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理论品格的承续: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原则和历史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理论品格奠基于从现实世界出发,来揭示现实世界何以产生、何以存在、何以发展、何以实现等形上之思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一具有现实性的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重思自哲学诞生以降,哲学思考的形而上根源,以及在颠覆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结构及其对立关系,从而瓦解现实世界权力运行及其维护的统治秩序的合理性,将现实世界从理念世界的至高权威统摄中解放出来,进而实现哲学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批判现实世界解释原则的那种统治哲学,形成重释现实世界和建构现实世界的新的哲学话语的意义上,成为具有改造世界力量的精神武器。在这一改造世界的理论旨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完成批判现实世界,同时批判维护现实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的理论任务,从而恢复哲学观照人本身的原初设定,即批判现实和超越现实的理论品格。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直面现实和批判现实,这就要求其理论旨趣致力于批判现实的努力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向社会现实作为现实世界秩序的来源地和产生地,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继承和发展。市民社会是理性国家的经验来源,理性国家在黑格尔的设定中具有超验属性,作为现实世界的至高权威。因而,要结束现实层面理性国家的统治,就必须结束意识形态中对理性国家的理性辩护,必须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的永恒性、绝对性、至上性权威。事实上,这一理论要求仍然是指向改造现实的实践努力,就是要“把国家由神秘的、僧侣式的东西变成公开的、个人了解、人人有关的尘世的东西,要使国家变得与公民骨肉相连”
。要使国家从理性的东西和理性的逻辑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一个由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组成其内在价值、交织其行为规范、建构其交往秩序,从而形成从话语体系到体制机制的具体创造。国家转变为现实的人的国家,而不是理性实施的工具。历史现实的不断变化,决定着读解和提取的社会现实及其现实问题的发展。理论的内容,始终来源于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现实的人对理想生活应然状态的设想与实现,而这一设想与实现又必须建立在符合现实的历史境遇,包括人创造生产的生产力水平、人发展自身的智力水平和精神状态,从而产生着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命活动的历史限制,它约制着人们提取现实、解释现实的理论能力,从而进一步约制着其改造现实的科学构想。在这个意义上,它在约制现实的人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产生着约制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的精神力量。可见,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方法,提取现实的问题,形成现实的目标,产生现实的改造世界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批判到社会批判,从批判理论走向社会实践,始终无法绕开社会批判理论这一先在逻辑。这一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创造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也可以得到实践的确证。实事求是的首要任务,就是能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寻找到现实世界的客观历史方位,对这一历史方位的客观判断和理性分析,构成现实世界的批判理论提供着一切正确理论创造的重要来源。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向现实和改造现实,这就要求其理论旨趣致力于改造现实的实践努力。社会批判理论发端于解释现实世界的理论努力,而致力于指向改造现实的实践努力。批判现实,提供着超越现实的思想解放的武器,是推动改造现实的革命性意义和解放性意义的实践活动,而非工具性生产活动,或预设目标完成的精神动力。批判现实世界,勾勒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寻找到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差异的主要方面,这一由理论努力向实践努力转化的关键环节在于认清现实世界的主要矛盾。这个交织理论与现实的重要逻辑节点,它既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指向,又直接凸显出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路径和现实发力点。传统形而上学正是在建构现实世界的理想形态和理想模型的方面,遮蔽着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追求和超越性动力。传统形而上学通过悬设超验的理想世界、预设先验的本真世界、埋设经验的理性世界等形式,形成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理想方向,从而统摄人们对自身生活境遇的理性状态的价值取向,形成现实的人的实践努力建构方向。最终,通过禁锢人的思想、控制人的实践,形成西方哲学史上难解的现代性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发端于反思现代性问题,而事实上这种理论努力主要体现在西方左翼社会批判理论之中,批判现代西方社会对人的统治。这使得理论努力往往陷入乌托邦,审美解放的政治实践被阐释为救赎,其重要原因正是在此。审美解放通过救赎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人的思维,实现救赎世界的美学潮流,它更多关注人的精神解放,而陷入了与自身在社会批判理论中形成的现实世界对人的精神的禁锢、社会统治和社会权力对人的超越性精神的遮蔽的基本论断,造成了理论依据与理论归宿两端的自我矛盾。
与此同时,马尔库塞在《解放的巨变》开篇,直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实证主义哲学的差异分析,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原则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发展的根本性差异,进而在历史合理性这一基本范畴中考量审美与现实的关系,得到彰显审美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旨趣的方法论原则。马尔库塞批判现实世界话语秩序的理性逻辑及其理性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提出概念、逻辑及其由之建构的意识体系的有效性,建之于是否符合历史合理性的研判标准。“历史合理性内涵绝不是那种在分析中可有可无的外在的因素和意义,它是作为一个建构的因素,进入概念式的思维中去的,并且,它还决定着这种思维所使用的概念的有效性。”
在历史视域研判现实世界的合理性,或在现存的价值研判体系中注入历史因素,就必然产生对现实世界的有限性理解,批判现实世界的至高、绝对、永恒的理性权威,提供解放现实的人的思想,恢复其超越现实的理解视域以及超越现实的感性力量。正是如此,“从历史合理性出发的分析就会在概念中引发出否定的成分——引发出批判、对峙和超越”
。历史合理性的因素在概念研究过程中发展为谱系学,既呈现概念生成的历史性因素,又表现出消解概念权威的历史性因素。进而,在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理性结构中注入历史考量的因素,形成对现实的有限性认知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判,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后世理论发展中产生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的方法论方面,深刻影响着西方哲学视域转换的重要因素。
历史合理性因素通过概念及其概念权威的新的研判标准,产生着批判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力量,最终彰显在社会建构和社会研判过程中历史合理性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历史因素不仅产生了研判现实世界基本秩序合理性的价值标准,还形成了在建构新的概念体系过程中,即新的话语秩序过程中的新的要素,既容纳概念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要素,又产生了概念的发展性和方向性要素,这一要素“改变了概念的整体,改变了概念的意向及其有效性”
。历史合理性因素的注入,意味着改变了概念建构的整体性,使概念权威的合理性来源从神圣性特征,转变为历史因素的整体性特征;意味着改变了概念功用的意向性,使概念权威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绝对的压制性,而转变为向特定历史进程发展的过程性;意味着改变了概念权威的有效性来源,概念权威的研判在历史境遇中产生,在历史实践中形成。历史合理性要素不仅推动概念的至高、绝对、永恒权威的现实瓦解,进而产生着一种新的现实原则和研判现实的价值标准,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人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研判现实世界的深层根据和现实秩序是否符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历史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历史合理性不仅提供了现实原则,同时还形成了在实践研判中,超越理性权威的思想解放和实践力量。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向性使之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变迁中获得新的生机,而唯物史观提供的历史合理性的研判标准,又为其现实原则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和根本方向。现实原则和历史方法共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实的思想解放的理论努力,与改造现实的实践力量,推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出现的新情况,形成提取现代性危机根源的新视域,形成批判现实性层面人的实然状态的新思路,提出消解现实的人的异化境遇的新实践,最终构成西方马克思主义读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努力和消解现代性危机的新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