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三张“face”换新颜 |
![]() |
火车站、飞机场、客运码头,是一座城市对外联系的三个“门户”,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人们对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首先也是通过这些“face”感知的。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是中国的“门面”,上海的“face”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的“face”,代表了国家形象。在当选上海市市长后,江泽民多次表示,改变上海城市面貌首先就要使“陆、海、空”三张“face”变得漂亮起来。时光流转几十年,上海的这三张“face”不断变换着自己的模样,越来越靓丽,成为向世界展示上海、展示中国的三张“名片”。
永远的“新客站”
火车站代表着城市的“第一形象”,上海的“国际范”和“现代范”需要现代化的铁路枢纽站作为支撑。如果说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主要通过国际机场和国际港口体现出来,那么,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则更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体现出来。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火车在近代上海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876年,上海就有了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后来随着沪宁、沪杭铁路的通车,上海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曾长期使用的上海北站建造于1907年,1950年更名为“上海站”。到了80年代,已是不堪重负,犹如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上海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呼唤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的诞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就曾经有过建造新客站的考虑,但限于时代条件,未能如愿以偿。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重心向沿海地区转移,时空条件不再是制约因素,经过长期的等待和准备,1984年4月,上海“新客站”获国家批准,9月正式动工建设。作为上海的陆上新大门,铁路新客站是当时国内建造的规模最大、设计理念最超前、设施最现代化的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站,也是上海解放30多年来最大的一项市政改造工程。新客站南北两个广场占地8万平方米,比老北站的广场大十几倍,还有配套的公交、地铁车站、邮电大楼、商场、旅社、宾馆等建筑。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经初步预测,需要61个月才能完成。筹建工程指挥部提出目标:39个月完成,1987年底开通。
但没有想到的是,新客站建设工程开工后困难重重,进展并不顺利。“新客站”虽名曰新,却是“旧中出新”,在城建布局既定的情况下,新客站建设面临的第一场硬仗是动迁工作。由于城市建设缺乏规划,建设新客站需要动迁多达264家工厂单位和7300户居民,需要拆除建筑高达24万平方米,牵涉近3万人。为了确保在1987年底建成运营,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了“新客站”工程动拆迁动员大会。江泽民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说:将心比心,轮到我自己头上也会有困难,住了几代人了,一旦搬迁总会有点疙瘩。但是,上海要发展,城市要改造,大上海不能没有一个像样的火车站啊!新客站面子是大家的,我看上海造了一个新客站,上海人到外边去很光彩。这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使人感觉气象一新。江泽民还说:搞这一工程不能按部就班,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办事不行,这是一场战斗。人大要我当领导小组组长,我就是司令员,要打仗就要冲锋,不冲不行。为了加强领导、协调各方,江泽民亲自担任上海铁路“新客站”领导小组组长,他说:市长兼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我就只兼这一个,因为新客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江泽民这个“组长”不是空头挂名,而是亲自出征。他先后20多次深入工地现场办公,基本上每个月跑一次。领导小组总共开了16次调度会,除了两三次因为赴北京开会或者出国,其他的都由江泽民亲自主持,协调解决了工程建设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经过3年多的酝酿和3年多的紧张施工,1987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火车站——上海“新客站”全部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为上海新客站剪彩。值得一提的是,江泽民在开站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论断:“今天的上海,困难与希望同时并存,挑战和机会一起出现。”后来这句话被人们演绎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会并存”,成为划时代的经典名言,广泛流传。

