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践论》《矛盾论》的形成背景
哲学不是现实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不是脱离人民的纯粹思想体系,而是自己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对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长期反复思考中产生的思想飞跃。历史上的哲学家都是在“现实之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之反思”,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最为重要的哲学篇章,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最核心的文本。《实践论》和《矛盾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哲学资源和革命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中国性格。
从形成年代看,《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理论内容源自毛泽东1937年4月至8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为革命青年讲授哲学的讲稿,编印的讲稿名为《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当时毛泽东给学员共讲了100小时,后来,讲稿由红军总政治部整理出来,经毛泽东本人同意,油印发给学员,之后被陆续翻印,得以广泛流传。其中,《实践论》是该讲稿的第二章第十一节“实践论”中的内容。1938年4月开始,广州统一出版社出版的《抗战大学》(半月刊)从第一卷第六期开始在“新哲学讲座”专栏连载《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标明“毛泽东主讲”。1940年,这一节内容由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辑出版单行本,书名为《实践论》。毛泽东还将亲笔署名的单行本送过人。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950年12月29日单独修改成文的《实践论》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矛盾论》原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第一节,原标题为“矛盾的统一法则”。当时也单独油印发行过。1952年4月1日,单独修改成文后的《矛盾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实践论》《矛盾论》后来都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中文本正式发表前后,“两论”的俄文本、朝鲜文本、法文本等相继发表。
从形成背景看,《实践论》和《矛盾论》根植于现代中国生活实践的土壤,其思想主题是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写作原因决定。毛泽东在回顾“两论”的写作原因时曾说:“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 它是为了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作的,是为了批判和清算已经影响甚至严重危害到中国革命发展这样一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而作的,是为了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作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真谛,必须全面考察其形成的时代条件、中国国情和实际斗争需要等几方面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