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人。早年赴日本读书。1903年回国,在上海与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思想领袖。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下,1920年5月创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当选为书记,之后连续五届为党的最高领导人。1927年因执行共产国际的路线,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并于1929年被开除党籍。1931年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南京监狱。1937年出狱。1942年在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
“五四”时期思想界的领军人物
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了反对封建复古思想,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的民主主义思想,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从此,在中国大地吹响了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陈独秀由此名声大噪。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青年杂志》社由上海迁至北京,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等新派知名人士,都参与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促进新文化运动进一步的发展。在同旧派思想的斗争中,陈独秀于1919年1月发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有力回击旧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攻击,坚定表示:要为拥护“德”(民主)、“赛”(科学)这两位先生继续斗争,“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他欢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这次革命“当做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此时,陈独秀由推崇法兰西文明转为崇尚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和会场:上海兴业路76号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左翼实际上起了领导作用。陈独秀同情并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1919年6月,他亲自草拟并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而被捕入狱。陈独秀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揭露巴黎和会的反动实质和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12月,他在《〈新青年〉宣言》中提出:“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引者)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人们赞美《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在《新青年》和五四运动的号召和推动下,广大知识青年的觉悟空前提高。陈独秀是进步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当时被共产国际视为“天才的政论家和善于发动群众的宣传员”。毛泽东当年称赞陈独秀“为思潮界之明星”。后来又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工人运动,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首任书记
从1920年初始,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探讨组建共产党问题。2月,李大钊乘骡车在护送陈独秀从北京至天津的途中,两人商讨了“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之事。到天津以后,曾与革命者秘密聚会,叙谈中国革命和建立革命政党的问题。不久,陈独秀回上海即成立了社会主义者同盟。
为了解中国五四运动后的形势,联络革命团体并帮助建立共产党组织,4月,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派维经斯基和几位助手来华。维经斯基等先在北京同李大钊会面,双方交谈建党意见,后到上海会见陈独秀,进一步商讨建党问题。是时,在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周围,已集聚了一些进步社团及其刊物的骨干分子。维经斯基通过陈独秀,约请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施存统、俞秀松、陈公培、邵力子、戴秀陶、张东荪等,在新青年社多次召开座谈会,共同讨论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改造,以及筹建共产党问题。后又有沈雁冰、周佛海等加入。陈独秀提出建立共产党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但戴秀陶、张东荪等因反对成立共产党而声明退出。
在维经斯基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多次酝酿协商,1920年5月,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5人筹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陈独秀为临时书记,并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纲领10条左右。8月,维经斯基又成立了上海革命局,成员有维经斯基、陈独秀、李汉俊、杨明斋等5人。上海发起组的成立,为筹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上海发起组成立后,陈独秀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从1920年9月起,由他主编的《新青年》改为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系统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编辑部设在陈独秀的寓所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3号)。陈独秀在该刊发表《谈政治》一文,扼要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剖析了张东荪、胡适等人的言论实质,指出:“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11月,陈独秀和李达等筹办了党的第一个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编辑。同时,在陈独秀主持下,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旗帜鲜明地宣布共产主义组织的宗旨和原则。这个宣言曾起过临时党纲的作用。
陈独秀还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活动。他一到上海,就跻身于工人运动,深入工厂搞调查研究,参加工人的纪念活动。1920年4月,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劳动者底觉悟》演说,用通俗语言向工人解释了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他称赞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同时,他和上海各工界团体发起成立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筹备会,并被推为顾问。5月,《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比平时篇幅增加了1倍多。是年夏天,他和李汉俊等创办了工人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陈独秀参加编辑工作。10月,他参与创办了店员工人的通俗刊物《伙友周刊》,并写了发刊词,强调工人阶级团结的重要性。他还和工人代表李中一起制定了《机器工会章程》,筹备建立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陈独秀在该工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称赞:“发起这个上海机器工会,算得是一个很好的事。”并被吸收为名誉会员。秋天,他又和李启汉等在工人集中地区沪西小沙渡开办了“工人半日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中去。
从五四运动到建党前后,中国思想领域先后发生过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3次大争论,陈独秀担负起后两次争论的主角,他和李大钊、李达等一起猛烈批驳改良主义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坚决捍卫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指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通过思想争论,巩固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和组织队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上海发起组建立后,陈独秀与李大钊交换意见,携手创建中国共产党,商定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创建党的早期组织,由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负责南方和北方的建党筹备工作,因而成为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当时即赢得了“南陈北李”的赞誉。
上海发起组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被公认为党的“中心组”,实际上起着临时中央的作用。党组织的名称,最初叫“社会共产党”,1920年8月,陈独秀写信给李大钊,征求对于党的名称的意见,李大钊定名为“共产党”,陈表示完全同意。
从上海发起组成立起,陈独秀在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指导下,函约各地社会主义者建立党的早期组织,他分别写信给北京的李大钊,济南的王乐平(王没有承担此约,而是推荐王尽美、邓恩铭组党),广州的谭平山、陈公博,湖南的毛泽东,以及在日本的周佛海和在法国的张申府等,促使国内外早日建立共产党组织。陈独秀还派由他介绍入党的刘伯垂回武汉,与董必武、陈潭秋等组织共产党。不久,这些地区相继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上海发起组为创建全国性统一的共产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而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基础。
陈独秀还亲自指导与帮助创建广东党组织。他函约刚刚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谭平山和陈公博在广州建党。1920年12月底,他应广东省长陈炯明邀请来广州就任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并在广州着手建立真正的共产党,与无政府派的“共产党”分道扬镳。1921年春,在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广州共产党组织,成员有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和谭植棠等。
从1920年9月开始,上海发起组着手筹备召开党代表大会的实际工作。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共同努力,1921年7月23日至8月5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是在上海举行,最后一天移至浙江嘉兴闭幕。出席代表13人,代表全国党员57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伊尔库茨克书记处代表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会议主席是张国焘,秘书长是毛泽东。会议最后选举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李达负责宣传,张国焘负责组织。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重大事件,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陈独秀因事未能出席党的成立大会,仍被选为党的首任书记。这表明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的大思想家,其思想之锐敏,魄力之坚强,影响之巨大,非他人所可及,尤其是他在新文化运动的声望,加上共产国际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在建党方面的突出贡献,使之成为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陈独秀于1921年9月辞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一职,赶回上海,主持党中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