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两只“手” 协同促转型
——浙江义乌市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
【引言】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一些地区和企业从追求高速增长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中,新矛盾新问题随之涌现。义乌作为民营经济代表也遇到一系列新挑战。一方面,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模式落后、资本技术构成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同类市场分割、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强力冲击,先发优势弱化,传统市场路径不可持续。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稳住民企发展信心的问题更加突出。
义乌坚持“党政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力促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辩证融合,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先后开展43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14项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量身定制”政策红利,持续改善发展环境、提振发展信心,不断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对内打好招大引强、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义乌制造迈向中高端;对外依托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向西开通“义新欧”中欧班列,向东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着眼全球布局战略平台和“贸易生态链”。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民营经济 转型升级
一、背景情况
义乌地处浙江中心腹地,下辖6镇8街道,辖区面积1105平方公里,自古有着“鸡毛换糖”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义乌农民沿街摆摊,自发的小商品市场悄然兴起。1982年9月5日,义乌湖清门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由此开启义乌市场经济实践的新征程。
从改革开放之初算起,迄今为止义乌市场历经五轮迭代升级。1982年9月至1984年12月,第一代市场以小百货、小五金、小针织等小商品发端,市场成交额连续实现数百万元、过千万元和突破2000万元的“三级跳”。1984年12月至1986年9月,第二代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首次破亿元。1986年9月至1992年2月,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再度突破10亿元大关,逐渐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竞争优势。同年,以移址扩建首个大型室内市场和国家工商局发文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为标志,第四代市场蓬勃兴起直至进入21世纪,稳步实现从“买全国、卖全国”向“买全球、卖全球”的升级,成交额实现从百亿元到数百亿元的发展新跨越。以2002年9月建成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为标志,义乌进入第五代市场发展的新阶段,逐渐形成以国际贸易、洽谈订单、商品展示、现代物流等为主的市场新业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义乌在第五代市场基础上持续深耕,并向国际生产资料市场领域拓展延伸。如今,义乌市场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线上贸易与线下贸易交汇融合的新模式,承载着面向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出口,“买全球、卖全球”的市场特征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乌市场的成长史,折射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命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两只手”的作用相辅相成。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都要搞好“两只手”的协调配合。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与40年前相比,国内外环境都已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政府如何把握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面临很多新矛盾新问题。从市场看,体系不完善、规则不统一、秩序不规范、竞争不充分,已成为制约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突出矛盾;从政府看,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紧消除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已成为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无可回避的主要问题。一些政府部门该管的事没有管好,该放的权没有放足放到位,该做的服务没有做实做细,结果影响了改革举措的落实、民营企业活力的焕发,最终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就义乌而言,全市企业总数九成以上为民营企业。与其他地区一样,义乌民营经济也面临诸多“成长中的烦恼”。一方面,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模式落后、资本技术构成偏低、内生创新能力不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亟待提升,税费、融资、土地等政策机制和要素资源约束,制约了企业成长空间和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以来,义乌部分企业担心外部环境趋紧会挤压其生存空间。为此,义乌市委、市政府有针对性地强化政策措施、改善发展环境,“量身定制”政策红利,提振民企信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推动义乌市场换代升级,力促义乌从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向发展高质量转型,实现内陆小县城向国际化商都的蝶变。
二、主要做法
(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政府顺势而为不越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义乌市场源于民间“鸡毛换糖”的群众首创,得益于党委政府主动为市场的解禁松绑。改革开放之前,“鸡毛换糖”被视为“投机倒把”、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墙脚”,但受穷困所迫的百姓仍顽强保留了这一民间传统。改革开放破冰之初,义乌党委、政府虚心倾听百姓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大胆出台“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这一主动伸出“有形之手”的改革壮举,与扑面而来的民间市场“无形之手”的内在活力,共同写就了义乌小商品大市场的开篇之作。在义乌,卖100根牙签只赚1分钱的生意照样有人做;靠着两枚针卖1分钱、一年挣出80万元的坚韧,义乌人把小商品市场做到了极致。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作为党政有为的目标方向,每一轮市场升级,“看不见的手”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每到市场发展处于重要关口,政府“看得见的手”都顺势而为不越位,努力寻找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助推市场扩容、转型、升级,帮扶民营经济成长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义乌党委、政府抢抓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时代机遇,持续拓展市场新内涵,加快建设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并于2013年11月正式开业。市场主营商业物流、工业电气、动力和发电设备等十大行业。目前,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2018年,义乌实现进出口总额2560亿元,其中出口2521.6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超10倍,约占浙江省出口1/8,全国1/66。2019年1—4月,义乌邮政和快递业务量11.17亿件,同比增长76.08%,列广州市、深圳市之后,排全国城市第3位。昔日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穷乡僻壤,依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跃成为新兴的国际商都。
(二)弥补市场失灵、界定管办边界,政府主动作为不缺位、职能转变不错位,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义乌市场是百姓和政府的共同财富。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市场摆在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地位,把民营企业作为义乌经济的主力军,用“看得见的手”转动市场“魔方”,一棒传一棒跑好市场化改革的“接力赛”。20世纪90年代,义乌市场发展方式粗放,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一时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甚至出现哄抬价格、欺行霸市现象,导致市场声誉严重受损。义乌党委、政府以“划行归市”为抓手,做了规范市场秩序的“大手术”。所谓“划行归市”,就是按照商品品种,分门别类设置摊位,同类商品划归同一区块经营,既方便顾客选购,又可在同类商品的摊位前货比三家,堵住假冒伪劣、哄抬物价的市场漏洞。时至今日,“划行归市”已从“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的矫正对策,转化成植根于市场之中的自主行为引导,成为维护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规则。继“划行归市”之后,义乌党委、政府针对市场管理体制再次作出重大改革: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实行管办分离,从而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重要改革,既让政府不越位受制度约束,又为政府职能不缺位、不错位设定了新的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义乌党委、政府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市场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日益成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热土。2013年,义乌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伴随改革持续深化,目前义乌市场主体从17万户猛增至50万户,年均增幅超20%,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人均市场主体量从0.23户增长至0.56户,意味着平均每2个义乌人中就能诞生1个创业者。与此同时,义乌党委、政府敏锐捕捉市场和民企发展新变化,及时引导民营经济依托电子商务新业态,为市场持续繁荣储备新动能、蓄积新活力。自2013年义乌提出“电商换市”以来,电商主体迅速激增。截至2019年5月,经义乌工商登记注册的电商主体有15.63万户,同比增长55%,6年来年均增长率高达58%。全市电商账户数超31万,内贸网商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今日义乌,已从早期贸工联动、前店后厂的传统市场模式,朝着内外贸易交汇、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兴市场模式加速转型升级,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三)以更高站位谋全局,政府积极有为,引领义乌全面加快建设高水平“世界小商品之都”
