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帜,聚英才,做好新时代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复旦大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实践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摘要】 为做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复旦大学针对目前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情况,如人才队伍构成日益复杂、政治思想认同多元化、党员比例较低等,突出政治引领,抓好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上全覆盖,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轮训计划,组织赴国家重点单位考察实践,把校外挂职锻炼作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制度性安排;突出关口前移,明确将骨干教师入党作为院系书记一把手工程,探索形成“一引领三关心”的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做好人才的“生活关心、事业关心、思想关心”;突出持续跟踪,建立骨干教师重点发展关注对象数据库,形成“一人一表”“一人一策”。近几年,中青年教职工表达入党意愿、提交申请书和加入党组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外文学院教授卢丽安等典型。复旦大学加强教师思政工作和在高层次人才、海归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思路和做法,为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吸纳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 政治引领 政治吸纳 高校人才 一引领三关心
一、背景情况
复旦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党支部的高校之一,具有光荣的红色基因,重视人才队伍的政治引领一直是复旦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取得一定成效。但学校也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思政工作中仍有不少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一是部分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一些基层党支部政治功能弱化,教师思政工作依然存在“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培训培养依然以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为主。二是开展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足。批判思维和反思精神是高校教师作为学术工作者的精神特质,而传统的单向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讲你听”式的教育,影响到教育引导效果。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分散,自由度相对较大,集中开展思政工作的难度较大。教师思政工作队伍以兼职干部为主,做政治引领工作的经验不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出现“本领恐慌”。三是开展政治吸纳工作的主动性不够。有的党组织对发展教师党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主动出击、主动吸引,存在“坐等上门”现象;有的党组织对有意愿向组织靠拢的教师关心不够,缺少持续培养,存在“坐等成熟”现象。
突破这些难点,既要发挥高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同时又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本领。复旦大学党委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加强教师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精准性、实效性,把广大教师牢牢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二、主要做法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复旦大学通过创新“三线联动”工作机制,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效融入学校工作各环节,把党管人才的职责纳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内容。第一条线是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学校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等,健全党委对人才工作等学校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把好人才工作的政治方向,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第二条线是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明确把党政联席会议作为院系议事决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形式,把党委会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前置程序,让党组织对办学方向、教学科研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体现和内置在制度设计中。第三条线是筑牢党支部建设“生命线”。党支部距离师生员工最近,与中心工作贴得最紧,开展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最直接。学校通过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激发支部生机活力,探索将党支部建在重点学科、重要团队和重大项目上,实现党建工作与一流学科建设双促进。在进人用人、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单位重要事项上保障基层党支部的决策发言权,把党管人才的要求有效传导到“神经末梢”,落实到“基层细胞”。
(一)突出政治引领,引导教师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育人导向
1.加强理论武装,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中强化政治引领。政治上的成熟源自于理论上的清醒,要在政治上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厚植精神家园。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最根本的是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但不同教师群体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学习要求均有所不同,如何确保学深悟透、入脑入心?复旦大学建立“理论人才—骨干教师—全体教师”分层分类学习机制,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全覆盖。
学校整合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流专家学者,组建老中青结合的百人研究梯队,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根本和前沿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研究,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的跨越。“两大工程”既是学术工程,也是政治工程,不仅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还培育锻炼了一支中青年理论人才队伍。他们在服务党的理论创新中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成为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理论普及的生力军。
学校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轮训计划,把政治素养提升作为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分期分批对新引进人才、高级职称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轮训,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特点设计培训课程,确保教师学有所获。2016—2018年培训干部教师4200余人次,全校83%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半数以上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参加过校级以上党校培训。
二级党委(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课程库入选课程 (作者提供)
学校恢复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复旦大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全校教师都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学校拿出周二下午半天的时间,不安排教育教学任务,专门用于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学校整合各院系专家资源,推出滚动更新的政治理论学习课程库,主讲专家“送课上门”;学校规定政治理论学习使用校内场地不收费,邀请专家产生的费用由学校统一支付。这一套“组合拳”既解决了院系实际困难,又提供了优质学习资源,受到基层广泛欢迎。2019年复旦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93.8%的教师参加过政治理论学习,其中83.4%的教师评价政治理论学习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
