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中西三大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交互贯通
中国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突破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国民族或文明传统和现代西方传统的冲突碰撞、交汇贯通中,它的理论性的源头、起源或本原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民族或文明传统和现代西方传统只是中国道路所需吸收的文明成果,所需继承的历史遗产,而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却是中国道路的立身之本。
1.三大传统在前进方向上的交互贯通
中国道路首先是迈向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西欧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实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对资本主义而言,现代化塑造了其在现代特有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共产党宣言》所热烈描绘的资产阶级起到的革命作用、资产阶级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正是在“大工业”这一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一现代化基本元素的基础上造成的,这是宣言所回顾的那一百年,也是宣言发表以来近200年推动人类历史变革的主要动力。斯密对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信念,产生于并适应于小生产的资本主义时代,而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和原则,从根本上说就不再适应生产力要求,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一般地抽象地探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顺应现代化的历史前进方向,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寻求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
俄国、中国这些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国家,都还是“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它们显示了“未来的景象”,是它们必然要达到的状况,“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首要的任务也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在这个总的原则和方向之下,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中国道路也是为迈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状时,始终没有忘记,在物质生产领域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还有“人类能力的发展”,这一领域是“真正的自由王国”,它要建立在物质生产发达的基础上,但它是“作为目的本身”而规定着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方向。中国道路是一条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的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让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彻底经历一次西方式现代性的“洗礼”,并非只有等到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才有可能解决西方现代化历史上遇到的负面问题,而是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能像马克思所说的“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中国道路的发展既然是为了迈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就要求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人看成仅仅具有物质需求的动物,为发展而发展,以牺牲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为代价换来冰冷的物质的增长。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这种诉求,不是一种价值上的预设,既不是以某种前现代的田园牧歌式的流风余韵框定现代,也“不屈尊于后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而是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相呼应的,是要正面地构建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就要求有一种现代化大生产所内在地导出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道路还是迈向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道路。在古老中国的门户在近代被列强强行打开后,就不得不逐步地被并入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从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的想法,到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对西方先进器物和技术的较大规模的引进,进而有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从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层面的变革努力,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开创出中国道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延续,对其的延续也始终是这一完整的历史进程的贯穿线索,是国人思考战略寻找出路的基点。从救亡图存,即消极意义上的避免亡国灭种,到站立起来之后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的自尊自信,建立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从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并进而思考“应对人类有较大贡献”。
在中国实际地发展起来之后,中国也始终坚持做负责任的大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并欢迎世界上其他国家搭中国发展的便车,这既要归功于社会主义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中国也用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成就,确证和推进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同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没有被现成拿过来,而是经历着也确实经历了一个“现当代转型”的过程,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的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次“现当代转型”,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形成了与当时的历史任务相符合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而在当今中国道路的发展中,正在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现当代转型”。
2.三大传统在实现手段上的交互贯通
为了推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了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出来的中国道路在实现的机制、途径和手段上马、中、西三大资源或历史传统也有效地贯通起来,这种交互贯通大致体现为制度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方面:
在制度方面,为了继续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要求建立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市场作为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决定性手段,得以让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早在中国道路探索期的实践中,就逐步突破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探索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和研究价值规律这一大学校,进而在开创过程中解放思想,明确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要务,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国道路还需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各方面制度体系,其中特别是宪法和法律体系与道德观和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都以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彻底性和有效性展现其领导力和执行力,但在制度建设方面,在各个阶段的早期都表现出较多的偏差和失误,出现较大的振荡和损益过高的症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及对发展和稳定要求的同步提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用体系化的、规范定型的制度确保和谐中道,规范经济又好又快运行和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要求全体人民发扬主体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结成利益和理想的共同体。当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毛泽东就提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意在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延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并明确把艰苦奋斗和勤俭建国作为经济原则明确下来,这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资料贫乏的状态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手段和观念,而且其中还蕴含着生产性的因素,蕴含着走出贫乏的出路所在。在新时期随着改革事业的全面深化,在发展起来之后,又需要注意好分配的问题,从共建到共享,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中国梦归根结底作为人民的梦。
能够把制度和人的两个维度联系起来,在中国道路的构建中加以有效融合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作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先锋队,具有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结构,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先锋队的正确领导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替代不了的,制度的有效实施,人的有效凝聚,关键在于党能够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事业推进中,在对外开放和交流中,在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中,登高望远沉着应付,站稳立场把握好航向。
3.马克思主义在交互贯通中的核心地位
如上所述,中国道路在其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这些优秀成分对中国道路的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决不能否认,但我们还是必须看到另一种倾向,即把西方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分和因素过分夸大,将其视为构建中国道路的核心或根本。
实际上,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道路,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国民族或文明传统、现代西方传统何者居于本体性的地位?中国道路以何为本?这些问题始终存在着争论。伴随着中国道路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前进过程中积累和凸显的一些矛盾问题,这种争论就愈演愈烈。
一种是主张全盘西化。这一主张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发展,把人的发展等同于个人主义式的利益满足和自由,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并将其表述为“普世价值”。由于世界总体上仍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新自由主义盛行又大致同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
另一种是主张中国传统本位论。由于国内的一些小气候、小传统,对我们过去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对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模式的总结不恰当,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消极方面的反思不全面,对中国道路本身成功经验和理论利用和理解的片面,一些人又拾起“复兴国学”或“中学为体”等理论范式,将中国民族或文明传统视为本体,将现代西方传统甚至作为立党立国之本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降格为某种“末”或者“用”。
对此,我们不能不强调,中国道路的本体、主体或根本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中国化的进程中开辟出来,中国道路的继续延伸、拓展和推进,也必须继续回到当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事业。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当今开创中国道路中发挥作用,必须实现当代化,而要实现当代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进行;优秀的西方文化要成为当今开辟中国道路的资源,必须实现中国化,而要实现中国化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领导开创和推进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共产党领导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但它绝不是忽视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叙事的纯粹“工业党”;它领导人民增进自身利益和福祉,但它绝不是丧失政治立场、无视精神文化家园归属的“民生党”;它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它绝不是脱离当代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儒家党”。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学习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看家本领”,用到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等措辞加以表述。这实际上是明白无误地指出了,对中国道路而言,马克思主义才是体,是家,是原本,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我们学中学西,也化中化西,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当代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传统。鉴于此,我们需要对中国道路作出科学的分析,正本清源,以对历史和人民的责任感,解答这一时代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