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纺机开展全国第一例“全员承包责任制”试点
摘要:
1987年,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以下简称“二纺机”)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全员综合承包改革,通过紧紧抓住深化企业改革、推行科技兴厂、加强企业管理三个环节,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增强企业内在活力。承包仅一年,工业总产值、利润、上交税利、职工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都取得显著增长。在承包合同期(1987—1990年)期间,二纺机综合效益大幅提高,一举成为全国纺机行业中的首家一级企业。二纺机被命名为“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并与北京首钢、吉林化工并列为“全国三面红旗”。
一、改革背景和动力
二纺机建于1923年,职工4200多人,是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有细纱机、化纤纺丝机和染色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外市场棉纱紧缺,纺织能力亟待扩大,同时国际纺机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纺织机械十分紧俏。国内外市场对细纱机等纺织机械产品渴求强烈,二纺机面临很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同时,受制于当时的体制机制,二纺机在经营上面临严重困难:一是细纱机、纺丝机的生产属于当时纺织工业部的指令性计划,二纺机不得自行生产,企业对最热销的产品缺乏经营自主权;二是纺织工业部的指令性计划任务十分繁重,二纺机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状态;三是工资总额是定数(二纺机职工的工资奖金由上级部门核定,与企业效益无关);四是由于缺少经营自主权,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充分调动。
为此,时任二纺机厂长黄关从组织厂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当时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所有权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有关文件,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困难,提出:要牢牢抓住中央提出进一步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和国内外市场急需纺机产品的宝贵机遇,通过改革,搞活企业,自我加压,不断推进企业内部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调动和发挥蕴藏在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国内外市场渴求的适销对路的纺机产品挖潜增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为国家多创外汇。
1986年底,二纺机率先提出进行全员承包改革的设想。1987年初,在国务院和上海市的支持下,二纺机成了上海市第一家也是全国首个推行全员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单位。7月15日,市纺织局、市财政局与二纺机厂签订了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合同,承包期为四年,实行“三保一挂”,即:保上缴利润、保技术改造、保资产增值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主要内容的全员承包。同年9月,二纺机又试行责权利结合更紧密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允许企业合理地调整承包基数部分,国家得30%,企业留70%。实行定比考核,完不成承包任务,企业不仅要用自有资金抵补,而且职工工资总额也要下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主要改革举措
全员承包责任制对二纺机是一个全新尝试,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借鉴学习。当时二纺机代表全厂职工承包经营的集体经营小组是这样考虑的:对一个拥有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4200多名职工的企业来讲,其责任是任何一个个人的力量都难以承担的。只有依靠集体智慧,全体职工共担风险,团结一致才能负担起这个重担。因此,二纺机选择了全员承包的形式。二纺机全员承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全员经营承包签约仪式暨誓师大会
(一)全员性
二纺机的承包不是少数人的承包,而是4200多名职工的全员承包。全员承包的目的是把全体职工的利益同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全厂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生产工人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使全体职工增强承包意识,二纺机在经营过程中主要抓住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一个敢于负责、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在全员承包中,二纺机成立了以厂长为首的包括正副厂级干部在内的集体经营小组,代表全厂职工承包经营。这个小组的成员心比较齐,在厂长作出经营重大决策以后,能够围绕一个目标,各司其职,分头贯彻落实。
二是全员承包要赋予“全员性”的实际内容。 对于经营过程中凡关系到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如企业改革方案、职工工资升级方案等,二纺机都做到了事先听取职工代表的意见。有些重大改革措施还提交职代会“几上几下”反复讨论和修改后,才予以实施,从而有效增强了职工的承包意识和在企业经营中的参与感,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是承包中重视经济利益的杠杆作用。 二纺机在承包中感到,承包以后不担风险、不担经济责任的利益是不存在的。同样,不讲经济利益的经济责任也是无法落到实处的。因此,二纺机在承包经营中十分重视按责任大小、贡献大小拉开差距进行分配,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为了使职工对分配上的差距具有承受力,这个工作分为了三步走:第一步是承包的比尚未承包的多得益;第二步是创优取奖,按责任贡献嘉奖;第三步,在年末对厂里做出重大贡献的同志又给予130至500元的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缺勤多或有过失的职工实行扣发奖金。责、权、利与分配的结合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务终身制和雇佣思想,增强了职工的主体意识和竞争观念。
