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研究思路

作者近年来致力于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相继发表了《论马尔库塞审美救赎之路》(《东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马尔库塞技术美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第11期)等论文,形成了整合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中关于政治实践与审美实践阐释的思路。将单向度社会的形成归结为工具理性的理性话语,形成压抑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的意识体系,认为要改变社会的单向度性,需要通过审美形式对工具理性和技术体系的改造,重塑社会意识,重构社会技术,包含着以新技术为物质基础和新的社会主体为物质力量,建构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的社会秩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文的研究逻辑:其一,本书梳理分析马尔库塞从社会批判理论到审美救赎理论发展的思想脉络进展,分析其发生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与现实根源,从而破解在现代性视域中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产生缘由,以及作为超越西方工业社会现代性危机的实践手段的现实意义。其二,本书深刻挖掘马尔库塞审美救赎思想中技术、理性、艺术、感性等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贯穿于马尔库塞整个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之中,审视其审美救赎的实践品格,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能路径。其三,本书以美学何以具有改造现实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为理论焦点,立足于实现马尔库塞以美学思想作为理论革命的武器和实践革命的手段的逻辑研究,整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起点、逻辑前提、思想内涵、本质特征、实践路径等方面内容,探索其美学思想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重发展。最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内在悖论,以及在进入实践领域过程中往往沾染技术审美实践的乌托邦色彩,全面系统地展现现代西方社会主体性规训生产现实的人的生命的权力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实现美学实践,并非权力结构的颠覆性,而是权力生产的渐进性的可行性和时代性价值。从而以马尔库塞思想一以贯之的现实原则和实践品格,从鲜明的时代背景、严谨的论证逻辑、丰富的实质内涵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探索其对于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精神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启示,开出中国方案。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本书概纳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凸显其理论逻辑直面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勇气,提取其对现代性社会单向度特征的基本研判作为逻辑起点,勾勒其致力于改造理性逻辑与技术体系共同构造现代性统治秩序的审美实践作为逻辑归宿,彰显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形成所遵循的现实原则,以及它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指导当代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实践品格。本书梳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理论资源、致思路径、理论品格、思想内核及其实践路径,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实践意蕴的内在悖论,阐明其进入实践领域时不可避免沾染技术审美化的乌托邦色彩。这一理论指向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困境,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中审视文化自信、美育发展对警惕现代性症候的深层次作用。
第1章梳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现有成果,形成对其思想研究已有理论的基本评介,进而推出本书研究的理论旨趣、理论焦点、理论进路和理论逻辑。
第2章整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批判的、审美的与实践的基本特质产生的思想资源,梳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揭示其贯穿始终的思想内核,即马尔库塞始终关注艺术与审美的社会意义,凸显审美功能与主体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力量。
第3、4、5章用“批判的”“审美的”“实践的”为基本特征和逻辑脉络,完整概纳和勾勒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缘起于社会批判理论形成的基本判断,确立于在艺术的审美形式中具有新感性的实践力量,旨趣于寻找技术审美化的实践之途的理论逻辑。首先,阐释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其对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形成的统治实践与统治秩序所造成的现代性社会单向度基本特征所做的理论研判。马尔库塞揭示现代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统治与人类追求爱欲解放的本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马尔库塞在人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寻找反抗工具理性的新感性力量,具有参与社会现实中反抗现代性统治的政治潜能和革命力量。其次,马尔库塞建构审美救赎的理论内核,进一步奠定审美进入社会实践的形而上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仅有的新感性革命力量的保留地,即艺术,并指出艺术在引导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中体现出针对现代性意识统治弊端的革命性内涵,进而挖掘审美形式的自律性、理想性和和谐性特征,通过“主体性”和“内在性”保存了从非现实性向现实性实现的可能性。最后,马尔库塞探讨在现实世界如何通过审美形式产生美学实践的实现力量,即通过现实的人的主体重塑与技术体系的价值重构来实现。一方面,在形而上层面,审美形式重建话语秩序。审美救赎正是在消解技术理性造成的权力话语的合理性的意义上,产生着解放思想、救赎心灵的实践可行性,形成着具有先导性意义的意识革命,生产着新的社会主体。另一方面,在历史经验层面,审美形式重构技术体系。新感性在技术创制与技术应用过程中重构技术的价值取向,奠基着新的秩序实现的新的物质基础。从而,完成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源起于剖解现代性的理性权威,寻找消解现代性统治的感性力量,并归结于实现超越现代性秩序的美学实践的整体逻辑。
第6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审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实践意蕴,分析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可能存在的内在悖论,评价其理论归宿指向审美实践的救赎意味,以及在承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武装具有“批判的”“审美的”和“实践的”精神的主体重塑过程中承担“武器的力量”。
结语阐释马尔库塞直面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意识统治的主体化和微观化变迁,深入超越现代性危机必须关注的反抗领域和反抗力量向话语权争夺的一系列转换,使得其美学实践虽然无法实现马尔库塞所预想的革命性作用,但是可以探索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消解工具理性控制弊端方面的根基作用和实践可行性,凸显其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以及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审视艺术与文化的话语根基和话语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坚定方向、坚定意志、坚定底色、坚定力量,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代中国社会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通过对美的标准与审美官能的培养,消解工具理性遮蔽和资本逻辑统摄,恢复人的反思与批判的精神,恢复现实的人对美好生活的超越性追求,提供消解社会发展的异化境遇、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追寻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