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Three
浦东崛起势如虹
浦东,居上海之东,濒长江入海口,是长江流域的龙头。改革开放前,由于上海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浦东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重视,一直在广袤的农田菜地中沉睡。改革开放后,随着上海发展定位日渐明晰,浦东在上海对外开放、发挥两个扇面作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东进”成为上海调整城市功能布局、重振上海雄风的关键突破口。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指出,要上海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新区,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高校和商业服务设施,使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上海市政府很快就成立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汇聚中外专家学者,集中开展开发浦东的可操作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国际上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挫折、国内改革发展遇到新的挑战的局面,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要把上海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向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掀开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浦东坚持规划先行、法制先行、产业先行,打好“长江牌”“中华牌”“世界牌”,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1991年到1995年上半年,浦东开发开放以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外高桥电厂、凌桥水厂、合流污水排放工程、浦东煤气厂、电话通讯工程等第一轮十大基础工程的相继建成,基本构成了浦东现代化新城区的框架,初步解决了浦东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大大改善了浦东的投资环境。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个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性地采取“土地空转”方式从一级市场获得土地,借贷资金开发土地、变“生地”为“熟地”,筹集到最初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完成了启动地块的“七通一平”。
1995年下半年至2000年,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基础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阶段。浦东国际机场、地铁2号线、浦东信息港、世纪大道、黄浦江观光隧道和东海天然气工程等第二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成,陆家嘴中心绿地、滨江大道绿地、世纪公园大型绿地和外环绿带等相继建成,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了浦东的发展环境。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个重点开发区,开始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近200幢现代化办公、商务楼宇拔地而起,金融、贸易功能日趋增强。金桥出口加工区吸引340多家中外资企业落户,成为上海建设工业新高地的生力军。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三大功能逐步拓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区和新兴港口。张江高科技园区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上海软件园、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2001年起,浦东开发开放进入功能提升阶段。以“三港”“四网”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外高桥保税区“区港联动”政策取得突破,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口岸和物流枢纽;金桥出口加工区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高地;“聚焦张江”战略成效显著,“一江三桥”高科技产业带技术创新、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能力快速提升。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效应进一步凸显,外向型经济能级全面提升。
2005年,国家批准浦东首批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进入系统改革新阶段。2009年4月,南汇并入浦东,进一步拓展了浦东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空间。浦东大力发扬开发开放以来形成的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浦东精神,积极探索实施“小政府、大社会”行政管理体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试点跨国公司外汇九条、消费金融公司、国际贸易结算中心等,在探索与国际规范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从改革乡镇管理体制入手,推进教育、卫生管理体制二元并轨,统筹建立农保养老金增长机制,着力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2013年起,浦东又相继承担了自贸试验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建设重任。浦东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立潮头,主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事实胜于雄辩,28年沧海变桑田,浦东开发开放让曾经不被看好的浦东发展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以占上海五分之一的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上海经济实至名归的增长极和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