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学医救民之路
由于家贫买不起书,陶行知养成了借书抄读的习惯。后来成为著名画家、美术教授的汪采白与陶行知是崇一同学。采白之父汪纪修藏书甚丰,也乐于助人。有一次,陶行知向纪修先生借了一部唐诗选本。他边看边吟,在吟诵之中将一部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纪修先生有意考问他:“唐朝诗人中,你最推崇谁?”
陶行知不假思索地答道:“杜甫、白居易。”
汪纪修心中甚为称许,再问道:“为什么呢?”
陶行知答道:“杜诗沉郁有力,尽多伤时忧国之作,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愿得广厦千万间,以救世上的苦人。白诗通俗畅晓,妇孺皆知,又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民生疾苦。”
汪纪修听罢,称赞不已:“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后生可畏啊!”
后来,陶行知成了著名诗人。他的诗明白如话,老妪可解,为国为民鼓与呼,显然是师承白、杜的。少年陶行知就具有爱人、敬长者的美德。
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时,母亲有时从工钱中拿出少许零用钱给他。他十分省俭,从不买零食吃,用节约下来的钱买水果、点心,带回家给祖母吃。村里的人称赞道:“真是个孝子贤孙啊!”
崇一学堂的3年课程被陶行知只用两年就学完了。经考试,他名列第一,提前一年毕业。人们对此称赞不已,乡亲们甚至议论起一方风水的灵验了。
歙县本有“东南邹鲁”的美称,历来文风昌盛,流传着“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佳话。“十里四翰林”指的是歙西平原上潭渡、郑村、西溪、岩寺夺出了4个读书人,在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年考中进士、点了翰林。这四个村镇都在丰乐河边十里之内。
鱼米之乡的歙西平原,风光旖旎的丰乐河滨,称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了。60年风水一转,莫非文魁星照临黄潭源了?正当乡亲们以为陶家要出新贵的时候,17岁的陶行知却道出了自己的去向:考医学堂,行医济世。
陶行知选择医生职业实非偶然。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贫穷、愚昧、落后、肮脏、无医无药的农村,村民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了他切肤之痛,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救民之愿。
陶行知从国粹中汲取的亲仁、兼爱思想,教会学校给予的博爱精神,还有他那悲天悯人的禀赋,都是促成他选择这个救人职业的因素。崇一学堂开设的医药课程,姐姐幼年死于疾病,对他的学医亦不无影响。
1908年春天,陶行知由父亲陪着,到万安外祖母家辞行。然后,他从万安古城岩下的水蓝桥上船,沿着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到杭州投考。23年后,他作了一首诗,追忆当年离乡别父、两相依依的情景。诗前有小序:
我17岁之春,独自一人,乘船赴杭学医,父亲躬自送到水蓝桥下船。回想初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今特追摄入诗。送别人竟不及见,思之泪落如雨。
诗云:
古城岩下,水蓝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儿子的面上,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张大嘴,隐隐约约地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地转回家去。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