1987年刚建成的上海“新客站”
为了与过去的“老北站”相区别,市民们给上海这座全新的火车站起了一个充满朝气的名字——“新客站”,它成为上海现代化铁路运输的开端,更是在上海市民心中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新客站是上海乃至中国呈现给世人的新面孔,其主楼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采用“高架候车、南北开口”格局,后来的全国许多火车站沿用了这种设计。新客站站内有18部电梯,实现16间候车室空调覆盖,设置线路15条、长500米的站台7座,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这一设计模式不仅在当时是极其前卫的,今天仍然不过时。建成后,新客站经历了多次改造:2000年,南站房改造;2010年,北广场改造;2015年,结合周边轨道交通,对站厅扩容改造。
上海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成就的集中体现。截至2017年底,上海铁路年发送旅客突破亿人次,较1987年增长了5倍多。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上海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随着国家高速铁路骨架网络的完善,上海逐步从东海之滨的始发站和到达站变为全国性大枢纽。
不知不觉间,新客站已经为上海市民及各地旅客服务了30年。今天的新客站不再是新事物,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过去时”,人们谈起上海的火车站更多想到的是上海南站、虹桥火车站。新客站目睹过无数人离别和重逢的瞬间,见证了铁路和上海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上海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也承载着不少国人的梦想和故事。在很多人心目中,新客站仍是记忆里一个特别的存在……
插上腾飞的翅膀
上海最早的机场,是始建于1921年的虹桥机场,是时,北洋政府决定开辟京沪航线,征地267亩建设机场,后因经费不足等原因,仅仅建成一条土质跑道,未能通航。1929年沪宁之间的航线开通。1934年又征地890亩扩建。1937年上海沦陷后,日军强行圈地1300多亩。抗战胜利后被南京国民政府空军接收。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变身为军用机场,机场占地面积2800亩。1950年,重建虹桥机场。1963年10月,国务院决定扩建虹桥机场为军民两用机场。1971年由军民两用改为民用。
作为上海首座开通国际航线的民用机场,虹桥机场在上海民航事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每年有多达数百万人次的旅客在虹桥机场这座“空中大门”进出,但当时的候机楼面积却不到1万平方米,拥挤不堪。为适应上海改革开放的需要,上海开始考虑对虹桥机场进行扩建。1983年9月,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和副市长倪天增召集会议,研究虹桥机场候机大厅扩建工程问题。1984年,候机楼扩建工程动工,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新建候机楼近万平方米,并将设备全部更新。1988年第三次扩建候机楼,并建设了近3万平方米的国际候机楼,大大提高了旅客通过能力和服务功能,旅客吞吐量从1985年的200万人次增加到扩建后的500万人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虹桥机场将国内候机楼由原来的一层扩建为两层,同时对机坪进行扩建。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大大提高了虹桥机场的运输能力。
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发展,旅客年吞吐量不断增加,1995年,虹桥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保障能力接近饱和,虹桥机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由于距离市中心仅13公里,虹桥机场面临着城市发展带来的空间局限问题,机场周边已经被诸多建筑物包围,在原地对机场进行改扩建非常困难。上海必须另选它处建设新机场。
实际上,早在1986年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经有了在浦东建设新机场的规划,当时将这个机场的位置规划在浦东川沙县蔡路乡一带。在1992年修订后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浦东机场场址改定于浦东川沙县城东南江镇乡一带。后来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发现,这一场址北部有死火山口,于是又将场址向南移动了4.8公里。1994年,上海提出“完善虹桥,加快浦东”空港建设方针,决定在对虹桥机场进行改扩建的同时,抓紧建设浦东机场。1996年6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同意新建浦东国际机场的批复》,同意新建浦东机场和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1997年10月15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行奠基仪式,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和副总理吴邦国出席奠基仪式,江泽民还专门为浦东国际机场题名。由于前期已做了大量基础性准备工作,机场一期工程建造一条跑道和27.7万平方米航站楼,仅用了1年零11个月就竣工验收,堪称奇迹。
作为当时上海投资最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浦东机场一期工程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建设如此大规模机场的经验,为了设计浦东机场航站楼这一标志性建筑,1995年11月,上海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38家规划、设计公司参与了设计方案的竞标。1996年,经过来自美国、日本等地以及民航局、建筑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国内外专家慎重评审,由法国设计大师安德鲁设计的“鲲鹏展翅”方案脱颖而出,这一方案体现了建筑、环境与人的完美结合,寓意浦东开发起步腾飞。由于临海而建,机场东侧是100多种候鸟繁衍迁徙的地方,机场建设不仅会使鸟类失去生存环境,还极易引发飞鸟撞机危险。经过鸟类、河口、生态等多学科专家的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决定在机场选址外侧海滩上围海促淤,整治滩涂,清除垃圾场,铲除芦苇草滩,使鸟类断绝食源;同时采取“种青引鸟”的办法,在距离机场东侧11公里的九段沙植被施饵,重新打造一片鸟类栖息的场所。

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
2007年,浦东机场二期工程竣工,又新增一条跑道,机场承载能力大为提升。从1999年浦东机场1号航站楼启用,到2008年浦东机场2号航站楼建成,再到2010年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启用,双机场模式已为国内多个城市学习借鉴。据统计,2017年,上海两大机场起降航班76万多架次;旅客吞吐量近1.1191亿人次,居世界第四位;货邮吞吐量42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2018年上半年,上海两大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800万人次,居全国首位。回望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上海年旅客吞吐量40万人次,而40年后的今天,上海两大机场仅需一天多就能完成。
机场的百年变迁,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不凡的历史。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机场,加上与之配套的上海东站和虹桥火车站,犹如鸟之两翼和两足,将成为上海对外交往的门户,为上海建设令人向往的全球卓越城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水上新门户
客运码头也是上海的三张“face”之一。
上海港客运总站位于外滩南端的黄浦江畔,前身是上海外滩最著名的码头——十六铺码头。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口相传地将这里称作“十六铺”,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十六铺码头拥有150多年的历史,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着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随着客运量的不断增长,这个老旧的码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1982年,在拆除老建筑后,新建了上海港口客运总站,竣工后,成为我国当时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港口客运站。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对外滩进行了近3年的整体改造,这座外滩最著名的老码头再次脱胎换骨,精彩亮相,同昔日老十六铺客运码头单一的形象和功能相比,改造后的码头贯通地上地下,变身为集水上旅游中心、公共滨江绿地和大型商业餐饮于一体的城市时尚新地标。

位于上海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新貌(顾征宇摄)
在新建上海港客运总站之后,上海又建成了吴淞国际客运码头,改变了外国旅游船到港后靠不了岸的状况,并对上海港的功能布局进行了统筹考虑。当时规划了外高桥、罗泾、金山嘴等新港区,对黄浦江码头布局调整,提出了新老结合、逐步外移的方针。这些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为现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进入21世纪,上海这张面向大海的“face”更加鲜亮。2008年8月5日,位于北外滩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一滴水”迎来了它建成后的第一位客人。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位于黄浦江中心地带,拥有岸线全长近1200米,水深保持在9米以上,可同时停泊3艘7万吨级的豪华邮轮,年通过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其主要设施布置在一个绿地下面,而地上部分则为一个“飘浮”在绿化带上的不规则玻璃球体,成为了黄浦江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标志着上海的“邮轮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资料:
1.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一座城市的60年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2. 明锐、逸峰:《江泽民在上海(1985—198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黄金平等:《上海经济发展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