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合资谱新篇
1985年3月,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的先驱之一,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宣告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轿车合资项目就此诞生。从此,上海汽车驶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排名全球500强第41,成为年销汽车693万辆的产业巨人。
中德合资生产桑塔纳轿车
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代表之一,是一个巨大的现代工业王国,而高坐在王座之上的则是轿车。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轿车制造、开发能力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为此,1978年,主持过一汽、二汽建设的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领导向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对外经济贸易部三部委建议: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放在上海,改造上海轿车厂。放在上海的理由是上海工业基础好,有利于项目建设。三部委采纳了这个建议并报告国务院,得到批准。据此一机部和上海市领导开始与多家汽车跨国公司接触商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洽谈中提出“最好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等建议,但在当时依靠引进合资启动中国轿车产业是一个禁区,于是国家计委于1978年11月就“上海轿车项目能不能搞合资”请示邓小平。这时恰逢邓小平访问日本不久。访问期间他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车体工厂,看到48个产业机器人在依次焊接车体,自动化程度达到96%,受到很大触动;特别是他了解到这里汽车月产量是当时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月产量的几十倍时,发出了“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的感慨。因此,当国家计委就轿车合资问题请示时,他进行了斩钉截铁的批示:“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么。”自此,上海轿车项目就从引进生产线技改项目改为合资经营技改项目。
上海大众第600万辆轿车下线
之后,一机部和上海市领导就带领上汽人员按照合资要求寻找合作对象,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合作伙伴。经过六年缜密的谈判,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合作生产桑塔纳轿车。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开业之初,从总装线上下来的桑塔纳轿车,零配件国产化率是2.7%。这2.7%是:收放机、轮胎、标牌和天线。当时,国家给上海大众的任务就是“首先搞好国产化”。1987年,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在桑塔纳国产化会议上宣布:轿车工业是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要打中华牌”。1988年7月,“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桑塔纳在两个国产化战场齐头并进:上海大众本厂加强车身和发动机的纵向国产化,配套厂完成其余零部件的横向国产化,两头始终保持着同期规划、同比投入、同期发展。从1989年开始,国产化率呈跳跃式攀升。1991年,上海桑塔纳轿车车身、发动机、变速箱、前桥、后桥等都已实现国产化,国产化率达70%。自1996年开始,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并在国内逐步建立了完善的零部件供应网络。当时的桑塔纳轿车,如同一股旋风席卷中国大江南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国民车”。
鉴于上海大众的巨大成功,2002年,中德双方提前续签了合营合同,将合作期限延长至2030年。2003年6月28日,一辆崭新的帕萨特从上海大众三厂的总装线上驶下,这是上海大众生产的第200万辆轿车。两年后,2005年7月5日,上海大众的第300万辆轿车下线。五年后,上海大众的第600万辆轿车下线。在与德国大众等公司合资合作中成长、壮大起来的上海汽车工业,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逐步完善了乘用车、微型车、重型卡车、工程机械等全系列、多品种的整车产品线。1997年,上海与美国合资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上汽通用),进一步扩大了上海汽车生产能力。
鉴于上海汽车产量大、品牌小的现状,打造自主品牌是上汽人多年的梦想。为此,上汽确立了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超前开发并举的开发思想,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关键词。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上汽集团已成功推出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燃料电池车、互联网汽车等二十余款自主创新产品。2016年7月,上汽发布第一款互联网汽车——荣威RX5。2018年,上汽生产的荣威MARVEL X面世。该型汽车搭载了互联网斑马智行系统,率先集成应用了AR(增强现实)仪表盘、无线智能充电、“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车等前沿技术,实现了多个业内第一,成为全球第一款量产智能汽车。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流水线
2017年,上汽集团整车销售693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3.2%。至此,上汽集团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弄堂小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成长为全球著名的汽车产业巨人。如今的上汽集团,在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新征程中正阔步前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