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术界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在其理论渊源、相关范畴及其理论内涵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学者们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对马尔库塞审美救赎思想的评价方面,如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是否具有政治性和实践性,其技术审美化的理论归宿是否对于变革现代性弊端具有现实实践意义,其美学思想在其理论创造中具有何种地位,在其后的左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发展中是否具有广泛影响等方面。笔者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借此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而产生本书着力于马尔库塞美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融合的理论方向和致思路径。
一、1980年代:美学热中的“去政治化”情绪
国内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期。时值“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伊始,思想长期受到压抑的国人,在美学那里寻找思想解放的突破口,更要极力摆脱“文革”过激的“左”倾影响,从而最初的美学研究多是突出审美的无利害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马尔库塞美学也正是以这种方式参与着中国新时期美学热的进程。由此,否定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政治意涵,封存其政治维度,将之等同于席勒或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是当时美学热中马尔库塞美学研究的现象之一。这一时期,尽管马尔库塞论述感性革命和新感性的著作如《反革命与造反》一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和他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而写的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已先后于1982、1983年译成中文(这两篇译文分别见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法兰克福学派开始有了整体性引介,如徐崇温的《法兰克福学派述评》(上海三联书店,1980)和江天骥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这些著作都提及了马尔库塞思想中的美学内容,但对马尔库塞著述的翻译工作尚待展开,鲜见对马尔库塞理论的全面把握,也尚未对马尔库塞美学进行专门的分析,基本上是在阐述美学理论涉及这一内容。李泽厚、王元化、刘小枫等在研究德国浪漫美学时均涉及马尔库塞美学的部分内容,他们基本上是忽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政治倾向,表现出一种马尔库塞美学研究中的“去政治化”情绪。
其中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四讲》中论述“美感”问题时提到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概念,认为它是指一种“由人类自己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心理本体。它仍然是动物生理的感性,但已区别于动物心理,它是人类将自己的血肉自然即生理的感性存在加以‘人化’的结果。这也就是我所谓的‘内在的自然的人化’”。在他看来,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似乎是对马克思《手稿》的一种误解,因为马尔库塞“把‘新感性’作为一种纯自然性的东西,所以他讲的性爱、性解放,实际是主张性即爱,性的快乐本身就是爱……从整个文化历史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陶冶性情——使‘性’变成‘爱’,这才是真正的‘新感性’,这里边充满了丰富的、社会的、历史的内容”
。刘小枫在《诗化哲学》中将马尔库塞视为德国浪漫美学传统的当代表达之一(其他有阿多诺、本雅明、布洛赫等)。他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人和现实社会的审美解放”中认为马尔库塞一方面确立了感性及现实社会的本体论地位,一方面又以“本体论的诗”作为其美学的基本出发点,并以此为核心论述了马尔库塞的美学策略。
值得提及的是,与《诗化哲学》同批出版的“文化哲学丛书”之一、欧阳谦的《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1986)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是导致人的主体性缺失的重要因素,进而将文化革命作为实现人类解放主体性的路径之一。该书的副标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初探”,它既没有专门从美学的角度展开阐发,也没有提及马尔库塞使用较多的“政治”概念,但揭示出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批判”,突出美学在新文化建构中的作用,是国内较早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马尔库塞美学的研究。
二、1990年代以后:文化热中对“政治诗学”的关注
1980年代后期,马尔库塞的多部著作如《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和《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李小兵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译成中文。这些译著为国内了解和把握马尔库塞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也推动了国内马尔库塞美学研究的进展。同时,19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文化热逐渐取代了美学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和文艺批评成为热点,对马尔库塞相关理论的研究从评介阶段进入反思借鉴阶段,研究视角开始多元化,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化、系统化,马尔库塞美学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所内含的政治性及革命实践意义也逐渐得以凸显。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的框架内研究马尔库塞美学,成果主要有王才勇的《现代审美哲学新探索——法兰克福学派美学评述》(1990)、朱立元的《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1997)、杨小滨的《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1999)等。王才勇提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因其文化传统的复杂性而兼具思辨性和“注重现实以及理论的实际意义”
。他以马尔库塞的几部讨论美学问题较多的著作为文本,以评述的形式阐述了马尔库塞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在他看来,《文化的肯定性质》《爱欲与文明》《论解放》中的审美哲学思想是从社会哲学或文化哲学的问题出发的,书中“对审美哲学问题的探讨都只是从某个问题或问题的某个侧面进行的”
