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研究对象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早期法兰克福社会批判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早期社会批判思想较为激进,领导并参与了1960年代的学生运动,被奉为“学运先知”“青年造反之父”。运动失败后,马尔库塞将理论诉诸实践的焦点从激进革命转向审美救赎的探索上来,往往被认为从现实主义走向了乌托邦主义。恰恰是这一转变,引发着学界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关注,开显出其研究的诸多视角。这些研究致力于阐释其美学思想是否具有改造现实世界的现实意义和实践可能性,故而产生着对其思想资源、理论品格、内在逻辑乃至实践路径等方面的诸多思考,形成马克思主义传统实践理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比较与实践对话,产生了国内外学界大量关于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可见,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不仅构成其理论转折的重要节点,也成为其理论研判的重要焦点;不仅构成其思想研究中重要的逻辑线索,同时也是学界对其思想研判产生不同立场的重要因素。
马尔库塞将改造现实世界的希望寄托于审美救赎,这一实践方法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判断的社会实践,有着对后现代实践的诸多考量,具有反抗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现代性危机的现实性。故而,其有可能为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丰富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讲,重新审视马尔库塞晚年走向审美救赎思想归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性,必须观照马尔库塞审美救赎理论得以产生所直面的工具理性构成现代性危机的话语秩序,及其思想发展脉络中广受其身处的时代思想特征与思想史演进的理论资源。可见,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理论资源的庞杂性和丰富性,梳理其理论逻辑的复杂性和清晰性,澄明其理论归宿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使得从不同视角研究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任务。
本书着力于研究马尔库塞针对社会批判,致力于改造现实的现实原则和实践旨趣,以审美作为变革力量和实践方式贯穿批判理论与救赎理论的实践归宿,探讨其美学思想的产生缘由、发展脉络及其深刻影响,最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在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予以评价。综观马尔库塞美学理论脉络:一是在探索走上美学道路的原因时,突出对现代社会技术与工具理性统治的批判;二是在建设美学革命理论时,寻找到艺术感性在实现爱欲解放中反抗现实统治的革命作用;三是在寻找美学实践的最终归宿时,实现由技术重构和主体重塑的社会实践建构和谐社会。马尔库塞美学始终关注生存个体的幸福和解放,力图通过在颠覆传统形而上学作为奠基和根据的现代性社会,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和“实践的”革命精神,对现代性的单向度特征进行无情批判,寻求通过美学革命实现救赎现实的人的心灵世界的目的,把审美作为摆脱“单向度”病症的途径,希望通过把美学理念(审美形式)转化成技术构想和审美主体,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现实力量的变革。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弊端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以及探索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实践精神,在从工具理性统治的病态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凸现出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本书审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实践内蕴提供了理论资源。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归因与归宿指向审美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这形成了考察其思想发展史中实践价值的重要方面。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推动着美学从德国古典哲学对美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固有分野中脱离出来,使审美可能具有在现实世界批判并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实践力量。审美在形而上学层面往往表现为通过个体感性直观的体验方式,沟通存在的本真意义,这就意味着它区别于理性通过形式逻辑和抽象化方式达到绝对纯粹的路径,无法形成标准化的科学知识,无法达到普遍化的共同认知。审美观能的感性特征使审美在现代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尚未达到规律性,无法对象化、实体化,从而往往陷入虚幻的浪漫色彩和感性体验领域。这就使审美与艺术在现代社会确定性的知识—真理权力体系中无法确认其实践效用。而在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在形而上层面,审美表现出对理性话语秩序和话语根据的形而上追问;在现实经验层面,审美表现着现实的人对理想追求的美的表达,产生了对美的研判和美的标准形成的美的话语的反思与质疑,关系着现实的人对于美的理想和信念,形成了审美现代性视域。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美的话语展现对现实的人的审美实践的话语力量,展现对现实世界话语建构的审美实践,使审美具有建构、批判与重构现实世界话语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政治潜能和实践可能,形成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基本问题。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贯穿其思想发展逻辑,成为其思想归宿的基本特征。而在其思想发展的理论路径中又形成了明确马尔库塞审美思想的理论旨趣及其实践价值的基本视域。可见,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不仅展现其理论发展的整体图谱,形成其理论发展的谱系学研究视域;在理论层面又可以展现其思想的基本特征,在实践层面又产生了对当下我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美”“美好”等审美标准的话语建构与重思审视的丰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