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列宁在马克思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全面阐述了这一重要哲学论断。
什么是实践?唯心论和唯物论都对实践有特殊的规定。唯心论把实践规定为“内省体验”、“道德修养”。旧唯物论,特别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主要以18世纪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和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唯物论为主要代表,他们虽然承认物质在先、精神在后、精神来源于物质这一唯物论基本原理,在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斗争中,坚持了反映论的观点,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他们还停留在把实践理解为消极的感性直观,而不是积极的感性物质活动。由此形成两大缺陷:一是未能揭示实践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实践作为哲学范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正式提出。不过,在他那里,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人们的伦理行为。黑格尔提出了“劳动实践”的概念,也只把它理解为理论创造活动。费尔巴哈所讲的实践,依然是人们的伦理行为、社会交往,甚至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旧唯物论哲学家都没能从人的物质感性活动角度去正确理解实践。二是表现为消极的机械反映论。在旧唯物论者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只是一个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人的认识不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的能动反映,而是和动物一样,表现为在消极适应环境中的被动反映,这只是一种照镜子式的被动反映。马克思讲这是一种“直观”的反映,反映者和被反映者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主观和客观之间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关系。造成旧唯物论这两个缺陷的根源在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把人看成是超社会、超阶级、超历史的,只是生物学上抽象的个体。从根本上讲,旧唯物论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去考察认识问题,不是能动的反映论,自然就难以把握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更无法阐明认识的来源问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就提出了不同于旧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实践观点。旧唯物论只看到了自然界,因而不懂得人的实践的意义;唯心论只强调抽象的理性,把人看成是纯理性的,因而只是在抽象的理性意义上来讲人的实践。马克思不赞成从自然界或仅从抽象的理性来理解人,认为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性的活动”。《实践论》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重实行的思想传统,阐述了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根本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
《实践论》开宗明义,直接指出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提出了自己对于实践的理解。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在这里,他像马克思一样,不赞成旧唯物论把人看成纯粹的自然人,也不赞成唯心论把人看成纯理性的人,进而主张由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性来理解人的实践。从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出发,毛泽东把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用以考察人的认识是如何在实践中产生,又如何随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进而全面系统地阐发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分析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把“实践”又称为“社会实践”,他曾多次谈到“社会实践”的认识论意义,并从这个意义上讲述实践的概念。他指出:“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 又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对“实践”的理解与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实践”包括哪些内容呢?在毛泽东看来,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和领域来看,大致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即科学文化实践。《实践论》的第二段到第五段对此做了详尽说明。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首先阐明了物质生产实践的重要性。他说:“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生产活动是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人类要生活下去,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改造自然,以创造满足人们吃、穿、用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类无法生存下去,其他活动就无从谈起。而在阶级社会和没有阶级社会中,各个社会成员,都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从根本上讲,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实践论》接着又论述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是社会政治实践。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就有了社会实践的第二种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一社会实践,其实也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实践论》指出,“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从表现形式看,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来表示“科学实验”这一科学文化实践形式。科学实验是运用实践手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想的环境中,暂时撇开其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以便得出准确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或者也可以说,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试验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离开科学实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就不可能迅速发展。因此,《实践论》第五段明确指出:“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1963年5月,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增写了一段话,后来又形成了专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进一步明确指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社会实践的三项基本形式。
毛泽东进而指出,由于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因此它总是处于发展之中。既然社会实践的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那么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最根本力量,就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特别是其中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在推进与发展之中。当物质生产活动进入到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标志的大工业社会而出现了近代无产阶级之后,人类的实践活动由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此,《实践论》在第二十五段中做了进一步说明:“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新时代的社会实践,即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推翻旧世界和旧中国,创造新世界和新中国的革命斗争,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从事的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践论》中谈得最多的社会实践,就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