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工程”暖人心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面临公用事业短缺、住房困难、交通拥挤、蔬菜副食品供应紧张等问题。为此,1986年,上海市市长江泽民提出,要少说空话、扎扎实实,用每年限时完成十几件看得见、摸得着实事的办法,最大限度地解除市民的后顾之忧。此后,“实事工程”在上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项得民心、解民忧的工程,上海一干就是30多年,不仅有效地满足了市民“吃菜”、“用(煤)气”、“乘车”、“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注重向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扩大项目受益面发展。30多年的坚守,使“实事工程”成为上海市的民心工程,成为上海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为解决用气难,实施的实事项目之一——发展管道煤气
“实事工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通过为民做实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直是我们党的好传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就在市政府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为市民排忧解难,在曹杨地区建造了1002套住宅,为200多处大型棚户区接通了水电。这些实事深得群众好评。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市政府在住房、交通、污水处理等方面重点抓了8件实事。1985年,上海迎来了新市长江泽民。走马上任后,江泽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市情。在一番实地调研后,江泽民心情沉重地说:“当我们在车站上、车厢里看到拥挤不堪的人群时,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甚至危险的教室里上课,数万名幼儿入托困难使年轻父母愁云不展时,当我们了解到全市有两万名职工上下班路上要花费4小时以上的时间,当一场暴雨使11万户居民家中进水时,心里就感到深深的不安。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有责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谋求幸福。”江泽民说,这是办实事的根本原因,也是对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
1986年3月,江泽民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讨论通过1986年上海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15件实事,这15件实事包括增加公交车辆530辆,新辟和延伸线路20条,增加过江轮渡;安排好副食品生产和供应蔬菜上市;蛋品上市7500万公斤,日供鲜奶增加到120万瓶,发展管道煤气新用户3万户,新增液化气用户1万户等。他在会上还特别强调,每年所办的实事,第二年年初要公布结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消息传来,市民欢欣鼓舞。从此,每年办好十几件使市民群众受益的实事,成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时成立了市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以解决重大实事工程的建设、指挥和协调问题。吴邦国、黄菊等也分别担任过一些重点实事项目的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使“实事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开展有了坚强保证。
为解决乘车难,实施的实事项目之一——第一条公交长高峰线401路开通
人们注意到,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位列市政府实事首位的,不是公共交通,就是住房,这是当时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两大“痛点”。以住房为例,当时有许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平方米,这样的居住条件让今天的年轻人觉得匪夷所思,然而,这的的确确是当时的现实。为解决群众住房困难,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付出巨大努力。1987年、1988年两年就解决了近5万户人均住房2平方米的特困户。户数虽然不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影响大,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特别是1996年市政府把住房建设列入实事项目后,当年竣工住宅面积1000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配套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同时还解决了1.5万户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家庭的居住困难。
随着上海城市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实事工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到20世纪末,“开门七件事”不再是困扰市民的难题,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综合管理水平、加强教育医疗设施建设等被列入实事工程。随着城市大规模旧区改造的开始,1998年、1999年上海连续提出了拆除“365危棚简屋”40万至50万平方米的目标;在教育、医疗方面,1997年改建新建144所中小学、幼儿园,2003年改造17家市级医院急诊室。进入21世纪后,上海老龄化程度持续提高,全市连续18年提出增加养老床位,从最初的每年2500张增加到现在的每年10000多张。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文化体育设施、社会保障、就业与创业、公共安全、食品安全、信息通讯服务等被列入了实事工程。2004年实事项目中提出建设社区文化中心,从2011年起每年发布的实事中都有新建百姓健身步道、完善社区健身设施的项目,2013年提出“在无线局域网覆盖的450处公共场所,为公众用户提供每用户每天2小时的免费上网服务”。2018年市政府发布的实事项目共10个方面31件,涉及养老、托幼、绿色健康生活、公共安全等领域,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社会发展需求。
30多年过去了,政府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每年为市民办实事的承诺没有变;“实事工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要求以及为上海城市更好发展的追求。为民兴利,天下归心。“实事工程”改变的是一点一滴,见证的却是上海在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同步提升的市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