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格局
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东北师范大学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的探索与实践
【引言】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分析研判,要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必须着力解决“四个合力不足”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学科统合不足、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不足、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足。
为此,东北师范大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抓好顶层设计,探索创新“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构建以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为主体,文化思政、网络思政为浸润,学科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格局;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抓好要素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塑造了广大师生“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踏实、作风朴实”的优良品格,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得到有效落实。东北师范大学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思维、协同运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 “大思政”格局
一、背景情况
东北师范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力量比较雄厚,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然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增强实效性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学校党委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调研组,围绕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运行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国内外100余所知名高校进行了调研,对进一步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必须着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合力不足”的问题,即: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张嘴”“两层皮”的现象。主渠道集中关注讲道理,而忽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缺少亲和力与感染性,难以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主阵地主要聚焦活动式教育,忽视思想理论的引领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育人合力不足。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不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引领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其他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撑力度不够,二者之间缺少有机联系。
三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够精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统筹推进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
四是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足。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来源、意见表达、生活交往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无形战场。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有形和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上,认识还不够到位,办法还不够有效。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认为,要破解以上问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提出构建以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为主体,以文化思政、网络思政为浸润,以学科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开拓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大思政”的核心内涵是“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经过多年探索,“大思政”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完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色的理论与实践。
(一)抓好顶层设计,探索创新“大思政”的体制机制
完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最根本保障。为此,学校推动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体制机制,具体体现为从“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大思政”到“主渠道主阵地相结合的大思政”,再到“全校思政工作各要素相互协同的‘五位一体’大思政”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大思政”。这一层次以实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的整体性、协同联动和整合贯通为目的。学校党委成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全校学生工作制度设计,负责把握学生工作方向;由校党委书记任主任,主管本科生、研究生工作的两位校领导任副主任,教务、学生、科研、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负责人任委员。成立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处长兼任部长,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校团委书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兼任副部长,形成“一部辖五处”的学生工作机制。“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大思政”凸显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在体制上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联动和整合贯通。
第二层次为“主渠道主阵地相结合的大思政”。这一层次旨在解决日常思政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和主渠道主阵地脱节问题。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日常思想政治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孵化平台。为促进主渠道和主阵地有机结合,实行主渠道主阵地两支队伍交叉任职、挂职锻炼,促进两支队伍体制上的融合、工作上的配合、资源上的整合。
第三层次为“全校思政工作各要素相互协同的‘五位一体’大思政”。这一层次旨在解决全校思想政治工作各要素不相协调问题。为应对新形势、破解新问题,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2017年,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作为学科思政大平台,统筹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大学、附属中小学的研究力量和资源,共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二)抓好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经过多年建设,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基本解决了“有人干”的职业化问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干得好”的专业化问题。为此,按照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要求,学校采取了超常规培养模式,致力于锻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精湛、工作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1.加强培训研修,着力提升全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作为支撑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开展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培训;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读、中央政策文件学习、科研方法运用、前沿问题跟踪等开展理论与研究素养培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想理论面对面、集体备课辩课、传帮带、红色体验、访问进修等培训研修活动,着重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实效。
2.促进队伍融通和凝聚,着力解决各管一摊、各自为战、协同育人不足的问题。学校从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到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和党委学生工作部挂职,到校团委和党校兼职,同时选拔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骨干适当承担思政课专题教学任务。这两支队伍之间的相互融通,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建设与主阵地建设的人员聚合和协同联动。