义乌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但并非一帆风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义乌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贸易保护和民粹主义抬头,义乌市场外部环境日趋严峻;从国内看,随着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强力冲击、国内同类市场分割、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消费结构升级,义乌市场要素制约加剧、先发优势弱化、传统市场路径不可持续;从市场自身看,义乌出口与进口严重失衡,制约了“世界小商品之都”迈向更高水平。义乌党委、政府在群众创造的小商品市场、联托运市场、家庭工厂、跨境电商等商业雏形基础上,先后开展43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14项重大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以更高站位作出整体部署和全局谋划。
1.主动破除传统路径依赖,借力“一带一路”推动市场创新发展。在市场业态上,义乌着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和电子商务大发展,并充分利用商品辐射219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网络优势,先后引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种进口商品,加紧弥补“买全球”的贸易短板。在贸易渠道上,义乌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规避中美经贸摩擦不确定因素,积极拓宽外贸大通道。一是依托“义新欧”中欧班列,持续深耕亚欧和非洲贸易。该班列现已开行至马德里、伦敦、布拉格、莫斯科等9条国际联运线路,辐射34个国家。在此基础上,还将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捷克站,并已启动规划建设非洲站、迪拜站。二是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并以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纽带,整合海、陆、空、铁、邮、网、“义甬舟”、“义新欧”等联运通道,着力打造国内外市场和产业联动的“贸易生态链”。
2.依托市场促转型,提质存量优选增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在存量上,义乌多管齐下,加速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以亩均论英雄”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最小资源要素投入换取最高的效益产出,积极打造小微企业园升级版,加强企业“低散乱”整治。在增量上,义乌依托市场招大引强,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和人力资本构成。经过不懈努力,义乌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成果逐渐显现。2018年,全市工业性投资、技改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23.5%、17.3%和26.7%,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78.3%、28.2%和47.5%。近年来,义乌坚持政策引领,从企业减负、小微企业成长、化解风险等方面,全力扶持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打造民营企业优质发展“生态圈”。2019年初,义乌党委、政府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降本减负、加大民营经济金融支持、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等7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应对外部挑战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改革永远在路上。义乌党委、政府将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以更大力度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化内外压力之危为市场繁荣之机,推动义乌走上城乡一体化和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加快建设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建设高水平“世界小商品之都”;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确保市场在更加国际化的基础上持续繁荣。二是打造“数字化”服务型政府,推动全域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店小二办”对民营企业帮扶指导功能,努力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城市。三是“多规合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继续加大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平安义乌”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经验启示
浙江省义乌市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推进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实践,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诠释。义乌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对很多地区和企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如何攻坚克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1.坚持群众首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群众首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义乌的实践表明,群众首创是扫除思想僵化观念障碍的“清道夫”、碾轧传统体制坚冰的“破冰船”。义乌党委、政府在群众中觅得铲除穷根的良方,重商兴商,团结带领群众从贩卖小商品起家,干出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市场。义乌经验的深刻启示,就是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入手,虚心汲取来自群众的智慧。要聚焦制约改革发展稳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找出主要矛盾,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用实际行动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
2.坚持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要求。坚持党政有为,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唯有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唯有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这既是长期积累的基本经验,更是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义乌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商品市场一步步成长壮大,得益于义乌党委、政府从“兴商建县”到“兴商建市”战略的持续推进。每当市场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义乌党委、政府都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市场成长难题、确立市场富民方向,为市场扩容、转型、升级铺路架桥,为民营经济做实服务。义乌经验的深刻启示,就是把坚持党政有为建立在人民主体地位基础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政有为一以贯之的目标。这样,党和政府不仅理直气壮地“敢为”,而且一定能找到“会为”“善为”的方式方法。
3.坚持用好“两只手”,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也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中要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出来,政府切忌干预过多,更不能越位进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在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上,政府不能缺位。因此,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如何坚持“两点论”、用好“两只手”,就显得尤为重要。义乌经验的深刻启示,就是在市场发展进程中,政府始终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立足于群众创造的各种市场形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市场效益。在此基础上,政府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弥补市场失灵、规范政府与市场边界,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引领市场规范提升。
【思考题】
1. 请结合本案例学习和本人实际工作,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思考在实践中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之得以深化。
2.怎样理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群众首创的关系?请结合实际工作举例说明并作出分析和阐释。
3.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请结合实际工作从本案例中找出有助于深化生产要素市场改革的线索,分析探讨规范市场秩序、统一市场规则、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改革的方向与举措,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坚持“两点论”、用好“两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