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专项”开先河
20世纪80年代初,当南海之滨的深圳迅速建设成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时,有着中国工业基地之称的大上海,却频频发生交通难、打电话难、住旅馆难等事件,甚至还出现了因没有宾馆可住,把外国客人安排在开往香港的锦江号轮船上等现在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1986年,上海召开贯彻“94专项”项目财税政策工作会议
陈旧、不堪重负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着上海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建设、发展,依靠自身积累杯水车薪,坐等国家批多少钱就搞多少建设,只会贻误发展战机。于是,上海大胆提出了举债建设的融资思路,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1986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86)94号”文批准了这一设想,同意上海采取自借自还方式扩大利用外资,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技术改造和发展第三产业,并给予九条优惠政策和措施。上海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快就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称之为“94专项”。
为使“94专项”运作得更经济有效,上海开始尝试利用经济手段,实施“政府项目,市场化运作”,成立了专门对“94专项”进行统一的资金筹措、调剂和管理的经济实体——取名“94”谐音的上海久事公司。“94专项”先后到国际金融市场筹资32亿美元,其中14亿美元用于南浦大桥、地铁1号线、合流污水一期工程、20万门程控电话和虹桥机场国际候机楼改建等五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3亿美元用于工业技术改造,5亿美元用于第三产业。1986年,由“94专项”融资建设的上海第一家五星级国际性饭店——华亭宾馆建成。1987年,通过“94专项”筹资的永新彩管一期工程开工。上海通过引进彩管生产线,推动电视机彩色显像管国产化,解决了当时因彩管完全靠进口而不能满足彩电生产需求的问题。到1992年,“94专项”共为新锦江、银河、建国、华亭等一批涉外高档酒店的建设,子午线轮胎、金阳腈纶、高桥石化丙烯酸、飞利浦半导体、永新彩管、施乐复印、朗讯、华虹“909”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引进,外高桥开发区、张江高科开发区、星火开发区等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资金。
通过“94专项”融资建设的华亭宾馆
“94专项”成功运作的意义,不单单是有利于解决上海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上海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创新。继久事公司之后,上海又先后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政府性投资公司,进一步扩大举债规模,利用国外贷款,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各国政府贷款来为市政建设筹资。1988年,上海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向外商批租虹桥开发区第26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用来建造太阳广场。土地批租,逐渐发展成为开辟稳定筹资的重要渠道。
通过“94专项”融资建设的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生产线
1989年,上海提出改革政府统包总揽的资金筹措新思路,投融资形式日趋多样化。1991年,上海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用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推出向外国投资者发行B股的试点,即上海真空电子公司成功发行1亿元面值人民币特种股票。1992年,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给予的连续10年每年发行5亿元浦东建设债券的政策支持下,推动首期5亿元浦东建设债券成功上市。1993年,上海开始尝试采取通过向私营公司出让城市基础设施部分特许经营权,出让已建成的道路、桥梁、隧道等特许经营权,以迅速收回投资,并把投资转为新一轮建设投入资金的BOT形式,建设延安东路隧道,这是上海首次采取BOT形式筹资进行市政建设。项目由上海市黄浦江隧道建设公司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上海中信隧道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建设,并取得对延安东路隧道30年专营权。成功之后,上海又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打浦路隧道的经营权打包,一起卖掉45%的经营权,把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建设费全部收回还有余。
现在,上海已形成海外融资、土地批租、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本、BOT融资等多种投融资形式,为上海巨变引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使上海在短短的20年间,建立起快捷的交通网络、现代化的生产线、林立的高楼大厦、日益清澈的河流、繁华的商业街市。如今的上海,需要继续发扬“94专项”开拓创新的精神,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继续深化投融资改革,引领上海经济在改革中繁荣发展,推动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全面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