(二)全面性
二纺机全员承包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即除了承包全面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实现利润以外,还要承包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提高企业素质;不仅要承包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承包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严谨、务实、团结、创新”等现代意识和企业精神的职工队伍,这对于增强企业后劲、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最为重大的意义。
为了保证承包工作的实施和健康发展,二纺机主要抓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统一领导班子对承包改革的认识。 制定承包改革方案时,企业领导班子里存在一些想法:一方面担心在上级没有布置而且兄弟单位都未动的情况下搞承包,心中没有底;另一方面担心二纺机原来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基数较高,承包后难度高、困难大,职工不能得到实惠,难以调动积极性。针对这些想法,厂领导班子带头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分析改革形势,使大家统一了对改革的认识,那就是:改革本身就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需要探索的路,二纺机的发展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找到出路,改革的条件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创造,怕担风险,怕吃亏,只能贻误良机。因此,班子在承包方向上,将认识统一到“既然是改革,就要充分体现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实惠”上,要“眼睛向内”“手心向下”,重视通过企业内部挖潜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是把眼睛放在国家减税让利上。
二是发动群众“未包先干”。 从制定承包方案到与国家签约这段时间里,二纺机的职工对承包也有一个认识过程。为了使群众对承包有明确的理解,二纺机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把承包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审议讨论,让职工代表了解承包内容、目的和意义,请他们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传播到全厂职工。同时,二纺机明确提出“未包先干”的口号,并付诸实施。厂长进一步明确“双增双节”的目标,党委召开动员大会,工会开展了“金奖杯”劳动竞赛,团委组织了12路“双文明突击队”,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他们还抓住一些经典事例,出通报,拍录像,在职工中进行增产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1987年上半年,全厂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531条,创造效益93万元,上半年产值、利润达到“双过半”,为全年承包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是分解落实,实行“三包三挂”。 在同主管部门正式签订全员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后,二纺机厂部立即同各分厂、科室签订了1987年承包合同,很快地把承包标的逐项分解落实下去。在分解落实承包标的方法上,二纺机同五个分厂和主要科室实行了“三包三挂”:一包国家规划,挂厂内企业工资提取总额;二包利润基数,挂部门月度奖金的40%,并根据超基留利率提奖;三包企业上等级各项考核指标与管理要求,挂厂内特定承包奖。在上述“三包三挂”的基础上,厂部还帮助指导各分厂把承包标的根据内容采取不同形式分解到班组,落实到机台、个人。对涉及全厂重大目标,如质量创优取奖,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等,采取层层分解,职责考核奖的“大目标承包”;对要求高、工期短、难度大的设计、施工任务采取项目承包,承包者的组合,可以跨班组、跨部门,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生产的短线则采取超额计奖承包,尽量鼓励多超产。二纺机采取这些不同的承包形式,其共同点是责任明确,得益的透明度较高,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引导管理,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主动向管理要效益。承包以后,二纺机利用业余时间,分11个专题,逐项理顺分厂制改革中的管理工作。在加强管理中进一步认识到,搞好“双增双节”拥有巨大的潜力。在技术增收、节约资金、降低生产成本和通过进口件国产化降低成本等方面,共计增收节支309万元。主动向质量求效益。一方面,通过强化培训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成立了审稽室,由纪委书记兼主任,负责对企业基建投资、外协项目、现金支付、产品销售等重大经营活动进行审核稽查。通过多方面举措,督促、帮助全员提高了工作质量。主动向技术进步求效益。在承包过程中,二纺机加快新产品开发的步伐,对本企业的主导产品细纱机,做到设计一代、鉴定一代、试制一代、批量生产一代,并加强了技术储备。新品种一代接一代,使二纺机产品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提高了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注重智力投资和人才开发,求长远效益。在承包过程中,二纺机加强了全员培训,开办了企业管理、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中高级技术培训班等49个单科班,受训人员达到2300多人次。除此之外,二纺机还选送了部分骨干人才去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主要成效
