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齐心协力快速建成优质工程 |
![]() |
根据国务院国有关文件精神,天津市委、市政府负责引滦入津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和工程竣工后主要管理工作。接到国务院文件后,天津市委、市政府马上行动,1981年9月27日,天津市成立引滦工程指挥部,具体领导引滦入津工程。3个月内,100多个通水项目全部落实到67个单位。10月27日至29日,国务院委托水利部在津召开引滦入津工程施工座谈会,水利部、天津市、河北省、唐山地区行署、迁西县、遵化县和承担工程施工任务的铁道兵八师、驻津部队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就工程占地拆迁安置补偿的原则、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的生活及物质供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引滦工程的全面展开,作出具体部署。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1982年5月11日,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河北遵化召开万人大会,水电部部长钱正英按下工程启动按钮,宣布引滦入津工程全面开工。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超大型跨流域、跨省市的综合水利工程全面展开。天津市协调组织全国各地168个参建单位,包括全国27个勘查设计单位,67个施工建设单位,40个设计制造单位,解放军2个师,前后20多万人投入到234千米的工程建设中。

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开工仪式
为落实中央关于引滦入津工程指示精神,天津市委、市政府搭建了一个坚强高效的领导班子,为引滦入津工程快速建成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天津市委、市政府成立天津市引滦工程指挥部作为负责指挥引滦入津的专门机构,并赋予领导指挥引滦入津工程的充分权力。市长兼任指挥。为动员全市力量,指挥部实行“一马双跨”、兼职专责
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从组织上形成了集中全市力量保证引滦工程的格局。指挥部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作出一系列决策,有关决策部署通过“一马双跨”的领导机制动员、协调全市力量,做到了保障重点指挥灵、办事快、扯皮少。如,输水暗渠施工急需砂桩打桩机,全市只有少量几台正在市内施工,兼任市建委副主任的副指挥通过市建委下达指令,立即调用有关设备投入引滦工地。引滦工程指挥部本着能效原则架构组织,机构精简高效。在纵向上,指挥部下设3个室、4个部,分由各副指挥负责,部之下共设34个处,统管168个参建单位。形成指挥部、部室、处、参建单位四级组织结构。引滦工程指挥部为加强对引滦入津工程建设的领导,做好整个工程的计划运筹,实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引滦入津指挥部先后召开4次党委全委扩大会议,71次指挥会议,700多次部处室会议研究解决有关引滦工程施工问题。在横向上,按照工程所属区域,分为于桥水库上段和于桥水库下段,各由副指挥负责,又按照具体工程项目的不同,把施工单位及有关郊、县组成了21个分指挥部,以加强横向领导。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齐头并进,突出重点,洞成水通,逐步完善”的施工方针,引滦工程指挥部提出保控制点工程、抓重点工程、带动整体工程的建设思路。引滦工程指挥部通过对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全部工程认真分析,确定113项保通水必须完成的工程,由引滦入津指挥部实施计划控制,以通水工程为重点;在113项通水工程中,通过科学分析,把工程量大,技术复杂,工期长,易受季节制约的引水隧洞工程、尔王庄水库工程和三座提升泵站工程作为引滦工程的通水控制点,优先保障人力、财力、物力,必须保证按期完成;其余包括102项农田修复配套工程由指挥部将全部投资划拨给有关区县,本着不误通水的原则,自行安排计划,指挥部行使检查的权利。引滦工程指挥部将目标计划科学分解,按照提前通水的要求,将整个工程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性战役组织实施。
为保证各项工程齐头并进,保证洞成水通,引滦工程指挥部在工程建设进程中科学统筹工程建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会战。引滦入津是一项大型系统水利工程,涉及众多具体工程项目和参与单位,只有统筹协调好才能实现洞成水通的目标。在引滦入津工程总体部署上开展了多单位会战。引滦入津工程参建单位有168个,在工程进程中呈现众多参建单位同时参与引滦入津工程建设的局面,由天津市统一组织协调,声势浩大。引滦入津工程在同类及单项工程上组织了多单位会战。引滦入津的同类项目或单个工程,凡具备条件的,由多个单位共同承担。尔王庄水库工程是由中建六局和京津两市三个机械化施工公司进行会战。四座泵站是由中建六局、天津市建工局、交通部一航局、天津市公用局四个单位承包。百千米新挖输水明渠,分成72段,由全市各行业、各单位十万义务劳动大军分段包干完成。另外,还组织开展专业分包会战。就是在一个项目中,在总承包单位下,根据不同工序的专业化施工要求,由各专业队伍分包。如,隧洞工程由解放军承包,但其闸门安装由建工局的机电安装公司分包,隧洞观测仪器的埋设由水电部七局分包。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会战,起到了化繁为简,变重为轻的作用,有利于发挥不同参建单位优势,从而提高了总体工程建设速度和更好地保障工程质量。这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的创新,打破了当时很多水利工程建设惯例,在当时是先进且有示范价值的。
