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引滦入津润泽天津 |
![]() |
引滦入津,为天津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水源和较好的输水系统,大大改善了天津的供水状况。引滦入津通水后,为充分发挥引滦入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天津市逐步完成了一系列配套工程,先后实施了引滦入塘(塘沽)一期和二期工程、引滦入港(大港)工程、引滦入汉(汉沽)工程、引滦入静(静海)工程和“引滦入开(开发区)”备用管线工程等工程项目。引滦入津工程充分支持了天津市区和有关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引滦入塘管线始建于1984年,分一、二期管线,起点为宝坻尔王庄高庄户泵站,途经宝坻、宁河等地,终点至杨北泵站。设计年供水量4300万立方米,承担着为塘沽区生产生活供水的任务。引滦入塘一期于1984年11月竣工通水,二期于1985年11月竣工通水。引滦入港工程从尔王庄水库引水,直接到北大港油田,全长102.8千米,输水工程全部为暗管,工程1989年5月动工,1991年10月竣工通水,为无缝钢管厂、乙烯厂、大港油田、军粮城发电厂等用水单位供水。引滦入汉工程于1996年1月动工,工程起自宝坻县尔王庄引滦明渠左侧高庄户村南,至汉沽区水厂,全长44.48千米,1997年10月竣工通水,设计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引滦入静于2003年由凌庄子水厂出发,经付村沿津涞公路过南河镇(今精武镇),经京福高速后进静海县(今静海区)城区,该工程全程27.05千米,2003年年底竣工通水。引滦入津竣工后,作为引滦入津配套工程,天津市陆续新建、扩建了新开河、纪庄子、凌庄子等自来水和污水处理厂,完善了城市供水设施。随着这些供水设施的完善,市区的城市供水设施产供水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引滦入津,为满足天津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为天津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举结束了天津市区人民长期喝苦咸水的历史,明显改善了饮用水水质,提高了天津人民的生活质量。天津城市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全国饮用水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自来水供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1980年城市生活用水为10079万吨,1985年提高到14435万吨;1980年市区每人每日生活用水为80千克,1985年提高到102.2千克。引滦入津美化了城市水生态环境,海河、津河、卫津河等河道呈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地下水水位大幅回升,地面沉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园林绿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绿化率由1980年的8%提高到2012年的33%。
引滦入津,为促进天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引滦入津工程通水30多年,累计安全供水225亿立方米。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虽然天津又遭遇了不少干旱年份,面临用水难题,但是再也没出现过20世纪80年代初那种严重的用水危机。引滦入津工程彻底改善了投资环境,缓解了城乡用水矛盾。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天津工业生产缺水的被动局面得到扭转,不仅用水较多的缺水企业全部恢复生产,而且使天津港获得了新生,新港船闸得以重新开启使用,停产3年之久的内河港区码头恢复了生产;同时为新建企业提供了可靠水源,加速了工业发展,改善了投资环境。
引滦入津,铸就了伟大的引滦精神。引滦入津是一项泽被后世的重大水利工程,同时,在工程决策、勘测、设计、建设过程中也积聚、蕴含了厚重的精神力量。1983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表扬引滦入津工程是全国重点建设的榜样,要求研究引滦入津工程经验。引滦入津胜利完工之际,为纪念这一宏伟工程,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市内三岔河口树立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象征着天津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更要靠水发展。1988年9月10日,引滦入津通水5周年之际,天津市隆重举行邓小平为“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题字揭幕仪式。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引滦入津工程胜利实现的经验,把引滦入津工程中建设者用热血、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精神财富称为“引滦精神”,即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引滦精神”在天津乃至全国被宣传、学习和践行。“引滦精神”成为天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引滦入津工程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引滦入津,泽被民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信念,体现了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跟党走的坚定信心,证明了人民子弟兵是战无不胜的钢铁长城,谱写出永不褪色的引滦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快速发展,滨海新区迅速崛起,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天津正坚实地向建设“一基地三区”和“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发展目标迈进,引滦入津工程源源不断地为天津发展注入活水,润泽天津人民。
执笔:马兆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