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开放精神描绘“一带一路”新画卷
——中白工业园起步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一带一路”要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全力推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摘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白俄罗斯方面的热烈响应和全面参与。中白工业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从两国共建“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中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局出发,共同确定的重大合作项目。园区起步初期,由于中白双方体制和理念差异、缺乏资金、经验不足等原因,进展十分缓慢。
2014年10月,商务部、国资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牵头成立中白工业园对内、对外两大工作机制,形成了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合力推进园区快速起步发展的新局面。健全体制机制,构建三级管理组织架构;两国代表联合调研,推动白方相关立法创新;积极协调国内政策资源,助力园区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白双方共同努力打造中国速度;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策略。经过4年的努力,推动园区一期8.5平方公里建设招商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两国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中白工业园起步发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新模式开展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境外工业园区 中国经验
一、背景情况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倡议一经提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沿线国家广泛响应。地处欧洲地理中心的白俄罗斯,就是最早积极响应和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之一。
白俄罗斯国土面积20.76万平方公里,人口950万,东西连接欧亚经济联盟和欧盟,辐射6.8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欧亚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1991年独立以来,白俄罗斯尽管政局稳定、民心思进,但受诸多外部因素制约,始终难以发挥自身区位优势、释放经济潜力,在体制转轨中苦苦探求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为白摆脱困境、发展经济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白俄罗斯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社会环境、人力资源素质和市场辐射能力,具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中白高度的政治互信与合作发展愿望,为大力推进双边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习近平总书记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战略引领下,双方主管部门深入开展“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较快形成了强化战略对接、全面推进合作的顶层设计。2014年,商务部同白俄罗斯经济部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议定书,并在此基础上,共同规划了合作路线图,编制了推进中白中长期战略规划对接的合作发展纲要。2015年,卢卡申科总统签署特别指令,进一步将深化中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确立为基本国策。
中白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变为行动,迫切需要一个示范性、开放型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决定将规划中的中白工业园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平台和示范性项目,汇集中白及沿线欧亚国家优势生产要素,开展科技研发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各方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
中白工业园的由来,要追溯到2010年3月习近平同志访白期间,白方邀请中方企业赴白投资建设工业园区。2011年,园区确定选址在首都明斯克机场附近,规划面积达91.5平方公里,相当于明斯克市面积的1/3。卢卡申科总统亲自为这座园区命名为“巨石”工业园,就是要将其打造成为中白合作的友谊基石、白俄罗斯提升综合国力的发展基石。2013年,园区确立总体规划;2014年6月,园区在各方期待和憧憬下正式奠基,正如同一幅白纸,期待着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者们泼墨挥毫。
然而,中白工业园起步发展面临一个重大问题:白俄罗斯此前从未设立此类园区,在政策设计、体制机制、园区规划、投资建设等方面,既缺乏实践经验,更没有人才队伍;对中方而言,中白工业园是我国在境外最大的经贸合作园区,要同外国政府共建这一定位高、规模大、周期长的“巨无霸”,同样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此背景下,各种困难接踵而来:一是双方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预期等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白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园区开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白方难以保障资金投入;三是园区发展定位、建设规划和产业导向都较为笼统,项目引进门槛过高,招商引资偏离现实条件;四是白方选择的中方投资企业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业,缺乏园区开发运营管理经验,也未建立相应专业化团队,各项工作进展缓慢。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尽快扭转园区起步艰难的不利局面,2014年9月,中白两国领导人商定推进园区开发的具体举措,中央责成商务部、国资委牵头抓好落实。商务部从园区发展体制机制入手,牵头建立和完善了园区管理、政策、建设和招商四大体系;国资委协调引入曾成功创办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招商局集团,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强强联合,中方控股园区开发公司、主导园区建设运营。