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5.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1891—1977) 浙江义乌人。1915年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最早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920年参加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首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二大后,退出共产党。先后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大学兼任中文系系主任、教育长。1932年出版《修辞学发凡》。抗日战争时期任迁移重庆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闻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校长。195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61年任《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四届人大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四届常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主要著作收入《陈望道文集》。

浙江一师风潮

五四运动前,陈望道已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日本著名学者、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受他们的启发与帮助,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向往十月革命的道路,逐渐认识到“救国不单纯是兴办实业,还必须进行社会革命”,并积极开展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传播活动。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在五四运动的召唤下,1919年6月初,陈望道毅然返回祖国。途经杭州时,新派人物、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聘请其为语文教员,并与该校的3位进步教师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一起提倡白话文,从事新文化的宣传活动,被仇视新文化运动的顽固势力称为“四大金刚”。正当此时,浙江一师学生施存统在《浙江新潮》第2期上发表《非孝》一文,宣扬“孝是一种奴隶道德,孝子是奴隶的别名,忠不过是专制主在政策上的一种利用”,提倡“改造社会,非从根本改造不可”,主张推翻封建家庭制度,建设一个新社会。这篇文章,在浙江文化教育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而这4名教员因支持新思潮而受到牵连,被反动当局以提倡“非孝、废孔、公妻、共产”的“罪名”而撤职查办。然而,这种行径却遭到校长经亨颐和进步学生的坚决抵制,经亨颐因不接受省教育厅的命令被撤销其校长职务,学生们愤起抗议,紧紧关闭学校的铁门,将新校长拒之门外。反动当局竟然出动大批军警包围该校,制造了流血事件。这就是风靡一时的“浙江一师风潮”。事态逐渐扩大,激起杭州、北京、上海等城市广大师生的声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纷纷来电,表示“誓为后盾”。风潮过后,陈望道和其他3名教员再也不能在杭州任教了,只好“自动离职”。但是,陈望道经过这场风潮的洗礼,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问世

五四运动前后,国内已有一些进步报刊上陆续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译文的片段内容,首先是先进知识分子渴望能早日见到一部完整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以进一步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陈望道应上海“星期评论社”的约请,勇敢地承担起试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

是年4月,任教不到半年的陈望道离开浙江一师,回到了景色秀丽的家乡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了预防敌人的突然袭击,他躲藏在一间破旧柴屋里,夜以继日地伏案译文,平日只有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陪伴。南方山区的早春,依旧寒气袭人,冰冷潮湿,有时手脚被冻得酸疼发麻。因手头缺乏足够的资料和必要的工具书,只根据“星期评论社”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和陈独秀提供的英文本进行转译,后来又以俄文本校对。在这种环境恶劣和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深夜,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黎明,依靠顽强的毅力,花了很大心血,终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的中文本,全部译成。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够翻译出版,还得到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和陈独秀的大力资助。5月中旬,陈望道被邀请来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是时,他将试译的《共产党宣言》带到上海,原准备在《星期评论》周刊上发表,可是该杂志已于6月上旬被迫停刊了,故将“宣言”译本交给了陈独秀。此事在《俞秀松日记》中有详细记载:陈望道此时得知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已经成立,6月27日委托上海党的发起组成员俞秀松,将译好的《共产党宣言》送到陈独秀家里去。“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语,现在一时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国底译文来对校了。”次日,俞秀松“九点到独秀家,将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译书的事,总该忠实精细,但现在译书的人,每天以译书度生活,总许有八千字,才能生活”。

8月中旬,陈独秀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交送刚成立不久的社会主义研究社,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正式出版。陈独秀经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由维经斯基拿出一笔经费,帮助建立了“又新印刷所”,负责承印《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这个版本比小32开本略小一点,是平装本,用3号铅字排印,封面上印有水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坐像,上端印有“共产党宣言”5个大字,下面印有“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的署名。这就是第一部《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

非同凡响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出版后,使中国人民第一次看到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全貌,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读者纷纷投书《星期评论》,询问“宣言”的出版发行情况。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星期评论》的编者之一沈玄庐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刊登了一则题为《答人问〈共产党宣言〉底发行所》的公开信,写道:“凡研究《资本论》这个学说系统的人,不能不看《共产党宣言》,所以望道先生费了平常译书的五倍工夫,把彼底全文译了出来,经陈独秀、李汉俊两先生校对,可惜还有些错误的地方,好在初版已经快完了,再版的时候,我很希望陈望道亲自校勘一道!”同时,上海发起组成员还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宣传鼓动工作,将《共产党宣言》中的口号抄录在1921年贺年片的背面,陈望道等带到“大世界”和南市一带公共场所散发。

《共产党宣言》是当年各地党团组织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必读书目之一,极大地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的思想转变。陈望道看到新文化运动的闯将鲁迅在《新潮》上发表“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我们也可告无罪于天下了”的意见,十分赞同,特地把一本《共产党宣言》寄赠给了鲁迅。鲁迅当天就把这本书翻阅了一遍,对它备加赞扬,说这是“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他是真正肯为大家着想的”。为了表达对陈望道的谢意,鲁迅将一册《域外小说集》回赠给陈望道。青年毛泽东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读过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他在1936年回忆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共产党宣言》当时是被反动当局视为“洪水猛兽”的“禁书”,可是真理的声音是无论如何也封锁不住的。该书1920年8月初版,只印刷奉送1000余册,又于9月再版,而后又多次再版,有很多地方翻印,有的书社翻印近20余次。仅平民书社一家,从1926年1月至5月就翻印了10次。《共产党宣言》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于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和发展,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必要准备。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3.11%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中共党史百人百事(第二版)》

肖甡

共207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