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社会大课堂”
——上海依托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架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平台
【引言】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摘要】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载体和平台,打造家门口的“社会大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2012年起,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启动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工作,通过布局试点、政策先行、模式探索、全面推广,为广大未成年人架构起家门口的“社会大课堂”。上海市健全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三级投入、街镇主导、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搭建“一站、多点、全覆盖”的布局结构,强化了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经历认证、指导培训、机制保障等平台功能。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贯通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开展了“传承红色文化”“让阅读照亮童年旅程”“清洁家园”“小小志愿者”等一系列形式多样、有针对性、有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质品牌项目,实现社会与学校教育的融通,基本实现市、区两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在所有社区的全覆盖和对各学段未成年人的全覆盖,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素质,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社区教育 道德 实践平台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海市创建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平台,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更好地引领未成年人走向社会,在主动接触、了解、参与并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形成对社会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思想认识、完善个性,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抓早抓小抓实,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这归根结底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新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
目前,未成年人存在着学业压力大、校外补习时间长、大多数学生闲暇时间不足等情况,学习生活是“从家门到校门”单调的两点一线,寒暑假也成为学生的“第三学期”。“让学生们少进培训机构门,多入社会大课堂”,合理安排教育时空显然是个难题。街道社区内虽有较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全面安排学生的教育活动项目时难免显得捉襟见肘。街道(社区)能否打破行政化的工作壁垒有效盘活资源?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状况下,如何确保未成年人在社区真实地参加实践活动?诸多的现实问题需要破解,构建有效的社区实践平台就愈发显现其重要的探索价值。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必须让社会大课堂真正承载起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自2012年起至今,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校外联办”)历时7年,完成建设100家市级示范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任务。各区还根据自身情况,推进区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建设,基本实现市区两级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的全覆盖。通过综合性的制度创新引领,贯通了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构建了实质性的链接点和承载机构,保障了未成年人就近就便参与“家门口的道德实践大课堂”。
二、主要做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上海市依托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构积极有为的社会育人体制机制。
(一)推进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贯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的关键环节,初步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1.布局试点。2011年,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在杨浦区、黄浦区、徐汇区等三区三街道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探索在学生家门口的社区中建立道德实践的平台。如:作为上海市一个标志性住宅小区的杨浦殷行社区,辖区内有18所中小学校。社区把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纳入社区教育的整体规划,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双向培育、资源协同整合、保障体系等指导站运行机制与模式。黄浦区打浦桥街道,辖区内有6所中小学校,有32家公共文体教育场所,资源丰富。街道在指导站实体化运作、师资建设保障、学生认证手册等方面加强了探索。试点工作多角度地摸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2.制度先行。上海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计划2020年前在全市构筑100家市级示范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着力推动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为此,2013年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对指导全市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工作深入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模式探索。上海市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趋势,打造一个政府主导下的政社合作、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以实现其长效发展。运作模式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政府主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指导站建章立制、战略规划等工作。依靠制度推动社会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化,充分保证和满足指导站工作的日常经费、活动场地等基本条件,建设好活动阵地,主动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二是学生主体。始终树立和贯彻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思想,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社会协作。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模式,形成政社合作型格局。在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中更大范围动员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居委会、街镇等多元组织的共同参与、紧密协作。四是运作多元。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充分尊重地方的实际情况,明确运作主体可以是社区内的机关部门、社区学院,也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让社会组织承担某些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就邀请了社工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协助,为指导站策划专业服务活动,提供监管、督导及评估等服务。
上海市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运作模式示意图
4.全面推广。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运行模式贵在可复制、可推广。2012年起,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等部门联合在全市试点建设指导站,原计划到2020年建设100家。通过滚动式、批次性建设,2018年已提前完成原定任务。各区还根据自身情况,推进区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建设。如徐汇区在全区13个街道(镇)中,普遍设置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贯通,初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及工作格局。
(二)培育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活动品牌,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积极性,基本实现对各学段未成年人全覆盖