中方派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崭新阵容,实力加强、信心倍增,有效推进园区快速起步发展。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访白期间,同卢卡申科总统共同视察中白工业园选址,充分肯定园区筹建工作显著成效,要求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明珠和中白互利合作的典范。此后园区从筹建阶段迈入建设运营阶段,短短4年间(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完成一期8.5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道路、管网等配套建设,建成22万平方米生产经营设施,入园企业44家,协议投资11亿美元,累计为当地贡献税收2000多万美元、创造5000多个当地就业岗位,为下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园区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同卢卡申科总统商定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商务部会同国资委统筹建立中白工业园管理组织、政策保障、工程建设、招商引资四大体系,以改革开放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打出全面推进园区快速起步的组合拳。
(一)构建决策高效、协调有力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工业园区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首先建立既能发挥政府作用、确保合作顺畅,又能合理配置资源、激发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商务部与白经济部研究决定,选取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参照样本,全面借鉴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来”创办园区积累的成功经验,建立了中白工业园三级管理运营架构。
第一级是政府间协调机制。商务部、国资委牵头成立了对外、对内两大协调机制:对外机制是中白工业园协调工作组,中方由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担任组长,国资委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白方由经济部长担任组长,吸纳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金融机构为成员单位,通过驻白俄罗斯使馆密切沟通协作;内部机制是商务部、国资委牵头组建的中白工业园中方跨部门工作组。两大机制迄今累计召开21次会议和近百次工作磋商,主要工作内容为:一是确保各方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全面深入地将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各项共识和作出的指示贯彻到园区各项工作;二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的“两年内取得实效”指示要求,明确目标、倒排进度,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按照2015年5月、2015年底和2016年底三大时间节点,制定了包含200多项任务的工作台账,严格督办、按时销账;三是及时协调解决合作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园区发展凝聚了强大合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二级是中白工业园管委会。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相当于管理园区的“半级”政府。商务部邀请白方各级官员考察中国20多个省市,系统借鉴各地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的行政职能和服务体系,推动白方政府在园区内设立了既有行政权限、又有服务职能的管委会,其主任由总统亲自任命、直接向内阁负责;管委会人员主要由中白工业园所隶属的明斯克州政府工商、税务、土地、海关等主管机构派驻组成,建立了白俄罗斯全国首个“一站式”服务中心,入园企业办理各类行政手续的效率大幅提升。
第三级是中白工业园合资开发公司。开发公司是园区的投资、开发和运营主体,肩负着制定规划、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的重要职能,对园区实现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为从根本上增强开发公司实力,商务部、国资委统筹谋划、主动作为:一是协调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入股开发公司,提升管理层次;二是引入曾成功创办深圳蛇口工业区、具备丰富园区开发运营经验的招商局集团入股,选派专业化管理团队常驻一线,参与、指导园区开发运营;三是协调白方将合资开发公司资本金从3000万美元增资至1.5亿美元,大大增强资金实力;四是修订完善园区开发总体规划,大幅提高用地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仅用原计划建设3.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预算资金,完成了整个一期8.5平方公里开发配套,受到白方政府高度赞扬。
(二)构建规范、务实、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
中白工业园承担了白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双方深刻认识到:园区不是简单的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而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在各国吸引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中白工业园作为后来者,只有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政策高地,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对这项全新的探索实践,必须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大胆探索,立法先行、全面创新。
为此,商务部、白经济部进行了一项大胆尝试:邀请两国经济、法律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联合课题组,深入听取中白工业园运营单位和入园企业诉求和建议,先后赴苏州、天津等工业园区取经,赴埃及、柬埔寨等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调研,于2016年形成了《关于完善中白工业园管理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建议报告》;白方在充分汲取和论证其中建议的基础上,于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由卢卡申科总统签署颁布中白工业园的“基本法”——《关于完善中白工业园特殊法律制度》的总统令,以法律形式一揽子确立了优化园区体制机制、强化税收优惠、放宽企业入园限制、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设立综合保税区、简化中方人员入境和企业用工手续等方面的100项体制突破和政策创新。这是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智慧”,实现“中国经验”在东道国本土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尝试。如其中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入园企业实现盈利起10年内免征企业利润税,10年后至2062年的减免税期内减半征收;免征入园企业不动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员工个人所得税一律按最低税率9%缴纳。这种高密度的政策优惠、系统性的体制创新,极大增强了园区发展活力和企业投资信心。
