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叶挺与北伐战争
叶挺(1896—1946) 广东惠阳人。早年就读于武昌陆军学校和保定陆军学校,参加孙中山领导的粤军。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苏联军事学院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团长、副师长等职。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在历次重大战役中,奋勇当先,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第十一军军长;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红军总司令。1928年后脱离共产党。抗日战争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与项英、陈毅共同领导创建了华中、华东地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囚禁4年多。1946年3月4日获释后,请求重新加入共产党,3月7日即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4月8日,因飞机失事在山西遇难。
北伐先遣队威名大振
1925年秋,刚从苏联回国不久的叶挺,根据党的指示,受命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独立团是在铁甲车队的基础上,于11月在广东肇庆正式组建的,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故通称“叶挺独立团”。全团约2000人,连以上干部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团干部的任命、调动和人员补充,都由共产党来决定。独立团设立共产党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叶挺为支部委员。独立团名义上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根据党的指示,独立团成立后,经过严格的军事和政治训练,官兵们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和军事素养上都有明显提高。
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挺进湖南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受广州国民政府的派遣,1926年5月1日,从广东肇庆、新会出发,开赴湖南前线,执行掩护国民革命军集结和援助唐生智第八军讨伐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任务。在叶挺的率领下,独立团冒着炎夏酷暑,克服行军疲劳,以旺盛的斗志,于5月27日到达湖南境内。31日晚,独立团接到唐生智的急电后,冒雨强行军于6月2日赶赴安仁。叶挺亲赴前方侦察地形,实施作战部署,他在党支部会上表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是北伐先锋队,我们不但代表革命军,而且代表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北伐的第一次打仗,我们一定要打胜。”3日,叶挺和第1营营长周士第分别率领部队由安仁县城出发,冒雨夜行军,在农民群众的支援下,于4日消灭渌田地区的敌人,5日占领攸县。安仁、攸县首战告捷,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官兵对北伐胜利的信心,为北伐各军进入湖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四军军部称赞说:“以当时情况而论,我独立团之能击破此路敌人,实为我北伐军之决胜败之最重要关键。”独立团势如破竹,由此威名大振。
两湖战场连战皆捷
军阀吴佩孚所部在安仁、攸县一带失利后,在湖南战场遂取守势。此时,国民革命军在广西之第七军和在粤北之第四军奉命北上入湘。7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四、七、八军在前敌总指挥、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的统一指挥下,发起对敌之渌水、涟水之战斗。叶挺独立团在攸县驻防1个月,补充1个连的兵力。在攻打醴陵战斗中,按照作战计划,独立团为左翼队,佯攻泗汾之敌。在农民武装的配合下,7月10日占领泗汾、醴陵;12日占领浏阳。独立团占领浏阳后,对兵书颇有研究的叶挺利用间隙时间,组织营、连长学习《孙子兵法》。与此同时,唐生智部于11日攻占长沙城,取得了湖南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
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独立团增设了1个特别大队和1个补充营,从而增强了独立团的战斗力。8月19日拂晓,第四军开始对平江发起总攻击,独立团担任从北、东两面进攻平江城的任务,很快将平江守敌大部歼灭,于当天下午占领平江。苏联军事顾问夸奖说:“该城和敌人全部防线的命运,是由叶挺独立团解决的。”8月22日,北伐军进抵湖北通城。在通城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决定在吴佩孚军队未到之前攻打汀泗桥,并由叶挺独立团担任主攻任务。
