股64.53亿股,总资产604.86亿元。这些上市公司通过国有改制重组,在股权多元的基础上比较规范化地建立起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为其他国有企业推进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了成功范例。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天津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6月1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上市。
图为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
通过实施“嫁改调”和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高,国有经济实力和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大多数国有骨干企业实现了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目标、方式进一步清晰,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