引滦入津工程建设中坚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引滦工程指挥部一直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引滦入津建设的重中之重。工程开工伊始,引滦工程指挥部就提出,所有参加勘测、设计、施工的单位,都要结合工程特点认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引滦工地当作一个大学校、大课堂,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既做好工程建设的好快省,又要锻炼出一支朝气蓬勃的基本建设队伍。市委、市政府和引滦工程指挥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通过办《引滦工程报》,编写《引滦英雄赞》,举办引滦入津展览会,送奖旗、发贺信,多种形式的施工现场宣传等方式,将宣传工作面向全市人民和广大工程参建人员,并贯穿引滦入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宣传引滦入津工程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建设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引滦入津工程建设的高度热情,激发了他们忘我的牺牲奉献精神,增强了全市干部群众支持引滦入津建设的热情。
在全市性支持引滦入津工程、支援引滦入津工程、投身引滦入津工程的热潮中,10多万义务劳动大军走上引滦入津工程前线。为加快修建64千米输水明渠、节约国家投资,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义务劳动,并向全市160个单位发出动员。市领导同志带头参加义务劳动,全市人民一呼百应,一个多月时间有10多万人报名,并投入64千米输水明渠建设。宁河县(今宁河区)北淮淀大队,全大队7000人,分配出工98人,报名出工600多人。宝坻县(今宝坻区)100多个小商贩和包工队,700多名外出挣钱的人员,放弃挣钱机会,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由于报名人数过多,市工交系统对参加报名人员确定标准,择优挑选。百里明渠建设工地,红旗招展,洋溢着一片支持工程建设的欢腾景象。明渠工程于1982年10月1日开工,原计划工期为4个月,到11月22日,仅用54天就完成。义务劳动群众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用肩扛车推完成土方量800多万立方米。“多为引滦做贡献”,成为全市人民的主动选择,全市领导干部深切感到只要政策对头,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在引滦入津工程建设中,解放军攻坚克难,忘我牺牲,承担关键任务,突破关键工程,为总体工程目标的胜利完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引水线路施工中最艰难的是要穿越中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在200多条断层中修建一个12394米长的引水隧洞,它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水利隧洞,也是引滦入津的“卡脖子”工程,解放军铁道兵八师和天津驻军一九八师主动承担了这一最艰巨的隧洞施工任务。这项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按正常挖掘速度,即便两头同时挖也需要15年时间才能挖通,党中央、国务院要求5年完成施工,天津市要求3年完成施工。为确保这项造福天津人民的重大工程顺利完成,1981年11月11日起,解放军官兵从四省两市的200多个施工和训练地快速挥师迁西和遵化两县施工现场,两支部队在地冻山封的艰苦条件下,边搭工棚,边搞施工准备。参建部队与引滦工程指挥部共同研究,决定创新运用“长洞快打、分工切割”的建设方法,采用同时开凿多个斜井,变两个工作面挖掘为多个工作面同时挖掘,以提高隧洞施工速度。至1982年5月11日,历时4个月时间,参建官兵用简陋的施工工具将15条斜井中的11条完成开挖至正洞,具备了正洞开凿施工条件。
5月11日,隧洞工程正式开工。在整个隧洞施工进程中,参建部队树立“为天津人民造福”“让滦河水早日到津”的誓言,创新施工方法。参建部队始终发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塌方、滑坡、透水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数千次大小塌方;坚持科学、创新的态度,创造了一个个隧洞工程施工的奇迹,使全部施工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完成。参建官兵仅用1年零4个月就将隧洞打通,创造了许多全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新纪录。隧洞工程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模范英雄人物,共有333个单位、1663人次立功,4448人次受奖,100多个单位和个人被树立为典型或标兵。在整个引滦工程中有3500多人推迟婚假、假期;6100人次带伤、带病坚持施工;107人因公致残;隧道工程中共有21名参加者光荣牺牲,其中17名为解放军官兵。某部七连在攻克一个交汇断层带时,全连100多人,先后牺牲4名同志,40多人负伤住院,当时领导考虑到他们伤亡较大,准备调预备队接替他们时,连长噙着泪水向领导表示决心,全连共同的决心是:“不能撤,干到底,要对得起死去的战友!”部队同志讲,在攻克断层的时候,不要说打洞,敢在洞里站一小时就是英雄。鉴于参建官兵的英勇表现,中央军委为参建部队颁发嘉奖令,授予“挥师引滦、为民造福”锦旗,国务院为参建部队颁发“基本建设银质奖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誉参建部队为“开创新局面的一个好榜样”。为铭记人民解放军对引滦入津工程的贡献,天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于1983年9月在河北迁安县修建了大黑汀引渡入津工程纪念碑和牺牲人员纪念碑。