1.设计活动项目。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站目的在于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优质活动资源和项目指导。活动需要精心的策划与创新设计。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从社区实践资源的优势特点出发,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高度出发,从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设计活动项目,激发学生内在的实践兴趣和创造精神,引领未成年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石库门里邻里情”专题活动,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关爱奉献精神,将社区精神、时事新貌、先进理念等融入活动主题中;又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观察记录行人过马路的基本情况,采访路人,了解市民观点,劝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
2.培育活动品牌。优质活动品牌对于各实践指导站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起着引领示范的积极作用,也会以其品牌效应,凸显活动价值而产生持久的影响和吸引力。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十分重视基层的创新实践,通过选树典型的工作机制予以扶植培育。在每年举行的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会议上,都会启动暑期优秀活动项目评审,评选出的优质项目大多持续开展。如徐汇区龙华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在龙华烈士陵园举行了“我的未来,我的梦”演讲比赛,组织离休老干部讲革命传统,组织学生参观龙华烈士陵园革命烈士事迹图片展。这样的活动还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吸引各区学生积极报名参加。
3.协调全员参与。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在未成年人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中还发挥了协调参与的作用。全市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参加由社区组织的社会实践体验3次以上的学生达到100%,10次以上的有16%。在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驱动下,上海市各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联动了1920多家社会实践基地,为全市高中生提供了近72万个实践岗位。2017届高中毕业生基本完成60学时的达标要求,达标率为99.9%。充足的实践岗位,为未成年人广泛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道德养成等多方面的道德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未成年人“少进培训机构门,多入社会大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方案。
上海市杨浦区延吉街道学生实践指导站组织开展“我爱模型小制作”活动(作者提供)
4.实现社校对接。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普遍建立了与学校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与辖区内中小学的共建签约,服务学校推进未成年人社区道德实践活动,实现社区与学校教育之间无缝对接。通过活动项目化双向培育与开展的方式,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深层次的互动机制和模式,落实了实践育人的各项目标。未成年人在参与社区道德实践中,密切了与社会的关系,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了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5.形成家长共识。上海把对学生社区道德实践工作的重视具体化地体现在把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而提升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各方行为主体的思想认识。各项管理政策与运行方式确保了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真正落实,使学生的实践经历得到公平公正的确认。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因地制宜地创新活动手段和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绩效,让学生家长愈发认可学生道德实践的作用,从根本上打消了家长的疑虑,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活动内容的设计者、活动资源的提供者、活动开展的志愿者,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不断增强。
(三)畅通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运作机制,强化实践平台功能发挥,为未成年人开展道德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社会资源的统筹。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把社区内政府、驻区单位、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互补、整合,并形成合力,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几乎所有的指导站都采用了一站(总站)多点(分站或分点)的“1+N”的方式,实现社会资源的整体协作布局,而多数指导站的N大于10。如嘉定区南翔镇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开发出四大类20个系列的实践站点,实现了资源和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2.强化实践经历的认证。为了让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上海制定规范了经历认证工作流程。在认证方式上,走出一条“传统纸质记录—学籍卡电子刷卡—线上客观认证”升级发展之路。目前,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采取“两归口两确认”的操作模式,即岗位发布和时长由指导站归口管理,岗位审核和岗位认领由博雅网和学校分别确认。为了方便各指导点记录学生道德实践时长,由专人从网站后台进行时长的录入和确认,从认证的流程上确保学生道德实践经历的公信力。上海未成年人参与道德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做法也成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学业评价的亮点和特色。
3.强化指导能力的建设。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等部门紧抓核心关键——各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站长的培训工作。从2012年开始,逐步形成了在申报、答辩、试验、自检、总结等组织流程中,通过评审建站、交流研讨的方式强化学生社区实践管理工作者能力的培训机制。经过多年的工作推进,逐步形成了三支社区实践教育指导者队伍,即社区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专家学者队伍。三支队伍是指导未成年人开展社区道德实践的主力军。各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强化对三支队伍指导能力的培训,围绕项目策划、活动组织、资源开发、绩效评价等专题,提升其指导能力。
4.强化运行条件的保障。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为每个新建市级指导站建站配备30万—40万元工作经费。同时在市、区、街镇三个层面,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跨部门联动机制,经费来源列入区财政经费专项。以徐汇区为例,对现有的市级指导站,实行市、区两级合作投入政策,每家指导站大约每年拥有40万元左右的保障经费。对区级指导站,由区文明办和教育局联合投入,每个指导站每年约有20万元经费,同时,要求街镇为指导站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加以支持。
由于未成年人特定的年龄、身体素质和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为他们创造安全的道德实践活动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在完善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人身意外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采用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要求所有社区实践活动签约单位为参加社区实践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为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打消学校、家长和学生参与活动的后顾之忧。
5.强化工作进展的推动。一方面,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明确要求各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都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等,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提升指导站日常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要求上墙公示、公开,所有制度都要求条目化,可操作、可检测。如瑞金二路街道制定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年度工作安排表”,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项目、分阶段实施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节点和具体责任人。另一方面,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制定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评估指标体系,从制度建设、资源统筹、工作机制、硬件建设、队伍建设、主要特色等多方面,全面衡量建站水准和工作实效。每年暑期组织50名左右相关专家深入实地查访,查阅台账资料,观摩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听取街镇工作汇报,撰写专项评估报告,提出改进工作意见和建议。
上海市2018年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巡访与评估工作动员部署会议现场(作者提供)
