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陆海空”面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由于城市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欠账”日益显现,各类事故频发。当时人们形容上海基础设施的运行像是在“火山口”穿梭。为改变城市面貌,江泽民在当选上海市市长后曾多次表示,首先要使“陆、海、空”三张“face(面孔)”变得漂亮起来。为此,上海集中力量建设上海铁路新客站,扩建虹桥国际机场,新建国际客运码头,擦亮“陆海空”面孔。
1987年12月,上海铁路新客站经过国家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铁路新客站,作为上海的陆上新大门,是当时国内建造的规模最大、设计理念最超前、设施最现代化的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站,也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一项市政改造工程。在此之前,原先一直在使用的是建造于1907年的北火车站,由于饱经风雨沧桑,日益不胜负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来北往的旅客面对拥挤的广场、简陋的候车室,无不感到上海理应有一座与她城市地位相称的火车站。1984年4月,上海铁路新客站工程经国家批准,并于同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为根本扭转过去基建摊子过大,以致开工有日、竣工无期的被动局面,江泽民市长率先垂范,担任上海铁路新客站及外环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1985年12月,江泽民主持召开上海铁路新客站及外环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上海铁路新客站及外环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江泽民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倪天增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现场新增三位副指挥,从上到下建立健全综合性指挥机构,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加强各方面协调工作,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复杂难题。
江泽民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后,打的第一个硬仗就是做动迁工作。这不是一般的动迁,整个新客站工程需要动迁264家工厂单位、7300户居民,共需拆除24万平方米建筑、牵涉近3万人。这么大的动迁规模在上海城市建设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了确保新客站在1987年底基本建成交付运营,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在1986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动迁工作。为此,市政府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新客站工程动拆迁动员大会,江泽民在会上发表动员讲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对大家说:将心比心,轮到我自己头上也会有困难,住了几代人了,一旦搬迁总会有点疙瘩。但是,上海要发展,城市要改造,大上海不能没有一个像样的火车站啊!新客站面子是大家的,我看上海造了一个新客站,上海人到外边去很光彩。这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使人感觉气象一新。广大动迁居民通情达理,深明大义,主动为政府分挑重担,市政府要求有关区县妥善解决动迁居民的后顾之忧,切实解决迁入市郊居民在买煤和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困难。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6月底如期圆满完成了全部动迁任务。
此后,新客站工地上的建设热火朝天,来自上海和外地的50多支施工队伍、成千上万建筑大军、上百种施工机械在这里齐头并进,立体交叉作业,场面十分恢宏,气势令人振奋。经过近万名建设者三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奋斗,1987年12月28日,铁路新客站经过国家验收,正式交付使用。当天下午,新客站南大门前锣鼓喧天,彩旗飞舞,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新客站开站仪式。新客站高架候车,南北开口,即候车室在铁路线及站台的上面,旅客从进站到上车的路线既不重复又比较短,极大方便了旅客,这在当时是一项重大创新。14000平方米的高架候车室装有空调,四季如春,专用的残疾人电梯、母婴候车室的热奶装置都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此外,还建设有配套的公交、邮电大楼、商场、旅社、宾馆等建筑。上海新客站以设备先进、环境洁美的崭新面貌耸立在市中心,为进出上海的中外旅客敞开方便的大门。
1984年9月,虹桥国际机场候机楼扩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1982年12月,全国最大的水上客运站——上海港十六铺客运站投入使用
这一期间,除了陆上建成上海铁路新客站。空中运输为适应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扩建了虹桥国际机场候机楼、机场跑道和停机坪。针对20世纪80年代初虹桥机场年吞吐量急剧上升,而当时候机楼面积仅9300平方米,且设施落后、流程不合理的情况,1984年3月,上海对虹桥机场候机楼进行扩建,同年9月扩建工程完工。扩建后的候机楼,使用面积比过去扩大了一倍。1988年,新建国际机场候机楼,改造机场跑道,贯通滑行道。新候机楼总面积2.98万平方米,工艺流程合理,综合服务设施健全,大大提高了旅客通过能力和服务功能,旅客吞吐量由1985年的200万人次增加到扩建后的500万人次,较好地满足了上海城市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水上运输方面,新建上海港客运总站。该工程主体建筑为客运大楼,建筑总面积3.5万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次可接纳6000多人,为上海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客运条件。此后,上海又建成吴淞国际客运码头,改变了外国旅游船到港后靠不了岸的状况;并对上海港的功能布局进行了统筹考虑,对黄浦江码头布局调整,提出了新老结合、逐步外移的方针。这些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为上海今天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