2.加强实践锻炼,在扎根中国大地中强化政治引领。社会是最鲜活的课堂,实践是最生动的教育。高校青年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经历相对单一,缺少实践锻炼和社会磨练。有的教师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了解,对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缺少全面认识,对党领导国家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对改革攻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学校创设机制、开辟渠道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近火热的社会生活,见证国家的发展成就,提升国情认识,增强使命意识,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培养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每年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海归教师赴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重点行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新区学习考察。把校外挂职锻炼放到学校干部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全过程中来谋划,作为骨干教师培养的制度性安排,有计划地选派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共建单位、大型企业、基层乡镇以及我驻外机构等开展实践锻炼。2013年学校制定《关于做好选派干部赴校外挂职锻炼的工作方案》,明确挂职岗位、选派要求、遴选办法、组织管理和工作要求,设立挂职工作专项经费,落实挂职干部的待遇保障。2014年起每年举办赴校外挂职锻炼干部专项培训班,帮助挂职干部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迅速进入工作状态。2015年在北京等挂职干部较为集中的地区成立临时党支部,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活动。目前学校每年赴校外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和专任教师、医生近90人,选派人数和岗位基地都有了长足增长,挂职干部回校后提任或转任重要岗位的占55%。
实践中的所见所悟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让教师对自身的使命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有的教师加深了对新中国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考察中看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重新思考、定位国家需要与自己学术研究的关系,主动根据国家战略调整科研方向。有的教师与当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仅自己年年去,还带动学生一起去感知国情、接受教育、服务社会。通过实践锻炼,让一批批教师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教学更有深度,研究更有温度,育人更有力度,同时加深了对党组织的思想和情感认同。
挂职干部深入贫困户家庭走访调查(作者提供)
3.全面贯穿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在业务工作中凸显政治引领。把政治引领落到实处,核心要解决思政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学校从制度建设入手,将政治引领贯穿人才工作的全链条,渗入办学治校的各层面。
在人才引进中,把思想政治素质鉴定作为引进人才的前置程序,要求院系通过背景调查、交流面谈、听取意见、外调阅档等途径全面了解拟引进人才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质情况。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基础医学院推行人才引进“举荐人”制度,新闻学院建立看论文专著、看社交软件、看面试表现、看好友评价“四看”工作机制,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建立“党支部书记+党员教师”工作小组,实行政治素质和学术水平“双评议”,全方位加强人才引进政治把关。在人才发展中,把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摆在人才评价的首要位置,贯穿人才遴选、培育、考核全过程,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
在教学改革中,学校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开展教师政治引领、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契机,树立“抓教学改革就要抓课程思政,抓课程思政就是抓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开始,有的老师不理解:“专业课怎么讲思政?专业知识还要不要讲?”有的老师有顾虑:“讲不好学生反感怎么办?把握不准讲错了怎么办?”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把课程思政讲好,教师自身对思政的理解和把握是基础,检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针对“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课程思政”的困惑,党委书记、校长带领教务部门分头深入一线,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讲清楚什么是课程思政、如何建设课程思政,消除教师思想困惑。针对“怎么讲课程思政”“怎么讲好课程思政”的疑问,学校实施课程思政示范工程,召开现场交流推进会,举办公开课、示范课,每周召开午间研讨会,手把手教会教师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通过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形成示范、逐步推广,课程思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在教学中坚持中国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传播正能量正在成为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校实施课程思政“三十百加医”示范工程(作者提供)
(二)突出凝心聚力,建立“一引领三关心”工作机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教育引导
调研反映,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的问题,如何让人才安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学校建立“一引领三关心”工作机制,把对教师的政治引领融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坚持关心思想、关心事业、关心生活,做到“抓早”“问需”“暖心”,让教师“心里话有人听、发愁事有人管、发展路有人领”,在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中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和归属感。
1.关心教师思想困惑。学校建立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青年教师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经常性开展座谈、走访、慰问、谈心活动,深入教师,真心与教师交朋友,真诚关心教师成长,做到“面对面、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在沟通交流中找准他们的心结,在润物无声中引领教师思想成长。
2.关心教师事业发展。学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人文社科基地和医学中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推动科研组织方式转型升级,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国家级发展平台,引导高层次人才把学术科研真正与国家所需所缺结合在一起。学校用好人才评价这根“指挥棒”,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职称晋升对代表性成果数量、任职年限和资历的限制,少了些急功近利,多了些长远眼光,让每一位优秀人才都有机会脱颖而出、获得发展。
3.关心教师生活之忧。住房和子女教育是青年教师群体反映最为集中、解决起来最为棘手的两大问题。如何帮教师排忧解难?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要解决住房难可不容易。学校两任党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布局、亲自主动对接、亲自关心推动,充分利用上海市保障房政策,借助上海市功能性企业资源,创新形成“学校整体租赁、教师申请租住、市校租金补贴、集中统一管理”教职工住房保障机制,巧妙地破解了青年教师住房难题。学校还主动出击,通过与政府联动合作方式,共建共管附属基础教育学校,解决教师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三)突出跟踪培养,加强政治吸纳,做大建强教师党员发展“蓄水池”
面对当前新进教师中党员比例低,教师入党意愿不强的现实情况,学校将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吸纳工作作为党委工作重点,夯实基础,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努力破解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难题。