由于把承包风险压力转化为激励的动力,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纺机全员承包改革的成效很快就得到显现。1987年12月25日,二纺机又一次成了上海各新闻媒体聚焦的热点。这一天,黄关从在全厂职工大会上郑重宣布: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二纺机提前6天全面完成了当年全员承包经营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3.9%;利润同比增长19.5%;上交税利同比增长10.2%;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3%;企业留利同比增长15.7%,投入技改自有资金比承包标的增长97.5%,所有主要指标的完成数据都优于签约时的承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比较出色的答卷。
1987—1990年,二纺机通过实施全员承包等一系列主动的、不停顿的、锲而不舍的改革实践,换来了丰硕成果:
——企业销售稳定上升。产品销售收入逐年递增,年平均递增率18.4%。
——实现利润逐年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9.9%,上缴利税2992万元,年均递增23.4%。
——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1990年出口总值达1697万美元,是1986年的69倍,年均递增190%。
——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四年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2%,职工收入扣除物价指数,实际每年增长6.2%。1990年二纺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1万元,人均利税1.4万元,分别比国家一级企业考核标准高出1.5倍和2.4倍。
1988年以后,二纺机获得部(市)级以上荣誉达38项,创造了当时名动全国的“二纺机模式”,被命名为“上海市国营企业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并与北京首钢、吉林化工并列为“全国三面红旗”。
四、经验启示
二纺机“敢为天下先”的全员承包改革发挥了经营者和劳动者两者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实惠的共赢,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文汇报》一名记者在1988年5月21日发表的报道中,用浅显而简朴的文字写道:改革的深化,既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又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工人与企业的聚合力、工人当家作主的意识不断增强,这就是二纺机的改革之路。二纺机的全员承包以及此后的一系列改革,对上海乃至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一)锲而不舍的改革精神
在当时国家财政还有困难的情况下,二纺机不是把承包的着眼点放在争取国家减税让利上,而是着眼于从企业内部挖潜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深化企业运行机制,理顺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深化领导体制改革,按照厂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形成党政工的最佳组合;深化企业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实行逐级聘任制,引进满负荷工作法思想,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分级承包,实行厂内等级工资、职务工资,推行计件工资,有效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
(二)依靠科技进步的兴厂方针
二纺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抓紧各类新型细纱机的开发,并对先进技术抓紧消化吸收、扩展延伸,形成适合国内外不同用户需求的产品系列。在经营中,二纺机果断地摒弃了自古以来“量入为出”“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的传统观点,尽可能借助各方力量筹集资金,抓紧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企业每年提取的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2%(国家规定1%);用于技术改造的固定资产折旧资金比行业内同类企业多50%。
(三)敢动真格的严格管理
纪律松懈、管理不严,是当时许多全民企业的通病。二纺机不认为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的通病,厂领导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六亲不认抓管理,一抓就是数年。如:职工的自行车不准推进厂区,全部整齐地停放在厂门口的车棚里。除指定的吸烟室外不准吸烟,扔一个烟头罚款20元,27万平方米的厂区没有一个烟头。厂区内不准玩麻将,即便是节假日也不行,一经查实处200元罚款。如果是中层干部违反规定,就地免职;如果是党员,由党组织给予党纪处分。在工作时间女工如果打毛线,罚的款够买一件毛衣。“规章成风气”,一系列的硬性规定,真正实现了全体干部职工通过行为规范对企业负责。
(四)催人奋进的考核激励机制
二纺机实施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考核激励机制,全厂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劳务费用等均纳入工资总额,并全部计入成本,把工资增长低于上缴利税增长、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作为约束条件,实行“企业自主、国家征税”的改革模式。同时实行“技能岗位工资制”,按职工的技能高低、岗位差异和工作实绩,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拉开分配差距。以岗定薪,减少用工额度15.8%,充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实现了职工收入的较大增长。
采编单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东方国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