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代
快乐成长的童年
钱学森生于上海,童年正赶上军阀混战的年代,可谓生不逢时,但是,却拥有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他出生在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其母章兰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女性,她的一言一行给儿子注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钱学森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在家里教他开始识字、读书。其父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是最早接受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人,学成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成为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在钱学森三岁的时候,到北京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那时,钱均夫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他并没有忘记做父亲的责任,只要有空闲时间,总要陪儿子玩耍,或把儿子抱在怀里亲热,或向儿子提出一些风趣幽默的问题,以启发儿子的智力,他还经常给儿子买回一些儿童读物。幼小的钱学森似乎天生就是学习的料,对书籍有莫大的兴趣,每次总是迫不急待地把可爱的小书抢在手里,贪婪地读起来。钱学森天资聪颖,记忆力非凡,三、四岁的时候就能背诵上百首的唐诗宋词,刚满五岁时,就能读懂《水浒》了。钱学森以后多次向人提起:“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父亲。”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中,是他的父亲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智慧之窗。
钱均夫在日本接受了现代教育,因而,他没有让儿子上私塾,而是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在北京,钱学森上过蒙养院(幼儿园),1917年,他不满六岁,父亲把他送进了女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后又上过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小学毕业升入对他人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师大附中,这是一所了不起的中学,拥有一批矢志教育事业的教职人员。钱学森曾回忆说,当时的校长林砺儒(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的教学方案,很有成效,学生该学时专心学,该玩时尽情玩,钱学森每次都名列前茅,但从不刻意考满分,他的几何、生物等课程的老师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大学教授,美术教师高希舜是毛主席的朋友,被称为一代国画大师。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他后来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
中西合壁的教育
1929年,钱学森中学毕业后,父亲钱均夫认为只有实业才能救国,所以让他报考了工科。钱学森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火车制造专业。上海交大是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工科大学,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张元济、吴有训都曾在这所学校任教。交大实行的是中西结合严厉的传统教育方法,课程内容繁多,非常注重考试分数,平均分数常常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大家都为分数而奋斗,多数人的业余时间都被课业占去,而钱学森却忙中偷闲,因为许多课程,他在师大附中都学过了。他参加了学校的乐队,他实在的喜欢音乐,他似乎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他是乐队的主力圆号手,还当过学校口琴队的队长。当然,他对学校的“分数战”也毫不示弱,非考90分以上不可。钱学森的考卷总是书写工整秀丽,连等号都像用尺子画的一样,深得老师们的赞赏。一次水力学考试,所有的试题钱学森全部正确完成,老师给他判了满分,当试卷发下来时,他发现有一处很小的笔误(Ns写落了下辍s),老师没有发现,他举手报告,为这一个小错,扣了他4分,于是这份96分的试卷被留在了学校,并保存了下来。几十年后,钱学森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这份试卷便成了上海交大一份珍贵的文物,并且在1996年交大百年庆典上展出。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大毕业,并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留美研究生,转学改为先进的飞机制造专业,这是他人生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抉择,当然,他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所世界闻名的工科大学航空系,学习飞机工作专业。钱学森凭借他雄厚的基础和良好的天赋,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学习,但在生活中他却有些不习惯,尤其受不了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美国人,有一次,有个美国学生当面耻笑中国人落后、愚昧、抽鸦片,钱学森立即向他挑战说:“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学期末了,看谁的成绩好?”美国学生听了都伸舌头,再也不敢张狂了。只用了一年时间,钱学森就以优异成绩拿到了航空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拜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为师,学习力学与航空动力学。这所学校强调理工结合,钱学森是航空系的学生,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他都得去听,而且学得非常出色,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化基础。1939年,他获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这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好友马林纳倡导的“火箭俱乐部”冒险科研工作,他领导设计并组织实施了小型风洞的建造,所以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使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