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资源匮乏制约天津发展 |
![]() |
水资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性自然资源,天津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工业城市,水资源紧张成为制约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天津水资源难以满足城市对水资源的硬性需求
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生活用水均对水资源有硬性的需求。天津的用水,历史上主要靠上游河道的来水、本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上游河道来水为主。天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各项水资源数值年际变化大,易受干旱威胁。
入境水(上游河道来水)是天津地方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天津市1972—1984年平均入境水量(不含引滦水量)为32.42亿立方米,但天津处于九河下梢,一旦华北地区形成区域性干旱,天津将面临上无来水的困境。天津本地地表水储量不足。天津地下水资源总量为77505.9万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塘沽、汉沽、大港、东丽、津南、静海东部、北辰东部、宁河南部为咸水区。根据天津地区年降水量和年水资源总量的保证率计算,天津市10年中只有1~2年可以靠大气降水量来满足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1980—1983年,天津市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3成,年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少3~5成。其中1982年年水资源量为10.56亿立方米,为年平均用水需求量的55%。
在天津本地水资源难以满足全市用水需求的市情条件下,只能依靠外来水源保障。1965年开始,天津从密云水库调水。1972年、1981年、1982年,天津从河南、山东方向引黄济津。从1965年到1982年,先后外调入津水量64.62亿立方米,平均年调水量5.26亿立方米。虽然得到北京市和河北省等省市调水支援,但仍不能从水量和水质上保证天津市用水需求。每年春天,天津人民只能饮用咸水。由于水质恶劣,影响人民的健康和工业产品的质量。据统计,海河氟化物含量超过饮用标准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重,1973年为23%,1975年为30%,1977年超过34%,1981年超过14%。满足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硬性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天津市委、市政府必须破解的发展难题。
(二)用水危机迫使引滦入津提上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津市委、市政府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天津经济社会进入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增速加快,工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长,相应地,水资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自1979年秋季起,华北地区遭遇近百年来少有的持续干旱,天津连年遭遇用水危机,水危机严重激化。节水、保水、请求紧急调水,一度成为天津市委、市政府最紧张的工作。
1980年,天津春旱连伏旱,上无来水,部分河道断流,全市用水紧张,出现用水危机,全靠外调水度日。8月4日,天津市政府召开会议,讨论抗旱节水问题。会议决定,海河的有限水源要确保城市用水,首先要在保证人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安排工业用水,农业除园田限额用水外,不得再引用海河水。会议要求,工业日耗水量由77万立方米尽快降到50万立方米,生活用水由36万立方米降到30万立方米。8月18日,天津市在京津冀紧急抗旱会议上提出,天津市要求的最低用水水平是每日138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78万立方米,田园用水30万立方米。地下水可解决23万立方米,需日调入115万立方米,低于以上水平,工业要部分停产。天津市向国务院请求,除密云水库供水外,要求引黄河水解决。为解决用水危机,1980年,全市共开采地下水8.89亿立方米,超过允许开采量1.89亿立方米,严重超采地下水,威胁城市安全。
1981年天津旱灾继续加剧。4月16日,海河水位下降到-0.48米,再继续下降2厘米,全市供水即将断绝,面临被迫引用水上公园湖水救济的困境。市政府发出《致广大农村干部、社员的一封信》,要求有关郊区、县、社、队立即停止使用河水浇地。天津市城市用水处于严重危机状态,最严重时,天津面临蓄水量仅够一周之用。8月11日至15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京、津用水紧急会议。9月21日,国务院批准这次会议纪要,由于华北区域性大旱,决定官厅、密云两水库只供应北京,不能再向天津送水,天津用水要从黄河引水接济。中央要求河南省通过人民胜利渠向天津送水3.5亿立方米,要求山东省通过位山和潘庄两条输水线路送水3亿立方米,以解决天津用水危机。8月24日,天津市政府下达《关于分配用水指标的通知》,要求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按人民生活、菜田、工业生产分配用水指标,把日用水量压缩到60万立方米,仅为正常年份的1/3。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人民投入节水保水斗争,为战胜水荒做出最大努力。1981年城市用水靠紧急调水解决,两次从于桥水库引水9800万立方米,从河南、山东两省引黄济津6.91亿立方米,天津市实收水4.47亿立方米。但全年工业用水量仍下降23%,全市农田旱灾受灾面积282万亩,成灾196.7万亩,粮食减产3.775亿公斤。
严重水荒对天津城市工业生产、市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天津市造纸业1980—1981年损失产值1.57亿元;印染行业回染率达10%,年损失2000万元。自行车厂因用水不足,产品脱镀率一度达30%。天津第一发电厂停止发电。数百家企业停产、限产,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亿元。为抽取地下水抗旱,全市地面沉降十分严重,到1981年年初,累计沉降超过1米的面积超过68平方千米,危及城市安全。由于供水不足,自来水公司只能采取阶段性供水,居民限时用水,城市自来水水压不足,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据国家经济委员会测算,如果天津日供水降到40万立方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130亿元。国家经委预警,如果天津工业全部停产,造成的损失比唐山地震还要大。面对天津城市用水危机,天津市拟定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疏散城市人口的紧急方案。
天津急需一个稳定的外来水源地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到1981年,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只能保北京用水。从黄河调水也只能解决部分用水难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另外,引黄河调水沿线损耗大、收水率低、费用高,难以成为稳定的水源。面对770万天津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用水危机不再仅仅是天津的大事,也成为国家的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天津市委、市政府计划从两方面考虑解决用水难题:一是国家规划中的南水北调,一是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大,投资巨大,只能顺应国家整个建设规划逐步实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引滦济津就成为中央统筹解决京津地区缺水问题的重要思路,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的建设为引滦入津工程的实施创造了重要条件。滦河水质好,水量相对充沛,输水线路短,投资规模较小,短期可行,引滦入津成为解决天津用水危机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