,因而这些著作都是马尔库塞社会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组成部分,不具有独立意义。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直到《反革命与造反》才初步成形,这一哲学体现出超越性、异在性和革命性三大原则,此即艺术对现实的超越性、艺术展现异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艺术使人从既存现实中获得解放的思想。朱立元提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社会批判的美学,“美学形式”是马尔库塞美学的逻辑起点,由此出发,马尔库塞探讨了艺术和革命的对立统一关系,对1968年爆发的文化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反驳了“新左派”的反艺术论,批判了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反艺术论,强调在艺术自主性的前提下发挥艺术的独特功能。杨小滨提出,法兰克福学派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一样,其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社会潜能和政治作用,体现了艺术之自律性和社会性的辩证法。与阿多诺相比,马尔库塞对人类解放的信念要乐观得多,从而能够积极参与激进的社会实践并以自己的美学作为这种实践的武器。因此,论者不能从思维哲学的角度,而应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来阐述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在法兰克福学派或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通过人头式的梳理来把握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著作中所含的美学思想,尚未出现对马尔库塞本人的美学思想的专题研究,没有达到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在对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专题研究中,研究者充分肯定马尔库塞美学的政治意义以及变革的实践作用。比如,王雨辰强调了马尔库塞美学作为政治学的作用,提出“审美政治学”这一范畴,指出了艺术对反抗当前社会,解放社会内在压抑机制,变革革命意识等方面的作用
;朱士群肯定了艺术所具有的革命作用,提出“艺术天然是批判,批判天然是艺术”
,明确地将马尔库塞走向美学道路归因为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批判力量,并对马尔库塞早期作品中追寻马尔库塞美学的发展轨迹,企图在马尔库塞整个理论体系中建立美学系统,并从一定意义上肯定了马尔库塞美学对于人类解放的意义;傅永军突出了马尔库塞美学的政治性,将其称为“政治诗学”
,指出了艺术对于技术的变革作用,美学成为实现新感性、新理性统一,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途径;张之沧则明确将马尔库塞的美学称为“解放美学”,认为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使“审美艺术成为解放人的爱欲、恢复人的感性、促使人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途径;并将美学变成拯救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通过艺术革命和重建新感性建立一个‘审美王国’,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按照美的规律生存”
。黄文杰总结马尔库塞艺术哲学思想时提出:“艺术自律的内在生命,担当着对既存现实特别是当下人性进行全面修正的历史责任。艺术正是凭借着对既在的绝对张力颠覆和解构既存的社会形态和异化的人性结构,从而以对人性的改造为中介实现生存方式向更高层次的无穷跃迁。”
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确证了审美变革社会的实践价值,但毋庸置疑,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技术异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只有将美学研究与技术批判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这一理论的深层把握。
三、新千年后:技术美学与政治美学两个视域的凸显
虽然国内历经二十年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研究,在这一理论的政治意涵上已达成共识,但就相关成果看,无论承认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政治意义与否,基本上认为其将社会革命寄托于审美是典型的乌托邦。尽管关于“乌托邦”的三层含义
均可适用于马尔库塞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但毕竟多数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空想”的层面而领悟不到其实践价值。究其根源,就在于未充分认识到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起因于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在这里,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成为这一理论难以为人所察觉的社会语境。实际上,国内对马尔库塞技术观的研究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高亮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和朱士群的《马尔库塞的新技术观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本领域较早的研究成果。2000年以后,国内哲学界对技术的关注引发了哲学的“技术转向”,带动了对各流派的科学技术观的研究,对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显现。但是,已有成果对马尔库塞关于技术、美学、政治学之间关系的思想关注较少,从而只能达到对马尔库塞思想的分阶段理解,如程巍在《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2001)中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阐述了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将马尔库塞的思想历程分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批判、美学等几个阶段
,还阐述了马尔库塞的文艺理论,并对学界尚知甚少的马尔库塞的部分手稿如1941年写成的《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意义》做了较为翔实的解读,也有学者认为马尔库塞经历了从技术政治学到审美政治学的过渡
,甚至有学者提出《审美之维》是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终结
。
这些研究思路难以将马尔库塞不同时期的思想联结成一个整体。割裂马尔库塞的技术思想和美学思想之间的关联,使美学思想缺少实践的有力支撑,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缺乏逻辑推敲的美学乌托邦。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研究马尔库塞审美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一新的路径出发,注重其审美思想较之社会批判理论、社会革命理论所具有的全面性、建构性,加强通过审美救赎思想的技术美学化路径研究的趋势,从而改变了对马尔库塞审美救赎思想研究的单纯视角,注重其审美思想中的对于理性感性重建的和谐思想,如范晓丽在《马尔库塞的理性与新感性思维研究》
(2007)一书中,着重从历史总体性以及历史合理性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出发,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革命在当代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并且指出了科技理性及工具理性的异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必要性,并最终得出了审美艺术和生态理性才是人类解放的最终路径的结论。刘晓玉在《论马尔库塞的人道化技术世界》(《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从马尔库塞的人道化的技术世界看他的技术生态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期)中从马尔库塞人道化技术世界和生态学入手,对马尔库塞哲学中技术、文化、人、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探索,并且将这种生态化技术的实践意义延伸至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之中。陈俊在《技术与自由——论马尔库塞的技术审美化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3月)中提出了“技术审美化”概念,并将其作为马尔库塞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新道路。
