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志愿者之城”
有效参与社会治理
——广东深圳市建设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创新实践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摘要】 文化人才匮乏而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以深圳为例,体制内宣传文化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特别是文化团体和专业文化人才严重匮乏,有限的体制内文化人才与繁重的文化建设任务不相匹配,街道和社区普遍缺少文化专干,文化建设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和服务困境,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难以有效满足。
深圳市为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的难题,组建一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以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项目化、专业化、信息化为重点,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市委、市政府在组织领导、制度设定、经费保障等方面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出台《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建立深圳文化志愿服务网,根据文化志愿者的专长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特长、提供更专业的文化服务。确定“一组织一机制一平台”的管理思路,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的规范管理,分三个层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对表现突出的优秀文化志愿者给予相应的表彰。
深圳的文化志愿服务,弥补了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的不足,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群众提供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为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享受更好的文化福利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人才队伍
一、背景介绍
深圳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经济特区,始终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诞生了多项全国第一。同时,深圳还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是深圳市民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不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外来务工人员,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了深圳都感觉这里是“家”,都乐意做志愿者。在经济上,深圳市场化程度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前列,具备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的经济基础;在地缘上,深圳毗邻港澳,最早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受先行的志愿者文化和志愿者服务实践的影响较早、较深;在社群上,外来人口占七成以上,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和“陌生人社会”,全市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庞大的青年群体远离家乡,渴望得到帮助,亟须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这些特点奠定了建设“志愿者之城”坚实的基础。以“奉献”“献身”为内核的深圳志愿精神和深圳志愿者文化成为特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发展和进步,“深圳志愿者”成为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成果之一。
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满足“富起来”目标的同时,深圳市民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近年来,深圳市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各类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市民文化福利水平显著提升,但与市民群众的需求和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相较于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质量水平仍不相匹配,文化创新能力不够,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和代表作不多。二是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多彩。深圳各区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建起了漂亮的文化场馆,但文化活动仍不够丰富。活动开展仅限于重大节日,种类少、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基层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政府公共服务力量不足。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普遍不足,文化团体和专业文化人才广泛匮乏,文化建设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和服务困境。四是文化服务专业水准需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的专业水准要求比较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方面深圳基层特别是社区亦存在短板,缺乏高水平文化服务队伍,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深圳作为享誉全国的“志愿者之城”,面对深圳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着手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在组织领导、制度设定、经费保障等方面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出台《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建立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网,根据文化志愿者的专长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和管理,确定“一组织一机制一平台”的管理思路,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的规范管理,通过各级文化单位自行招募和在网站注册两种途径招募,分三个层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近年来,深圳市经常参与志愿活动的文化志愿者近2万人,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000场次,参与志愿者10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近30万小时,志愿者活动场次、人次、时长连续5年呈现快速增长。
二、主要做法
多年来,深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作为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项目化、专业化、信息化为重点,以促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积极发挥文化志愿服务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关爱氛围。
(一)以组织化引导打牢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根基