汀泗桥是鄂南要地,通往武汉的南大门,素有天险之称。敌军以万人以上的兵力,企图负隅顽抗。24日晚,独立团作为前卫,开始向汀泗桥方面推进,26日发起对汀泗桥进攻,35团为先锋队作正面进攻,独立团改为预备队,后仅第1营加入战斗。当天上午35团进攻受阻,下午敌军进至第四军军部附近时,军部急调独立团反击,激战数小时,将敌击退。叶挺根据战前的详细调查,建议第四军从背后攻打汀泗桥。这一建议果然奏效,经过2小时的猛攻,第四军于27日晨占领汀泗桥。当天上午11时,叶挺独立团乘胜追击,先占领咸宁,直趋贺胜桥。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回忆说:“汀泗桥一役,叶挺独立团打得最好”。据统计,此役共俘虏军官157人,士兵2296人,缴获各种枪1551支,子弹4万余;第四军也有较大损失,伤256人,死134人。
攻占武昌城
敌军在汀泗桥、咸宁失利后,吴佩孚率部赶赴武昌增援,决心对险关贺胜桥拼死防守。吴佩孚亲临贺胜桥督战,表示:“昔以汀泗桥一战而定鄂,今以贺胜桥一战而定天下。”在贺胜桥,双方各投入2万兵力。第四军和第七军第二路担任攻击贺胜桥的任务;独立团负责由正面向贺胜桥攻击前进。8月29日8时正式下达攻击命令,30日晨5时开始总攻击。独立团党支部在进行政治动员后,增强了广大官兵取胜的信心。战斗中,他们反复冲杀,猛打猛冲,乘敌混乱之时,冲过铁路桥,使数千敌兵坠入水中,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乘车逃回武汉。北伐军于当天11时攻占了贺胜桥,打开了攻占武汉的最后一道大门,为迅速占领武汉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役双方均有较大伤亡,独立团伤亡共150余人。
北伐战争的发展,迫使吴佩孚集中1.5万兵力固守武昌城,企图作最后的挣扎。武昌是历史名城,城墙坚固,易守难攻。9月3日拂晓,北伐军第四军和第七军之一部开始攻城,因敌人炮火猛烈,首次攻城失利。4日,攻城长官李宗仁、副长官陈可钰发出第二次攻城命令,指定独立团一部为敢死队,担负攻击通湘门至宾阳门的任务。叶挺亲自指挥全团攻城,发动官兵准备了竹梯,并作政治动员,说:“不管别的部队怎么样,我们坚决服从命令,以示我们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忠诚。”但5日晚攻城,再次受阻,伤亡很大,登梯官兵无一幸免,第1营营长曹渊及两个连长壮烈牺牲。独立团被调往南湖,继续作攻城的准备。
接着,北伐军于9月6、7两日,相继占领汉阳、汉口,攻克武昌已指日可待。10月10日,北伐军对武昌发起总攻。城内守军第3师师长吴俊卿作内应,于拂晓打开通湘门、中和门、保安门3个城门,独立团由通湘门率先登上武昌城,迅速将敌人打垮。全城1万余官兵全部被俘,困守了40天的武昌城终于被北伐军攻占。
赢得“铁军”的荣誉
叶挺在总结北伐胜利的原因时,充分肯定了国共两党合作的积极意义,指出:“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合作和他们在组织、动员人民支持军队的工作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北伐是不能得到胜利的。”除此之外,北伐的胜利,还应当归功于独立团广大官兵英勇善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叶挺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称赞说:“叶挺是一个很出色的中共党员”。
北伐中最艰苦的任务,都由独立团承担,从渌田战斗到占领武昌,独立团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为北伐胜利立下战功,赢得了荣誉。但同时作出巨大牺牲,共伤亡排以上干部60余人,士兵达1 200余人。叶挺在历次战斗中,表现神勇,战功卓著,晋升为少将团长,被人们称誉为“北伐名将”。他所领导的独立团,为其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当年粤侨联欢社同人敬赠独立团的一块匾牌赞誉“铁军”:“摧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抱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亿万年”。叶挺独立团对北伐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面。
为表彰独立团攻城阵亡烈士所作的贡献,在叶挺主持下,武昌洪山修建了烈士墓。墓前竖立着巨大石碑,上端刻着“精神不死”4个大字,碑上刻有“先烈之血”、“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等字句。这是对烈士亡灵的告慰,也是对叶挺独立团的誉载。攻城烈士的墓碑,已成为叶挺独立团北伐战绩的历史见证。
鉴于叶挺独立团北伐的光荣战绩,1927年3月,叶挺升任第十一军24师师长,后又升任第十一军副军长兼24师师长,并兼管武昌卫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