3.选派业务骨干驻外访学,着力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视野宽广的要求。为拓展思政工作队伍的国际视野,深入开展中外德育比较研究,学校在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日本筑波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十多所知名大学设立交流研究中心,派驻业务骨干驻站访学1—2年。借此努力培养一支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广博见识学识,既坚守中国立场又通晓当代世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抓好要素协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学校从课程、日常、学科、文化、网络五个维度,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抓好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1.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推进课内全覆盖。通过建设和改革由思政课、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同心圆”式课程体系,切实发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推进“四维并进、集成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所谓“四维”,即在实践中抓住学生、教材、教师和合力四个维度。之所以要“集成创新”,是因为思政课改革不是某个方面、某个环节和某个点位的调整,而是需要统筹设计、综合改革、集成创新、协同育人。研究学生,就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成才规律,解决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问题;吃透教材,就是要解决教材体系如何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实行专题式教学;激励教师,就是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增强和提升教师教学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形成合力,就是要加强统筹设计、协同联动,解决各管一摊、各自为战、互不协同的问题。二是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学校还在思政课必修课之外开设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生活”等选修课程,在其他学科开设了“创造的教育”等思政示范课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家国情怀。
图1 “四维并进 集成创新”的思政理论课程改革模式
2.做实日常思政工作,夯实课外主阵地。学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聚焦学生价值导向、发展取向和需求指向,因“势”、因“群”、因“业”、因“材”,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第二课堂,探索了分层次、分阶段的教育方式,创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分层次教育上,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国魂、青春、使命”等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以学生党员暑假学校、“理想与成才”报告团、“优秀学生百人团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心使者团”为主要载体施教;探索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生特质施教;在全体学生中推行“大学足迹”成长规划书制度,一对一施教。在分阶段教育上,把一年级和四年级各分为两个教育阶段,与二、三年级一起作为“六段式”思政教育的基本时段。在第一阶段侧重适应性和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阶段侧重典范教育和朋辈教育;第三阶段侧重科研实践教育;第四阶段侧重成长反思教育;第五阶段侧重职业理想教育;第六阶段侧重社会责任感教育。
图2 “六段式”思政教育阶梯
3.打造学科思政平台,共筑育人“同心圆”。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支撑,学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强化对学科思政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一是进行学科内部的整合,将原来分散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政法学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整合起来,统一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资源整合。二是进行学科外部的统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的哲学和社会学统筹起来,促进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为学科思政平台,聚合多学科资源,设立学科思政专项课题,每年投入100万元经费,从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新闻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共同破解立德树人的重大前沿问题。
4.提升网络思政功效,占领无形主战场。网络思政以强化“两微一端”、校园网站等建设为重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一是打造“遇见东师”栏目。该栏目围绕师生关注的主题,依托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反馈,以“大图片+千字文”的形式贴近师生生活,讲好育人故事,引起师生广泛共鸣。2018年,共策划推出“遇见东师”主题故事近30个。在“全国首届高校名站名栏评选”活动中,以“遇见东师”为主打栏目的学校门户网站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网站”称号,“遇见东师”同时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提名奖。二是建设“三度”官方微信。东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一直秉持情感的温度、文化的厚度和思想的广度三维目标深度融合的运行理念,专业化、渗透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5.发挥文化思政功能,营造育人软环境。一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国家需要就是东师选择”的使命意识。学校开展“重走延安路,重温建校史”等多项活动,追述东师历史,凝练东师精神,推动大学精神的落实与践行。二是弘扬师德文化,传承大爱师魂。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改革先锋郑德荣同志为榜样,开展了“郑德荣式好老师评选活动”,设立展室、塑像,出版书籍、画册,编排话剧等,深入开展“两代师表一起抓”活动。推出《师铭》《师德公约》,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营造校园尊师重教、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良好氛围。三是厚植学术文化,践行“尊重与创造”的教育理念。推动“文蕴东师大讲堂”制度化运行,举行“尔雅东师之传统文化论坛”“承绍高风东师名人文化论坛”“科苑探骊之科学家进校园”报告会,倡导教师注重过程探究的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
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大思政”理念的引领、“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经验启示
东北师范大学以问题为导向,以“大思政”为依循,抓顶层设计,抓队伍建设,抓要素协同,这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路和探索实践,既符合党中央关于“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又符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1.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前提。首先,领导高度重视和高度自觉。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高度自觉。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面对思想政治工作因合力不足而导致实效不强的症结,枝枝节节的局部创新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抓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的育人困境。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制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注重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思政工作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水平是做好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党委狠抓队伍建设,一方面严格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要求,精选配足配强思政工作队伍;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和根本,在行政发展、学术发展、职称评聘等方面搭建平台,对思政工作队伍精培优育。通过大力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形成了一支“专家化、学者型”的思政工作队伍,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坚强保障。
3.坚持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素养是立场、观点、方法、信念、情怀等的统一体。只有教育的各环节环环相扣,各层次层层递进,打出“组合拳”,画出“同心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只有让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和日常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在生活中体会践行,在文化中滋养浸润,在实践中淬炼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4.坚持虚功实作、久久为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长远之道。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政工程,需要“文火慢炖”,久久为功。东北师范大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一以贯之且与时俱进,既继承发扬过去的好经验、好传统,又结合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创新;既坚持顶层设计,从大处着眼,又坚持落细落实,从小处着手,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解决长远问题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备受赞誉的“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踏实、作风朴实”的“四实”品格,就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体现。实践证明,唯有教育持之以恒、落到实处,教育实效最终才能体现在“人”的身上。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思考题】
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哪些方面?
2.高校党委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和突破口在哪里?
3.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你认为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