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经营第一例
1987年7月15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简称二纺机)在黄浦体育馆召开声势浩大的“全员经营承包责任制签约仪式暨誓师大会”。这一敢为人先的举措在上海首开全员综合承包经营先例。此后,在改革引擎的强力推动下,二纺机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活力蓬勃显现。
二纺机建立于1923年,到20世纪60年代成为中国重要的细纱机生产企业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厂已建设成为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职工4000多人,主要产品有细纱机、化纤纺丝机和染色机。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二纺机发展缓慢。特别是二纺机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出口海外,在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下,企业既无出口权也无畅通的海外市场信息渠道,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很快就失去了海外市场。1984年,二纺机的外贸出口额竟然为零。1984年至1986年,二纺机虽然成为实施厂长负责制试点的单位之一,但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僵化,发展比较缓慢,年平均利润仅递增1.82%;而且由于缺乏凝聚力,是个招不进、留不住人的企业,这三年中流失各类人员达496名,急需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1987年7月,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举行全员经营承包签约仪式
当时的厂党政领导班子对此反复思考: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已从外部为搞活企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企业为什么依然缺乏应有的活力呢?研究的结论是:必须把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以我为主,自我加压,不断推进企业内部改革,以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活力。经反复论证后,1986年底,企业领导班子考虑实行承包经营的方法:确定以当时企业历史最好水平作为承包基数,并突出了承包的“全员性”和“全面性”。“全员性”就是依靠全厂职工,既不是厂长一人承包,也不是少数人承包,而是全厂4000多职工全员承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激发职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全面性”就是不仅承包上缴利税,还主动承包国家计划、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等指标,兼顾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这种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方案,经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整理后刊登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受到中央领导重视。
1987年7月,二纺机与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签订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以集体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和工资总额作为抵押挂钩,承包上缴税利、国家计划、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等项目。由于把承包风险压力转化为激励动力,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综合改革的成效很快就得到显现。同年12月25日,二纺机又一次成了上海各新闻媒体聚焦的热点。这一天,二纺机厂长宣布: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提前6天全面完成了当年全员综合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87%,利润同比增长19.49%,职工人均收益同比增长15.25%……所有主要指标的完成数据都优于签约时的承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比较出色的答卷。
推行全员综合承包改革取得成效之后,1988年9月,市经济委员会、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在二纺机召开了“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经营”大型座谈会,宣布二纺机为上海市首批放开经营试点单位,规定企业在财务税收、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企业实行“利税分流、税后还贷”,企业可向社会放开招聘各类人员,企业的工资总额、分配制度由企业自定。此后二纺机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大,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转换机制、放开经营上。在科技兴厂方面,以资金的高投入,培养高层次人才,获得高技术,开发出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并通过高效率的现代化管理,得到更高的产出和更高的效益。在资金积累上,用于科技投入的自有资金到1990年达2771万元。在技术改造上,重点引进先进数控加工设备,先后引进了37台(套)数控设备,智能化加工中心等数控设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产品开发上,加强新品研发,扩大产品系列,持续开发了化纤纺丝机和染色机两个大类的多款新产品,有力保证了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1992年3月,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87年至1990年,二纺机利润年均递增19.85%,改革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其经验一时被誉为“二纺机模式”。1989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二纺机并题词:热爱本职,繁荣二机,振兴上海,为我中华。1991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二纺机主持召开有13家企业厂长、经理、党委书记参加的关于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试点情况座谈会。1992年3月,二纺机发起成立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着力加强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推动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二纺机放开经营的一系列成功改革,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的标杆,对当时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