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
——吉林农安县创建小而美温馨村小
【引言】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摘要】 作为农业大县和教育大县,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村小点多、线长、面广。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村小普遍存在环境设施差、师资力量弱、教学质量低的突出问题,群众一度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乡镇中心校或县城学校就读,出现“乡村弱”“城镇挤”的尴尬局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让好老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农安县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从交通、饮食、住宿、婚恋、研培等多方面,重点推行为村小“输血补钙”的10条倾斜政策。聚焦温馨校园、温馨班级、温馨课程、温馨课堂、温馨关怀、温馨菜园、温馨食堂、温馨宿舍8个温馨要素,创建具有县域特色的“8+42”良性运行模式,形成政府与社会合力共建机制,完成了点上推进、线上突破、全面覆盖的温馨村小创建目标。截至目前,全县有32所村小生源回流,28所村小的教学质量超过中心校,温馨村小办成了农民满意的学校。农安县创建温馨村小的做法给我们以启示,要把办好村小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战略,注重聚焦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努力形成具有乡土化特色的推进模式,制定可操作可持续的制度规范,培育支撑村小改革与创新的文化。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农村小学 小而美
一、背景情况
农安县是吉林省的农业大县和教育大县,全县占地5400平方公里,目前有义务教育学校328所,教师9212名,在读学生81901名。其中,村小246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75%,教师2040名,学生7378名,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特征。
作为农民家门口的学校,村小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村小面临逐步消失的危机。据统计,仅2010年至2014年,全县共有104所村小因难以为继而消失,平均每18天就消失一所村小。大量村小的消失,不仅影响乡村孩子的就近上学,而且使乡村原有的教育文化生态面临断代的危机,同时也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二是现有村小整体办学质量堪忧。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村小普遍存在环境设施差、师资力量弱、教学质量低的突出问题,农民对家门口的学校不满意,一度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乡镇中心校或县城学校就读,导致出现“村小学生挤中心校、中心校学生向县城流动”的“乡村弱、城镇挤”的尴尬局面。
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农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村小向何处去也成为县委县政府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为此,农安县委县政府算了三笔“账”:
第一笔账——家长的经济账。据测算,村小距离中心小学远近不同,如果按照到30里以外的学校就读计算,平均每个月交通费200—300元,加上日常伙食费等支出,家长每年将额外增加4750—5950元开销,相当于一年的农业收入。
第二笔账——学生的发展账。学生如果走读,校车一天往返两到三次,有些孩子早上5点多就要起来,需要“披星戴月”去上学。如果住校,自理和学习能力又相对较弱。
第三笔账——政府的经济账。如果7378名学生都舍弃家门口的村小,而挤到乡镇或县城学校去上学,现有的乡镇中心小学将无法容纳如此规模的学生,一方面造成村小校舍大量闲置,另一方面政府又要进行额外投资,扩建中心小学,包括校舍、宿舍、食堂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整个投资规模约1.8亿元。
这“三笔账”表明,村小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好,必须以更长远的思路提升村小办学质量。
2015年开始,农安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据农安教育的结构、特点和规模,探索一条村小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把建设目标锁定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二是把重锤敲在246所村小的建设和提升上;三是把突破点放在优化师资、改善条件、提升质量上。科学发展村小的战略规划确立后,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资源整合的工作意见》,提出实施“1+X”模式的学校建设管理体制。“1”是指以某一个乡镇中心校为圆心,辐射这个乡镇8—10所村小,把所有的村小都建设起来;“X”是指把全县50人以上的100所村小建成温馨村小,并对“微型”村小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