在推动白方立法的同时,商务部、国资委协调相关部门积极研究,拿出各种“硬招”“实招”支持园区发展。商务部协调进出口银行、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政策性贷款、商业性贷款和产业基金相结合的全方位融资支持体系,有效缓解了园区起步资金瓶颈;实施“中白工业园发展千人培训计划”,为白方培养园区运营管理人才。国资委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大对央企入园的支持力度,推动有关企业联合设立首期5.85亿美元“中白产业基金”,为企业入园投资提供有力资本支持。外交部商白方落实了中国公民所有类型护照赴白免签证制度安排。海关总署为白方摸索建立公共保税区提供大量政策咨询,协助白方于2018年在园区内设立海关站,开展清关查验、保税物流业务……一系列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和落地,整合成为助推园区快速起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程建设体系
2015年5月,中白工业园迈入“边建设、边招商”的实质性开发阶段。但当时的园区只是一片荒滩和一个沙盘,不但没有任何建筑设施,连道路、供水供电、信号基站都不具备,不少慕名前来的客商面对一片荒滩,打不了电话、上不了厕所,都失望地离开了,甚至有媒体形容园区是“一块躺着的巨石”。商务部、国资委和担负开发责任的两大央企形成共识:中白工业园必须用一年左右时间具备必要基础设施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彰显两国政府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决心,否则不仅招商引资打不开局面,后续发展都将陷入被动。
2015年8月,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大幅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矗立在了园区入口。中工国际、中国铁建、北京住总、中冶集团等一批工程建设“国家队”担起了园区建设大梁,地下管网、主干道路、配套建设迅速上马;首个入园项目——招商局中白商贸物流园当年12月正式动工。没有电、没有水、没有住房,建设者们靠发电机发电、打井取水、搭建临建房;当地建筑材料短缺,大量建材通过中欧班列从国内运抵明斯克,白方海关破例在园区设立临时清关点,加快清关放行。两国建设者们充分利用白俄罗斯纬度较高、夏季白天长的特点,一天当作两天用。到2016年年底,3.5平方公里起步区完成“七通一平”和市政设施配套建设,11公里双向六车道公路建成通车,110千伏输变电站投入使用,写字楼、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完成施工,特别是招商局中白商贸物流园10万平方米的商务中心、物流交易展示中心、仓储中心仅用420天全部建成,成为白俄罗斯建筑工程界一大奇迹。面对迅速崛起的中白工业园,白俄罗斯时任主管基建的副总理加里宁连声赞叹,专门组织了白俄罗斯建筑行业的代表们来到园区实地考察,切身感受“中国速度”“中国经验”。各国企业从园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看到了实力和希望,考察团组络绎不绝,2016年、2017年两年园区接待来访团组330个,其中中国以外团组103个,园区人气和影响力大大提升。
(四)构建亲商、扶商、安商的招商引资体系
招商引资、产业聚集是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中白工业园起步之初,招商引资迟迟未能打开局面,存在投资商“考察多、落地少,签约多、开工少”的现象。商务部向所有考察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分析其中原因。除了白方设定入园标准过于严苛、园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相对容易解决的矛盾外,企业普遍对白俄罗斯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薄弱的产业配套能力等“先天不足”存有顾虑。要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唯一出路就是走国际化发展之路,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逐步在园区内培育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畅通园区同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的贸易往来。
按照上述理念,中白双方共同梳理出白方急需、最具合作潜力的7大类47个产业领域,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国际化招商策略。一是从区域联动发展的角度,加大国际化精准宣介力度,4年来累计在全球举办近400场推介会,特别是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平台支持园区宣传,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引导中白两国企业合作入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如潍柴集团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在园区内合资生产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只用7个半月时间,最大年产3万台发动机的现代化生产线正式投产,装配在白方生产的车辆后销往周边国家。三是国资委推动航天科技、中航工业、中国电子科技、中信重工等一批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发挥其龙头示范作用。四是商务部与白经济部牵头成立中白地方经贸合作工作组,协调两国省州共同支持地方企业合作入园。五是探讨将中白工业园纳入中欧、中日等建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通过中白双方的共同努力、多策并举,园区招商引资逐步打开了局面。
截至2019年5月,中白工业园正式入园企业已达44家,其中除中白两国企业外,有7家是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立陶宛、以色列、罗马尼亚等第三国的企业,涵盖机械设备、电子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协议投资总额达11亿美元,其中15家企业投产运营、13家企业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的商贸物流设施全面投入运营,一批研发项目已经上线研发,初步具备国际化产业聚集的特征。中白工业园自此进入了以提高质量、追求效益、可持续运营为目标的发展新阶段。
三、经验启示
中白工业园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意义重大、关注度高。商务部在牵头相关部门、企业推动园区起步发展的4年历程中,既从全局高度把握园区的特殊定位,打破常规、强化政策支持,又尊重经济规律、突出市场导向,稳扎稳打、善作善成,发扬改革开放创新精神,积累了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经验启示。
