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城郊型农业到现代都市型农业
|
![]() |
实行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天津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天津作为现代都市的崛起,结合城市定位,天津市进一步把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方针的确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天津农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结构亟待调整,农业、农村管理体制和政策亟须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与科技普及程度有待大幅提高等。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天津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天津农业主动应对农业国际化挑战、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根据中央部署,1998年12月,天津市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中共天津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把天津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实市委七届二次全会精神,1999年8月,天津市人民政府通过《天津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规划》,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天津市农业由城郊型迈向都市型的重要发展时期”,明确了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思路。《实施规划》提出要适应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利用天津市海洋、滩涂、平原、山地多样化资源特点,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城郊型、滨海型、都市型农业发展,加速现代化农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城郊型农业主要在远郊地带,以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基本农田和菜篮子工程基地为目标,走精品农业路子,大力发展种苗农业、绿色农业和加工农业。滨海型农业,主要在滨海地带,按照滨海新区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新区优势,大力发展与出口加工贸易相关的种养业,积极发展近海、滩涂养殖和海洋捕捞业,建设滨海特色的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主要在环城地带,大力发展工厂化、设施化农业和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在沿交通干线、河道两侧和山区、沿海地带,建设若干特色农业经济带和农业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方针的确定,使天津农业现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0年12月15日,市委七届七次会议通过《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农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要在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城市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入手,推进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根据“十五”计划要求,天津市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种植业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积极调整农业布局结构,确立“一圈两带”
农业布局结构规划,大力发展区域化种植,建设一批规模养殖小区,武清区、宁河县的奶牛,蓟县、宝坻县的生猪,北辰区的肉羊,西青区、津南区、东丽区的特种养殖和塘沽区的海珍品养殖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2001年,天津市政府出台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政策,规定从2001年到2003年,每年由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资金,以补助和贷款贴息的形式,扶持畜牧和水产养殖小区的建设,区县级财政按照1:1比例配套。到年底,全市建成各类畜牧、水产养殖小区604个,其中市级示范小区107个。养殖设施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天津农业设施化建设投资9亿多元,新建畜牧、水产养殖小区600个,蔬菜设施园区38个。
作为“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城市之一,天津市大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2001年,组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从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强化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做大无公害产业等方面入手,提出力争在两到三年内,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公害管理工作的目标。2003年,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规模扩大,认定无公害种植基地552个,面积348.4平方千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初步建立,成立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销服务组织和配送龙头逐步壮大。在完善蓟县、宁河两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启动武清奶牛、宝坻水产和宁河生猪3个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出来。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此为依据,天津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农业扶持保护机制,积极推进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步伐。积极落实中央扶持“三农”政策,不断完善惠农体系,全面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和贷款贴息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006年年初,天津市颁布《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为方向,推进农业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粮棉油生产,提高养殖业比重。近郊区重点发展以设施化为主的特种种植业和生态型农业,大宗种植业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养殖业向远郊区县转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3311”优质粮增产工程
,建成5个百万亩以上的优质粮、优质饲料、优质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种植业基地,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畜牧、水产品优势产业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源头农业、科技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农业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00个,农户与龙头企业基本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农产品依标生产率达到90%,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
(二)不断加大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力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2007年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后,市委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紧紧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工农联动,城乡联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不断壮大区县经济实力,使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天津农村建成全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实施意见》就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改善国计民生、机制与措施保障等问题,明确提出了2008年到2011年天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天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市委、市政府还相继召开了区县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动会、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现场推动会、银政合作现场推动会、示范小城镇建设现场推动会,出台了加快农业设施建设、区县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工程、推进银政合作、深化联合推动机制等政策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各区县坚持创新、创业、创造,竞相加快发展,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城市化,发展特色经济,引进重点项目,改善国计民生,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全面加快推进的新态势。

天津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为贯彻会议精神,2008年10月28日,天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坚持把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天津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到2011年,力争把天津市农村基本建成全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确定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提升农业装备化水平、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优化农业结构五大具体目标,促进郊区现代农业实现装备化、工厂化、高科技、高效益。为打造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建设稳定的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天津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并取得显著成果。自2008年开始,天津市启动实施了设施农业“4412”工程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天津市现代农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建成12.8万亩设施农业,20个畜牧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9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156.29万吨。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龙头企业发展到420个,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全市农户的83%。