二、主要做法
为尽快打通城乡教育一体化“最后一公里”,创建农民家门口好学校,农安县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分层次创建小而美温馨村小,实施“8+42”运行模式,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农安县青山大榆树小学师生课堂互动(作者提供)
(一)推行振兴村小教师队伍的“十项输血补钙政策”
村小好不好,关键在师资。村小教师年龄大、结构性缺编、待遇低,一直是农村教育的共性问题,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外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提升村小质量的瓶颈性问题。针对村小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优秀教师持续外流等问题,农安制定了从振兴教师队伍入手提升村小教育质量的十项倾斜措施,通过系列乡土化、本地化的“输血补钙”政策,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在短短几年时间大幅改善了村小的办学条件,让所有的村小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学生向中心校、县城学校的集聚情况。
1. 公用经费向村小倾斜。村小公用经费按人头拨付。例如,一所村小有20个学生,生均费用按600元算,一年公用经费共计1.2万元。而雇用一个门卫,每月工资最低需要1000元,仅此一项每学期就需支出6000元。如此一来,学校经费所剩无几。为此,农安县自温馨村小创建之初,就明确公用经费向村小倾斜,不足100人的村小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保障村小的正常运转。
2. 取暖费核算标准向村小倾斜。受地方气候环境影响,北方农村学校冬季取暖费是不可或缺的。以往,村小大部分是平房,取暖靠烧家长送的玉米芯,但存在燃烧时热停火就变凉的弊病;有的教室即便冬天穿着大衣,上课时依然被冻得哆哆嗦嗦。为此,农安县将取暖费的标准由按人头拨付转为按学校使用面积拨付。如此,村小取暖费用较以往大大增加,解决了取暖难的问题,使村小成为教师和学生温暖之所。
3. 教师岗位配备向村小倾斜。农安县充分贯彻落实国家教师调配政策,优先将招聘的特岗教师和事业编教师,分配给各个村小,并将置换出来的教师在县级层面统一安排、合理调配。
4. 教师评聘向村小倾斜。农安县教育局规定,教师评高级职称、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等,都需要到村小服务一年或两年不等,从而进一步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提升村小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村小的师资力量得到有效发展。
5. 通勤政策向村小教师倾斜。村小分布范围较广,一些教师面临家校距离较远,通勤困难的问题。农安规定,家不在村小所在地乡镇、通勤比较远的教师,由中心校统一安排车辆,免费接送,为教师创造一个舒心的生活、工作环境,确保教师安心工作。
6. 免费午餐政策向村小倾斜。农安各村小内都有校属田地,要求统一开发菜园,创建学校自己的食堂,让村小的教师免费吃上午餐,让孩子们也能够吃到卫生、营养和热气腾腾的饭菜,解决了师生午餐难的问题。
7. 工会活动组织向单身特岗教师倾斜。调研发现,农安地区多所学校面临单身特岗教师找对象难问题,部分村小有一批大龄特岗教师,因婚姻问题辞去工作。为此,农安教育局工会和县总工会牵头,组织公安、工信系统单身公职人员开展联谊活动。截至目前,成功牵手20多对,正在谈恋爱的40多对,成效比较明显。
8. 教师培训制度向村小倾斜。农安要求国培、省培、县培精准落户到村小,培训团队直接下村小,通过草根式、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指导村小教师进行研究。对新教师实行入格培养,对青年教师实行升格培养,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养。以青年教师为例,农安启动了“过教材关、过班主任关、过课标关”的培训。针对特岗教师、新教师因年轻工作经验少,教法、学法有待提高的现象,农安坚持开展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9. 教研活动向村小倾斜。为解决村小单班、单教师没有同伴教研问题,农安以乡镇为单位,将所有村小进行划片,与中心校同步开展研培一体化活动,以中心校为辐射,以村小教师教研需求为本,按片推进村小的校本研修,持续开展校本教研科研。
10. 学校管理向村小倾斜。中心校与村小实行一体化管理,在教学管理、教研培训、课程实施、质量监测、办学评估上,农安实行“五个统一”“四个同步”“三个一致”,大大提高了村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每年组织教学团队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团队必须有一名村小教师参加。其中,鲍家太平小学董老师,2019年初评为县数学名师,获“长春市教学新秀”荣誉称号。
十项措施实施以来,成本低、见效快。不仅村小原有的教师士气提升、乐于从教,而且一批有活力、有情怀的年轻教师开始安心留在村小工作,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返乡就读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二)创建具有县域特色的“8+42”温馨村小