1.加强党支部建设,夯实政治吸纳工作基础。党支部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重要职责。党支部建得怎么样,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吸引力,直接影响着政治引领、政治吸纳的效果。2014年校党委对全校教师党支部进行摸底调研,针对调研反映出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了《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的意见》。2017年校党委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照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31号文件对高校党建的新部署,制定了《关于推动“一个工程”“五个机制”,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系统实施“一个工程”“五大机制”,努力把每个教师支部都建设成为团结凝聚党内外教师的坚强堡垒。“一个工程”就是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像培养学术骨干一样培养党支部书记”,把党支部书记作为培养锻炼中青年骨干人才的重要岗位。同时,通过支部设置、政策保障、工作激励、平台支撑、考核评价“五大机制”,支持指导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做到“双带头、双不误”。目前,全校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双带头人”比例已达94.1%。
2.将中青年骨干教师入党作为党委书记一把手工程,压实政治吸纳的工作责任。学校党委定期研究讨论教职工发展党员工作,在每年的发展党员计划中单列教职工党员的发展计划。2018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在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创新方法推进在骨干教师群体中,尤其是在海外引进人才、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学校明确把骨干教师入党作为院系党委书记一把手工程,将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分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硬指标,以3年为周期对院系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发展工作进行整体考评。要求院系党委“主动出击”“靠前一步”,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深入了解教师思想动态,细致排摸教师入党意向,做到“四必谈”,即分党委书记在新教师入职后一个月内要与其进行一次谈话,分党委委员每年要与本单位45周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一次专题谈话,分党委书记在教师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和支部召开发展教师党员大会前要与其进行一次谈话,支部书记要定期与支部所在系所、教研室、科室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谈心谈话,使党的工作覆盖到每一位青年教师。
3.持续关心,精准施策,提高政治吸纳工作效果。学校完善中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信息库,建立骨干教师重点发展关注对象数据库,对有意向党组织靠拢的教师建立台账,形成“一人一表”“一人一策”,对于群众基础好、思想要求进步的教师,早关心、早育苗,拉近和党组织的距离、培养对党组织的感情、激发加入党组织的热情。目前在库的84名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中,已有40人提交入党申请书。建立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优秀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校党委常委每人联系1名优秀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或1—2名基层党员,定期进行谈心谈话、沟通交流;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由院系党委委员或所在教师党支部书记担任入党联系人,定期与其谈话交流。建立党员学科带头人担任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分子入党联系人和介绍人制度,发挥“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的双重引导作用。数学科学学院的海归教师田学廷教授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陈恕行院士年逾花甲仍坚持给本科生开课,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激发了我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信心。”得知田学廷教授申请入党的消息,陈恕行院士第一时间找其谈话,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
针对高层次人才上课多、会议多、出差多的情况,学校在严格政治标准和工作程序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改进培养考察程序,进一步优化培养联系人、推优入党、党校培训、思想汇报等考察程序,根据教职工岗位特点、实际情况灵活开展谈心谈话、教育培训、送学上门、在线学习等,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教师推优为入党积极分子。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三线联动”夯实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是做好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的基本前提
做好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基础,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前提。复旦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学校、院系、支部“三线联动”,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工作体系,确保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落到基层,一抓到底。“三线联动”,要害在“联”、关键在“动”。“联”而不“动”,制度安排就流于形式;“动”而不“联”,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会落空。只有校、院系和支部三级联动,层层贴近指导、传导压力,才能确保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在高校落地生根。
(二)坚持传道者先明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是做好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的核心要义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只有自身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复旦大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通过分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培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不断擦亮马克思主义这一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
(三)关照人才实际问题,以“一引领三关心”把工作做到心坎上,是做好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的有力支撑
人才的成长环境、专业背景、性格禀赋不同,情况千差万别,“一刀切”“大水漫灌”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瞄准人才的实际需求,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准、做到人才的心坎上,把思想引导融入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尊重关心服务才能实现凝心聚力。复旦大学遵循高校教师队伍特点及人才成长规律,把工作做在平时、落到细处,集中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设身处地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事业和思想上的实际问题。领导干部主动同教师打交道、交朋友,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运用谈心、沟通、协调等方式做思想工作,多了解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多同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多鼓励教师取得成绩和进步,在用真心、多交心、一条心上下功夫,赢得了教师对党组织的信任与肯定,促成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开花结果。
(四)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做到“协同发力”“久久为功”,是做好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的根本保障
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需要坚持改革导向,以系统思维、综合举措、体系建设破除深层次瓶颈问题,特别需要上下齐心、形成合力。复旦大学牢固树立人才工作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落实到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处积极推进、院系主动作为、教师全员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确保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思考题】
1.在高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2.高校对教师开展政治引领与政治吸纳面临什么样的时代挑战、主要问题,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
3.新时代高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