(四)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推进未成年人社区道德实践工作的协调发展
1.稳步推进站际平衡。2015年,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会同上海社科院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做了工作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关注不同区之间对社区实践指导站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运作模式、硬件条件、项目策划运作能力、社区资源协调整合、未成年人多元化需求、专兼职队伍等方面的差异,提出进一步通过标准化建设,努力推动全市指导站的均衡发展。
2.优化均衡时空配置。目前,上海未成年人社区道德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寒暑假时间自然成为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工作强度最大、最集中的时期。为了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便利、更具灵活性、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实现所期望的学生实践活动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发展目标与要求,结合当前上海市初中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实际,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将通过探索初中学生学年度课程计划的实施方式,调整和推进未成年人社区道德实践的时空配置。
三、经验启示
上海市依托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架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社区平台,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实施措施和保障机制,对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1.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部署,以实现社会育人真落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其中包括创设社会育人大课堂,充分有效地实现社会育人功能。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一般号召多具体招数少、节点性工作多日常性工作少、点上工作多面上工作少的状况,致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未能有效突破自发教育、被动教育、部分人教育的瓶颈。如何变自发教育为自觉教育、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局部教育为全覆盖教育,是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地开展。上海市在以往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总揽全局、政府主管部门协调各方、城乡社区和学校组织实施、驻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切实贯彻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治理原则,形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的合力,为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支撑。
2.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必须基于未成年人年龄和日常生活特点,以确保社会育人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可行性。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组织和实施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必须讲究科学,选准抓手。未成年人作为尚未真正走入社会的人群,社区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区域。挖掘、开发和利用社区道德教育资源,发挥社区育人功能,搭建社区道德实践平台,便于未成年人就近参与实践活动,是实现社会育人成本低、效率高、易实施的上佳选择。而创设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由指导站规划、设计、开发学生校外道德实践项目,则是实现社区育人功能最大化的极好抓手。工作实践表明,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有能力充当党和政府与学校、驻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联系的纽带,有能力承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功能。建设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形成布局合理、运行良好的站点网络,是为未成年人创设了家门口的社会教育大课堂。
3.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必须创设校内校外实时联动、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工作程序,以实现社会育人机制化。未成年人社会教育难以主动有效开展,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实现有序化、常规化。因而创设校内外实时联动、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工作程序,对于实现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由被动、自发、局部向主动、自觉、全覆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创设并依托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使未成年人校外道德实践活动设计、开发、组织和实施有了稳定的主体,真正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纳入了社会治理范畴,构建起了学校与社会的实时联动机制,实现了社会教育的落细、落小、落实。通过博雅网这一市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网络平台,则实现了全市未成年人校外道德实践活动管理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确保了全市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管理的有序化。
4.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必须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以确保社会育人效率和活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不能“一时热”“一阵风”。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工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从创建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之初开始,上海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校外联办就通过制定和颁布相关文件,对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设立、运营、评价、奖励等作出了具体详尽的政策规定,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并把包括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在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纳入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从而有效调动了各方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社区道德实践平台高效运行提供了持久动力。
5.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必须有人员和资金保障,以实现社会育人常态化。未成年人道德实践平台的规范、有效、平稳运行,需要有人做事、有钱做事。通过建章立制,保障常规性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才能实现社区道德实践平台运行和社会育人的常态化。上海市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社会平台建设作为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每个市级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配备了教育专员,还每年为新建市级指导站提供30万—40万元的专项活动经费,区级指导站也有相应的资金配套,从而有效保障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不仅真正有人出“想法”,而且有条件有能力把“想法”变成“做法”,把“设计”变成“施工”,把“期望”变成“实效”,从而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教育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和持久。
【思考题】
1.未成年人道德实践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和方式?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社区平台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2.按照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未成年人道德实践应如何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完善平台?请举例说明。
3.请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所在城市、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思考本案例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可以推广到你的工作中,哪些还不能完全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创新性地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