为办有温度的教育、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农安县提出,3年之内把50人以上的100所村小都创建成“8+42”温馨村小。也就是,温馨校园、温馨班级、温馨关怀、温馨课程、温馨课堂、温馨菜园、温馨食堂、温馨宿舍8个温馨要素;村小门口、甬路、操场、旗杆、课桌椅、班级、菜园、食堂、宿舍、课堂、厕所等42处重点部位,都有详细的创建标准。
1. 创建温馨校园。为创建温馨校园,农安三年投资1.4亿元。一是把D级危房的校舍全部消灭,使村小的平房校舍达到标准化;二是加强校园的基础设施,大门、围墙、厕所、自行车棚、领操台、旗杆、旗座、操场硬化达到标准化;三是内部装备标准化,温馨村小并没有按照中心校标准建“九个功能室、三个仪器库”,而是按照村小的实际情况,建设“四室一库一场地”,即计算机网络教室、保健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库,以及篮球、足球、排球场地;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乡土化、校本化、特色化的文化体系。
农安县共启动改扩建校舍、操场硬化、粉刷教室、教育装备、校园文化等创建项目56个,新建改建功能室189个,为246所村小装备206种、43万件实验仪器和活动器材,增添图书近7万册,更新桌椅1200套,实现了“四室一库一场地”的建设目标,29所村小摘掉落后帽子。其中,青山3所村小不断加大校园美化绿化力度,构建了“馨和教育、生感教育和诚信教育”为支撑的校园文化体系,整个校园芳香四溢;苇子沟村小沿着围墙种满了海棠树,红艳艳的海棠果挂满枝头。
2. 创建温馨班级。全县统一要求班级文化、特色园地、班级图书器材活动柜和十字桌统一标准,模式化推进、个性化补改,一个村小一个特点,班班都有自己的模样。满足这几项标准后,村小自己增加要素,形成独特的创建内涵。全县156个班,按照圆形排列座位,共设置班级中队名片198张,121所学校实现信息化教学。
3. 创建温馨课程。培养目标要由每一门课程的子课程项目推进实施。农安在将标准课程延伸和扩展,抓实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促进个性发展,要求各校开发适合自己学生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全县建立了音乐、体育、美术、剪纸、书法、种植、养殖、科技等兴趣小组13类518个,把每天第7节课作为孩子个性发展的专门时间,每周活动1次,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快乐成长。
农安县万金塔苇子沟小学葫芦丝小组活动(作者提供)
4. 创建温馨课堂。在温馨课堂创建方面主要抓住两件事。一是教师的教,强调优化教法;二是学生的学,强调活化学法。村小30人以下的,推小班化教学、合作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制定《农安县温馨村小课堂评价标准》,以村小生态课堂建设为目标,聚焦教法和学法,实施串乡听课、连片教研、片区赛课,确立《小班化研究与管理》等58项科研子课题,组建村小骨干教师网络博客237个,同步开展探索课3768节,在教法优化与学法活化的基础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5. 实施温馨关怀。一方面,村小注重对孩子们的人文关怀,特别是重点关注特殊群体。村小为留守儿童、学习比较困难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异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服刑人员子女学生等建立档案,实施一生一案,通过代理妈妈、亲情服务、提供免费午餐等帮扶活动,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通过硬件改造,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争取项目资金2940余万元,为200所村小装置3154组电暖气,改造取暖面积8.5万平方米,确保数千名小学生安全、温暖、幸福过冬。
6. 创建温馨菜园。村小校园占地面积大,除了满足办学基本要求外,每个村小都自主开发一个小菜园,种植茄子、土豆、辣椒、黄瓜、大葱、角瓜等蔬菜,基本满足师生一年四季餐桌的需求。同时,把菜园当作基地,学生参与蔬菜的种植、除草,提升劳动实践能力。菜园作为村小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格外引人注目。三宝小学、榛柴红卫小学的温馨菜园里,瓜果满园、四季飘香,折射着校园的魅力。
农安县榛柴红卫小学温馨菜园(作者提供)
7. 创建温馨食堂。温馨村小创建前,农安县村小食堂没有几家,教师大多只能自带午餐,吃冷饭。针对这一情况,农安县要求每个学校都建立食堂,按照有冰箱、有保鲜柜、有消毒柜、有厨台、有橱柜的“五有标准”配齐基本设施,让教师们可以吃上免费午餐。全县共建教师满意的食堂178个,95%以上的村小取消了饭盒,告别了自带午餐时代。
8. 创建温馨宿舍。出于安全考虑,村小有两名以上女教师住宿的,要求在村小建宿舍,或者在中心校统一建教师宿舍。宿舍配有电脑桌、电脑、床铺、衣帽间、梳妆台、脸盆、毛巾,冬暖夏凉。“真没想到,我们能住上这么好的宿舍!”松花江小学齐老师高兴地说。
目前,温馨村小焕发出新的活力,有32所村小生源明显回升,28所村小教学质量超过中心校。
(三)形成政府和社会合力共建的“三项联动机制”