为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步伐,2010年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确立把农民居住社区打造成生态宜居的高地,把示范工业园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的高地,把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成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地,实现“三区”间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发展。至2010年年末,各郊区、县开工建设31个示范工业园区起步区,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现代畜牧养殖园区、38个示范小城镇,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累计新建设施种植业达到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60万亩,总产超过500万吨,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丰富了市民“菜篮子”。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从源头上保证城乡居民吃得更放心,让居民餐桌更丰富多样,天津市将种源产业作为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和突出标志。重点扶持和发展民十大种源产业,包括优质高效蔬菜良种产业,杂交粮稻良种产业,海珍品苗种产业,淡水鱼、蟹良种产业,良种猪繁育产业,奶牛良种产业等。此外,提出大力发展花卉种苗产业、葡萄种苗杂交、棉花良种繁育产业等。到2010年,本市种源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100亿元,有效提高本市优势种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为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天津市大力发展安全健康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强。2010年,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934个,创建3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完成42个蔬菜标准化示范小区和9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16个涉农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获得市政府颁发的优质农产品金农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趋向好,种植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整体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全市无公害种植基地面积达到400万亩,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生产,无公害水产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市重点农产品安全生产质量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大力完善优质农产品质量认证等五大体系,基本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全过程的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实现全程可追溯。
为推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天津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园区和垂钓园、植物园为基础,以天然林地、果园、山地为依托,以海滩涂、海洋、湖面和水库等为载体的集生态观光、动植物观赏、农村生活体验、文化传承和农业科普为一体的郊区观光农业。到2010年,已建设100个农业观光园区,1000个农业参与体验基地,10000个农业休闲度假庭院。
2012年,天津市完成设施农业“4412工程”,累计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45万亩,全市设施农业达到60万亩,直接带动40万农民就业增收。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居全国特大城市首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0家,农业龙头企业440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127个。建成50个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和7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断壮大。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天津考察。他希望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努力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天津确立实施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放心农产品、农业功能拓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六项农业工程,进一步推动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的全面发展。农业提升主要包括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配套、质量安全监管、产业化发展带动、配套设施健全五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种植业提升,以养殖设施化、品种优良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常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提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主要内容的渔业提升。加快实施放心农产品工程建设,完成10万亩放心菜基地和100个放心肉鸡基地建设任务,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构筑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牛奶质量安全网。加快实施物联网建设工程,作为全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实验区之一,天津加快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民增收。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和农业科技急需人才培养。启动蔬菜、生猪等4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建设。实施农业功能拓展工程,启建9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改造40个休闲农业特色村、4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600个休闲农业示范经营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切实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天津市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产业高端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强化科技和水利支撑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12.36亿元,增长3.8%。全年粮食总产量174.71万吨,增长8.0%;蔬菜产量455.06万吨,增长1.6%。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36家,总数达到5136家;国家级和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22个。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由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2014年11月,天津市出台《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意见》,《意见》提出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水平、创新经营机制、拓展农业综合功能等措施,打造节水、绿色、高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加快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面,明确了六条主要途径:一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民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养殖水平,优化养殖结构,提高附加值。二是推动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支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三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度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四是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以区域性集散市场、销地型市场和产地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直供直销、会员制等多种销售形式。五是推动农业功能拓展,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旅游休闲农业。六是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完成农民转移就业培训12万人,每年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人。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天津市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多举措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实现了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天津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创新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朝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继续前进。
执笔:孟 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