四、2010年以后:关联技术、政治与审美关系进入实践研究的视域逐渐开显
进入2010年以后,对于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技术理性批判、审美救赎理论等多个理论视角的研究已经渐趋丰富,取得了普遍认同的基本成果。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关注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内在逻辑关联,开始出现从着眼于批判理论到着力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价值的研究,王雨辰与欧阳谦是这一转向的重要代表。王雨辰在《从技术政治学到审美政治学——马尔库塞的政治哲学初探》(《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中认为“马尔库塞的政治学包括技术政治学和审美政治学两方面内容”
,揭示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与艺术审美的思想解放属性,并且指出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中分析马尔库塞政治哲学的理论得失。事实上,已经开始肯定马尔库塞审美政治学在当代社会变革中的可能实践性。欧阳谦在《大众文化与政治实践: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之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中明确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就是找到一种符合时代发展逻辑的社会变革途径,以求保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原有的政治实践品格”
。而马尔库塞提出批判和研究“大众文化”,不是逃避现实的问题,而恰恰是直面新的理论创造以打破单向度意识,提供着当代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可能实践空间。这一视域发展至近期,许多学者从技术批判到技术美学理论,从社会批判到审美实践理论方面的转向中又出现许多新的进展。雷纳·温特与丁旭在《单向度及乌托邦的可能性:赫伯特·马尔库塞对当代转型的贡献》中,认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主要兴趣在于寻找针对单向度社会的否定、颠覆与解放的力量,从社会运动和美学领域的现有例证中寻找日常生活美学领域挑战和颠覆单向度的可能性。贺昌盛在《“审美救赎”如何可能——马尔库塞“审美救赎论”的知识构成》(《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中,指出现代西方社会从“异化劳动”到“精神异化”的统治,使得马尔库塞的审美救赎理论与传统美学理论的“审美超越”展现出显著区别,“自觉自为的劳动”就是创造性的“艺术”,构成政治革命实践必然转向“灵魂”的“自我救赎”的现实路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朱春艳教授在2016年相继发表的两篇著作《马尔库塞晚年回归美学的缘由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2期)与《〈现代技术的一些社会意义〉: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转折点》(《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年第8期),已经形成了梳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成果,勾勒其审美救赎理论缘起于社会批判,旨于改造社会的政治实践的思想脉络。第一,确认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结论,现代技术是一种组织、维持和重建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促成了技术理性延伸至生产、生活和意识形态等社会各领域,导致现代大众出现和社会官僚体制形成,以及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第二,指明其回归美学既是源于自身理论发展的经验基础与超验准则的共同需求,又得益于卢卡奇、席勒等人的美学思想和技术美学的发展。第三,明确马尔库塞思想发展中实现技术文化批判转向的学术节点,为其通过技术进行美学改造的思想埋下伏笔。这些细致的梳理以及关键节点的阐释,直接影响到作者重新审视原有研究,扩充新的思路,展开新的挖掘,形成本书将社会实践与审美实践勾连的基本视域与基本思路。
五、结论
第一,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经过了“去政治化”“政治诗学”“技术美学”“技术、政治、审美”的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的更替不是简单地一个取代另一个,而是在吸收、借鉴基础上的提升,是后者包含前者的扬弃过程,是包含了肯定的否定、最后达到否定之否定。研究呈现出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和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关联:一是文化的社会作用受到关注;二是技术化时代到来,对技术之于人的影响和作用给予更为深刻的反思,马尔库塞是在对发达工业社会反思基础上的结论,值得借鉴。
第二,已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在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学术渊源上,过多关注海德格尔、马克思、黑格尔、弗洛伊德等人的影响,较少提及席勒美学的作用。应该说,这和国内如何理解美学在马尔库塞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相关联。马尔库塞一直都有着深切的美学情怀,他的美学思想有着浓重的席勒情结,在他的理论创作初期如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家小说》中就显现出席勒美学的影响,等到他写作《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反革命与造反》《审美之维》等著作时,这些影响一再显现着,时间跨度近六十年之久,高建平先生也曾提及这一点。
二是尽管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并逐渐体系化,但这些研究成果在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大领域都仍然只占有较小的分量,国内美学教科书很少把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纳入其中,而在讲授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时,往往也只是把他作为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物,表现出国内社会批判理论和美学研究对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上存在着双重的忽视,也说明马尔库塞美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入,需要实现研究视角上的转换。
第三,国内对马尔库塞美学研究的已有成果表明,把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和技术理性理论相结合,并将这二者统摄于批判的社会理论之中,着重研究其美学思想如何改造技术这一应用型的课题,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马尔库塞美学研究的新视角。这一新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更加完整地理解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内涵,拓展马尔库塞思想研究的视阈,进而推动马尔库塞美学研究的深入,还可促进对法兰克福学派代际理论视阈转换的研究,因而技术、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逐渐成为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同时也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本书正是对这一趋势的一种理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