根植于深圳“志愿者之城”这片沃土,深圳文化志愿服务一开始就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协调各方的强大优势,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团市委、市文联、市义工联等单位牵头负责,组建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负责全市文化志愿服务的统筹、协调、指导,合理协调配置全市文化志愿服务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和组织机构建设,出台规范性制度文件,推动深圳在志愿者管理、权益保护、激励措施以及活动开展、品牌打造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发展。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充分利用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开展公益性文化讲座、艺术培训与辅导等各种文化志愿服务。依托深圳少儿图书馆推出文学、声乐、美术、语言、手工技艺等40多项志愿服务;依托福田区图书馆和戏剧、音乐、舞蹈、梦工场、非遗、钢琴、书画等七大主题文化馆,组建8支志愿者队伍开展服务;宝安区实施“春风化雨行动”计划招募文化志愿者2000多人依托文化场馆开展志愿服务;依托龙华区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开展讲解员志愿服务……志愿者的身影成为基层文化场馆里最温馨的风景。正是由于坚持把文化志愿服务建设作为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系建设、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顶层设计、畅通服务渠道,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水平,深圳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较快,取得良好成效。
(二)以制度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志愿服务还处在初始阶段,普遍还存在活动开展不够经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权益保障不够有效、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深圳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和规范文化义工服务工作意见》《深圳市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更好发展。一是完善注册管理。在深圳市义工联的技术支持下,逐步完成对全市登记志愿者的系统注册工作。各基层机构向所属上级文化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报市总队审核同意后成立志愿服务队,各服务队的注册人数须不少于国家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规定的标准。通过完善注册管理,精确掌握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种类、数量等情况,为规范、有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加强志愿者管理夯实了基础。二是推动权益保障。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购买保险、优先享受文体服务、给予适当补贴、评先评优等方式,在人身安全、服务成本、荣誉感获得等方面对文化志愿者的权益予以保障,有效解决志愿者后顾之忧。三是完善激励机制。优先文化消费,每年为文化志愿者免费送出各类文化活动精品演出门票。文化志愿者及其子女也可优先享受文化场馆公益培训等优惠待遇。强化荣誉表彰,每年评选一批全市示范项目、优秀团队和优秀文化志愿者,并在年终总结大会上予以表彰,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政策,可通过服务时长及效果换取深圳入户积分。提升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文化志愿服务成果巡展等活动,对累计服务时间长、社会评价好的优秀文化志愿者通过在权威报纸专版报道、编入《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荟萃》等方式,增强文化志愿者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四是强化保障机制。为文化志愿者提供交通、误餐、设备、宣传等资金补助。从深圳市志愿服务总队组建成立起,市宣传文化基金每年给予总队80万元的资金支持,专门用于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统筹、宣传推动及示范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总队每年面向全市各级服务队公开征集服务项目,对入选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充分调动各级服务队的工作热情。各区、街道也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经费和资源保障,宝安区每年投入500多万元保障“春风化雨行动”文化志愿项目建设;福田区通过资源互换,与辖区青年音乐团体共建“DJ体验馆”;罗湖区对文化志愿者提供了一定的公益性交通、餐饮补助,对有专业特长的文化志愿者,还提供一定的公益性补贴,鼓励市民继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志愿服务等。
(三)以社会化激发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活力
深圳作为移民城市,一方面云集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从业者、艺术专业人士,文化能人的“丰沃土壤”为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众多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需要通过广泛加入志愿服务,来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深圳注重大力发动文化名人、文化能人、文化热心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如福田区自2012年开展“百位文体名人引进计划”以来,先后引进了郎朗、易建联、印青、聂卫平、吕思清、濮存昕、冯巩等文体名人,探索出“名人+公益”的公共文化新模式,合作举办了“郎朗·深圳福田国际钢琴艺术节”“谢军·深圳福田国际象棋嘉年华”、“易建联杯”深圳福田全国三人篮球赛、“易建联·薪火阵营公益篮球训练营”等多项广受市民欢迎的文体活动,通过名人效应激活文化志愿服务氛围。盐田区凝聚了散布在深圳各学校、培训机构、新文艺组织中的专业音乐人才,邀请粤港澳地区高端艺术人才共同参与,组建“海之声”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先后承办“1+1+9”(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合唱音乐节等活动,举办“新年音乐会”“国乐经典”等公益演出40场,受益辖区居民3.35万人次,让辖区居民在本区内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深圳市还注重大力发挥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志愿建设的积极作用,为其融入城市、建设城市搭建平台,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如宝安区为解决社区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短暂的“管理真空”问题,开展了关爱子女“四点半爱心课堂”公益文化培训活动,经过5年悉心打造硕果累累,爱心课堂跆拳道班学员、器乐班学员、书画班学员在国内国际多个比赛中取得佳绩。同时,这些获奖学员又以文化小能人身份参与文化志愿者服务,形成文化志愿服务良性循环。如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创办“悦乐聚”群众文化活动,带动200多名文化志愿者加入,组建了10支文艺队伍,成为外来务工文艺爱好者展示才艺的广阔舞台。从湖北来深的文艺爱好者周远凤,积极参加“悦乐聚”演出,成为大家尊敬的文化志愿者“周老师”,编导的舞蹈《走向复兴》曾多次获奖;从河南来深务工的赵仕先从“悦乐聚”一路演唱到CCTV《星光大道》舞台。
(四)以项目化提升志愿服务事业供需匹配度
文化志愿服务供需匹配度越高,市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就越高。多年来,深圳探索推行项目化运作方式,统筹考虑文化志愿者的可服务时间、特长、兴趣爱好等,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供需匹配度。一是推动项目精细化。细分服务人群、服务需求和服务特点,分类设立精细化的服务项目,如深圳少儿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开展模块化运作,分类开设包括文学、语言、手工技艺等40多个服务项目;深圳图书馆针对视障及老人群体设立“跨越障碍、共品书香”、针对弱势群体设立“公益法律服务平台”等项目;南山区针对视障者、自闭症儿童群体开展视障者IT技术培训、“星星点灯”自闭症儿童读书会等项目。二是推动项目多样化。激励和引导各级文化服务队伍开展贴近群众需求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创建服务品牌,深入基层提供辅导、演出、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逐步完成由“单向服务”向“双向服务”的转变,由传统的依托公益文化阵地开展服务向以“阵地为主+广泛派送”的形式转变。如福田区“圆梦工程”文化活动为街头艺人搭建才艺展示平台,免费为市民提供培训、辅导和编排;龙岗区“书香义工”常年在广场、敬老院、工地等场所开展公益演出;宝安区提供“菜单式”文化配送服务,为不同需求群体提供精准文化服务;光明区全年提供文化U站值岗服务,将各类公益培训课程和文艺展演送到基层。三是推动项目作品化。鼓励和引导行业内文艺人才体验生活,挖掘志愿服务工作中的感人事迹,积极创作文艺作品,通过文艺作品的传播,带动工作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经过全市各级服务队的不断探索发展,一批贴近群众、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逐渐在市内外产生影响,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打造的“文义惠鹏城”、宝安区文体局打造的“春风化雨行动”、宝安区福永街道打造的“爱心课堂”等项目先后获文化类国家级奖项,市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牵头创作的歌曲《这里处处都是爱》成为“志愿者之城”主题歌曲,成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标杆。
