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最小的国家级开发区
1986年8月,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只有0.65平方公里)——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诞生了。根据面积小、位于市区的特点,虹桥开发区定位为涉外商贸中心,在功能上以展览展示、商务办公、宾馆居住、外事等为主,是全国最早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经过30多年发展,如今虹桥开发区一年的利润已经超过2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上海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这个项目早在1981年就开始试点了,市政府从规划、功能、资金,以及班子等各方面作了研究,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齐头并进的还有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1982年10月,市政府正式决定新辟对外活动的现代化新区,叫虹桥新区。1984年5月,市政府批准虹桥新区详细规划。到了1986年9月,国务院批准把上海虹桥新区列为国家级开发区,并更名为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1/M00/5A/92/CmQUOV7zL0-ECF-MAAAAAFzIlSg812421344.jpg?v=-Qsicdp2&t=CmQUOV7zL08.)
建设中的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起中山西路,西至古北路,北临仙霞路,南界虹桥路,距虹桥国际机场5.5公里,离市中心人民广场6.5公里。这个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有所区别。它在市区,地方很小,寸土寸金,又靠近机场。如果搞企业,不符合环保,场地也不够。所以当时市政府就作了分工,确定闵行开发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虹桥开发区以发展贸易功能为主。
虹桥开发区成立之初,针对资金短缺、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充分利用当时已有的政策,不断探索集约节约使用国有土地的模式。通过采取场地使用、场地合作、土地批租等经营方式,对区域进行系统开发。特别是1988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虹桥开发区第26号地块以总价2805万美元出让给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成功试点。此后,开发区相继以土地批租补地价、场地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区内土地资源,积累了丰富的区域性土地综合开发经验。不仅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了引进外资的途径,而且为利用外资加快开发区项目建设、成功实施滚动开发提供了思路。
针对开发区以发展服务业为主、以外贸为特征的功能定位,开发者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在硬件建设方面,实施“造林引鸟”战略,利用中外资金积极建设国际贸易商品展销中心、高层办公楼、公寓和旅游宾馆等基础设施。至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了包括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国际展览中心等在内的多幢高级办公楼。其中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由中日合资建设,高39层,来自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的知名大公司纷纷在大厦内设立贸易机构。至此,虹桥开发区终于楼宇成群,形成气候,曾一度被评为上海十大景观之一。与此同时,还着力搞好“七通一平”等硬件建设,包括建成一座11万伏变电站、3座3.5万伏变电站、规模为4万门程控电话的古北电话局、日处理7.5万吨的天山污水处理厂,以及芙蓉江路排水系统等,保障市政工程与区内各类管线相衔接。此外,还建有大型公共绿地、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地下停车场等,区内环境日趋完善。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虹桥开发区交通便捷,设施完备,由外到内都换上“新颜”。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开发区形成了完备的对外服务体系。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对外投资促进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都设在开发区内。开发区还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体系,海关、商检、银行、保险、邮政、运输、进出口代理等单位均在开发区设有办事机构,使虹桥开发区成为外商青睐的投资“热点”。截至2017年底,开发区内经政府批准的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52.9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40.01亿美元,开发区每平方米土地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900美元。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虹桥开发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2017年为例,虹桥开发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2.34亿元人民币,上缴税金19.04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20.08亿元人民币,体现了集约开发、少用地、多产出的突出特点。同时,开发区商贸功能所形成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此外,开发区还最先设有领事馆区,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多国领馆落户其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涉外商贸中心。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1/M00/5A/70/CmQUOF7zL1OEfObQAAAAAN4pFEE281946158.jpg?v=4TtUjYVQ&t=CmQUOF7zL1M.)
虹桥经济开发区新貌
在建立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上海还积极建立闵行、漕河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部署。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努力建设成为上海出口创汇、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从1987年开始,包括施贵宝制药公司、三菱电梯、美国强生、日本神明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到开发区投资落户,开发区项目呈现“三高”特征,即层次高、投资额高、技术含量高。1992年,邓小平到开发区视察,鼓励开发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很快,开发区第二期开发正式启动。可口可乐、百灵、联合利华等新的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到开发区投资,真正发挥了改革开放“窗口”的示范带动效应。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是一个以引进外资和国外新技术为主的开发区。建立伊始就把引进外商投资项目的工作重点,限定在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无工业污染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区吸引美国、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企业前来投资,兴办了包括3M公司、贝尔公司、日本大升数据处理公司等在内的19家高新技术企业。再加上国内投资的企业,开发区形成了微电子、航空航天、光纤通讯、生物工程和计算机软件五大企业群体。
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中,上海要继续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着力打造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高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https://bookbk.img.zhangyue01.com/group61/M00/5A/92/CmQUOV7zL0-EPniEAAAAAMngZ0A190317392.jpg?v=3LfNKqoZ&t=CmQUOV7zL08.)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