1.政府发力。农安县将创建温馨村小工作列为幸福农安工程,2015年至2017年,全县校园基础建设投入1.4亿元,其中仅装备就投入4800万元,力争每个乡镇都建有温馨村小。几年来,有关领导多次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深入破解校舍改造、操场硬化、小火炉取暖、各功能室装备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改善村小的办学条件。此后,长春市政府基于农安县村小的建设成绩也决定,每创建一所温馨村小,经验收合格给予10万元补助。这树立并强化了办好农村教育的鲜明导向。
2.社会助力。村小通过各种途径与一些企业建立联系,经常开展爱心资助活动,办学条件不断升级。如某食品公司为万金塔苇子沟村小学投资20万元,建设一栋800平方米的教学用房;某传媒企业为三宝西赵家沟小学捐赠教学用品500余套;某企业集团为高家店刘家屯小学捐赠教育资金51万元。
3.家长给力。家校联系更为紧密,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帮助村小平整土地、栽花种草、打扫卫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兴趣小组,在葫芦上画画,以家乡风景为内容进行剪纸,指导学生编织乡土化作品。
农民对家门口学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现在,家门口的村小条件好,有好老师,能教出好成绩,自然没必要再送孩子去乡镇的学校念书了。”村民刘大姐一语道破了温馨村小建设带来的幸福感。
三、经验启示
农安县创建小而美温馨村小过程中,既有政府的总体部署,也有教育行政部门扎实的具体做法,更有学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农安县的工作思路和推进模式符合农村实际,很接地气,许多经验给人启发。
1.办好农村教育,必须重谋划、高站位。农安在创建温馨村小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既考虑找准问题症结,又加强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细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县委县政府在解决难点问题上,及时列出问题清单,主动担当。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跟进,将问题拿准、情况摸透、办法说清,形成“重点打造、全面升温、一乡一案、一校一品”的工作格局。
2.办好农村教育,必须重实际、接地气。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关心广大老师特别是生活工作有困难的老师,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规律,及时补充师资力量,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把教师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规划的大盘子里。农安立足县情、乡情、校情,从最迫切的师资需求入手,注重用政策留住教师,用温暖留住教师,用待遇留住教师,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办好农村教育,必须重创新、求突破。从农村教育规律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通盘谋划,整体研判,既要考虑外部的需求,又要重视内部的实际变化,整合各方力量,找准问题的着力点,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顶层设计和创建思路,并在实践中科学、系统、有效实施,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攻关导向。农安根据实际,聚焦8个温馨创建要素,推进“8+42”运行模式,形成了回归常态、回归初心、回归乡土、回归本真的良性循环。
4.办好农村教育,必须重规范、固常态。做好教育底部攻坚是一项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是慢功夫,讲韧劲,出实招。要瞄准长远,坚持常态化,善始善终,力争迈小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农安为保证创建一以贯之,制定了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标准,完善了系统化、易操作的各项制度,在创建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上形成了有效的制度规范,保障了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5.办好农村教育,必须重内涵、讲情怀。农安对反复、普遍、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办法,精准施策,既开方又抓药,常抓不懈,精雕细磨,一心扑在“内涵发展”这个点上,打好师资、办法和特色三张牌,落实“一乡一案”,呈现“一校一品”,将资金资助真正落到村小,让年轻教师扎根村小,用良方猛药救活村小,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由兜底向覆盖、由管理向温馨”的根本转变。
【思考题】
1. 请结合农村教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谈谈乡村教育发展的突破点有哪些方面?
2. 我国村小数量较多、结构各异,有的成为“麻雀村小”,有的成为“袖珍村小”,有的成为“空壳村小”,请你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如何创新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