引滦入津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的重大工程,是军民合作、地区合作、城乡合作的伟大成果。引滦入津工程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的指导与协助,得到河北、北京等19个省市及全国各地上百个单位的大力支持。工程实施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引滦工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工程建设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央领导亲临工地视察慰问。水电部部长受国务院委托适时在津召开通水协调会议,指导、帮助推进工程进度。在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中,除了集中天津市和中央驻津单位的力量外,还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北京及有关省市几十个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协助。许多单位派出精兵强将参加引滦入津工程建设,不少单位在完成设计、施工任务后,还继续派人驻留现场,帮助其他施工、管理单位解决有关问题。河北迁西、遵化两县人民为引滦建设作出巨大牺牲,在修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工程中,两县共淹地6万亩,异地安置村民5万人。为保证工程进度,全国19个省市60多家企业为引滦入津提供1300多台(套、件)设备,不少企业在生产计划已排满的情况下,仍热情承接引滦工程订货,优先安排生产;在物资运输上,全国有12个铁路局组织了近300个专列,公路投入车辆近12万台/班,及时运输工程物资达430多万吨。这些有力支持,为引滦入津工程顺利实施和提前竣工提供了重要保证。
经过全市人民和施工部队指战员1年零4个月的艰苦建设,这项配套完整的大型输水工程于1983年7月底全线竣工,具备通水条件。为保证引滦工程在9月11日正式通水,自7月16日至9月1日对引滦全线进行了分段通水试运行。9月5日8时,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分水枢纽依次提闸,引滦工程向天津正式送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全线试通水一次成功。清甜的滦河水送达津城,进入天津千家万户,成为全市人民的重大节日。为此,天津市政府向市区每户家庭免费发放2两茶叶,滦水沏香茶,以示庆贺。9月12日,天津市隆重召开引滦入津庆功大会,杨尚昆、余秋里、杨得志、秦基伟、乔石、田纪云等领导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到会祝贺。大会表彰先进单位63个,先进集体639个,先进个人3265人,立功人员3100人。1984年,引滦入津工程被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评为国家优质工程,荣获金质奖,成为国家重点工程的示范工程。

位于天津市三岔河口的引滦入津纪念碑
为充分发挥引滦工程效益,天津市高度重视对引滦入津工程的管理工作。1983年1月,天津市政府成立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局,并增设派出常设管理机构——引滦工程管理处,负责引滦各处的技术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协调、安排完善配套项目和调水等管理业务。引滦入津工程自隧洞分水闸下至宜兴埠泵站段,由天津市引滦工程管理局管理。管理体制实行集中调度、分段管理。引滦沿线分段设隧洞、黎河、于桥水库、潮白河、尔王庄、宜兴埠等管理处。7月,国务院委托水电部在天津召开引滦工程管理工作会议,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指示精神,建好、管好、用好引滦工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并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后,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管好、用好引滦工程的指示精神,管理部门逐步完善工程的配套、维修,不断推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引滦全线已成为天津市文明行业标兵一条线,天津境内的4个管理单位被授予“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后,引滦安全输水保障率始终保持100%,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类标准以上,输水损失低于10%,工程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