1.要发扬开拓精神,解放思想,激发活力。“一带一路”倡议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实践,中白工业园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试验田,因此,园区起步伊始就提倡解放思想这一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努力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藩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卢卡申科总统讲“筑巢引凤”“蚂蚁效应”理念;商务部、国资委和相关地方负责同志通过各种渠道,向白方系统全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建设实践,持之以恒推动白方各级官员转变观念,将管委会与开发商、投资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转变,有效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和动力。商务部扭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大胆尝试组建中白联合课题组、为白方立法提供政策咨询,推动白方颁布实施关于工业园特殊政策的总统令,实现“一站式”服务、以股份制方式改造白俄罗斯国家建筑设计院、建立公共物流保税区、引进海关站等100项体制突破和政策创新。中方始终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摸索园区发展规律,既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精准发力解决起步阶段的突出矛盾,更从工业园区运营的客观经济规律出发,实事求是、讲求科学,立足“边建设、边招商”的实际需求,精打细算节约园区投资成本,稳健推进土地开发和配套建设,实现了“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2.要拿出拼搏勇气,坚定信念,化解难题。万事开头难,面对中白工业园起步阶段接踵而来的各种难题,商务部党组、国资委党委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拿出攻坚克难的气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发扬审慎细致的作风,通过中白工业园协调工作组,会同白方排出切中要害、精准施治的工作台账,共同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齐抓落实。商务部党组、国资委党委督促承担园区开发责任的两大央企勇于担当、尽责履职,激励一线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白工业园开工之初,园区尚无供水、供电,中方施工单位只能自己打井、发电,工人们宁可自己少取暖少用水,也要保障工程供电供水;白当地建材供应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园区大规模建设需要,中方施工单位立即从国内组织货源,通过中欧班列运抵明斯克;白方员工原本没有加班习惯,看到中方员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也开始一个个加班加点、干劲冲天。白方从政府到媒体一致交口称赞:“我们终于理解了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3.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建设“一带一路”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中白工业园之所以能形成两国齐抓共管、周边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一是树立“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正确义利观,中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予少取,以项目实际投入带动区域联动发展,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二是在构建体制机制、设计政策制度过程中,始终坚持同白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增强白方“当家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优势和潜能;设身处地为白方着想,通过完善规划、大幅降低配套成本减轻白方政府贷款压力,以事实回击“债务陷阱论”。三是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园区开发公司带头加大对当地员工的培训交流力度,入园企业积极同白方开展技术交流和联合研发,为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建设和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4.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心相通夯实社会根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离不开“民心相通”的支撑和保障。2013年,中白工业园选址刚刚划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小牛村等村庄就提出抗议,担心园区建设会破坏他们宁静的生活环境,甚至强迫他们拆迁。园区开发公司中方两大股东单位牢牢把握“民心相通”建设要求,一是在园区规划中完整保护所有居民点和两大自然保护区,严格执行园区生态保护规章,不仅通过欧盟生态管理体系审核,更获得当地原住民的一致认可。二是两大央企带头建立中白工业园慈善基金,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积极为园区内的原住民村庄捐资修路、植树造林,接入水电管网、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参与当地救灾,为当地民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员工本地化率、带动当地就业水平,仅园区开发公司员工本地化率就超过80%,累计为当地创造5000多个就业岗位、贡献税收2000多万美元,大规模的人才需求逐渐在白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掀起“中文热”。四是每年邀请入园企业各国员工、当地社区居民一同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文化交流活动,让中白工业园更接地气、更近民众。五是高度重视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不仅规划建设了整洁舒适的“建设者村”,首幢员工宿舍楼还将于2019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如今,园区建设者们有了温暖的生活环境,当地原住民们逢人便夸中白工业园为他们带来了未来的新希望。
【思考题】
1.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合作项目时,面对较为陌生的新环境,如何坚定信心、打开局面?政府可以采取哪些引导和支持举措?
2.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将中国的实践经验与合作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增强合作方的认同和信任,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