(五)以专业化提高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水平
志愿服务不仅仅需要志愿者有蓬勃热情,更需要发挥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使被服务者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深圳一直注重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探索形成志愿服务领域的“深圳质量”。深圳发展了一批专业队伍,在环保、助残、助老等19个领域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同时开发一批专业岗位,率先在医疗救助、文化服务、河流治理等方面探索志愿者专业化服务。其中,在探索文化志愿者专业服务方面,集中体现在深圳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根据文化志愿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特点不同,建立了专家型、专业型和辅助型三类人才队伍。专家型志愿者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招牌,由全市范围内在文化、艺术领域内取得一定建树,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专家组成,通过名人效应激活文化氛围,指导提升群众艺术审美能力,为提升高质量文化服务效能倾情助力。专业型志愿者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核心力量,由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特长的志愿者组成,通过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市民需求,在全市开展各类演出、培训、辅导、讲座、展览、慰问等活动。辅助型志愿者是各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主要力量,由各类文化热心人员组成,占据文化志愿者总人数的绝大多数。他们在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认真做好检票、导览、礼仪、秩序维护、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同时,文化志愿服务队在强化人才培训方面体现了专业性。邀请专家型志愿者,通过下基层举办主题讲座、为基层创作骨干提供辅导等方式,以权威示范的力量带动更多文化爱好者加入文化志愿服务行列;对专业型志愿者,通过加强文化工作务实培训,着力提升他们将文化工作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应用能力,更好地为基层文化服务增质提效;对辅助志愿者,通过各类业务专业培训,为其提供便捷的学习和提升渠道,受训合格者升级成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骨干,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同时,形成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良性循环。
(六)以信息化创新志愿服务事业工作平台
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手段已成为连接志愿服务供需双方的最便捷的纽带。近年来,深圳搭建线上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参与的互联互通,使志愿者就近就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志愿服务参与的便利性。特别是深入推进智慧型“志愿者之城”信息化体系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平台和信息技术平台的功能,在全国率先同时在微信、支付宝两大平台开通线上志愿服务,方便广大市民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了解志愿服务信息,促进志愿者和服务项目之间的供需对接,实现“人人愿做志愿,随手可做志愿”。如今,每天在线可供市民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达700多个。同时,深圳还推广电子义工证,构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查组织、易注册、发项目、找活动、记考勤、微捐赠”六大功能。在深圳智慧型“志愿者之城”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与时俱进,打造了集注册申请、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风采展示、活动交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志愿服务平台,该文化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在文化系统以及各类志愿者组织之间形成信息及时传递、共享的交互式网络管理机制,实现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人员对接。在“深圳文化志愿”微信公众号上,每日发布文化志愿服务相关内容,在丰富文化志愿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更好促进全市各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管理。截至2019年3月,深圳市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共22576人,人数总量同比上升44.9%;志愿服务队注册179支,队伍数量同比上升26.1%,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化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经验启示
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打造文化志愿者队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是繁荣发展城乡基层文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引导人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过程中践行道德规范、提升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1.坚持党政引领和社会动员,是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志愿”参与,是志愿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精神特质,也是志愿服务事业的活力源泉。深圳市委市政府坚持淡化行政动员色彩,以社会化运作来激发每个志愿者的主体意识,吸引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同时,在推动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着力解决制约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志愿文化的重要标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深圳志愿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奉献精神与集体主义相结合,开创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深圳的志愿服务,已经深深根植于城市,成为深圳的文化软实力。
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遵循。志愿服务具有参与广泛性、行为利他性和方式灵活性的特点,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深圳设立“深圳义工节”等主题日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让不同阶层、身份的人们通过志愿服务走到一起,共同促进城市建设和个人发展。
【思考题】
1.请结合本案例学习和工作实际,论述在开展城市基层文化服务工作中,如何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行。
2.宣传文化部门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注意哪些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