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不能跟在民主社会主义后面亦步亦趋
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图谱中,要属科学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或修正主义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一些人认为,苏联东欧剧变解体标志着横亘20世纪的世界性的社会实验工程的破产,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终结;在他们看来,如果要说社会主义找到了它的更为成熟更为先进的实现形式,那就是修正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他们强调,中国既然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走了出来,又不能汇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洪流,那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榜样,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始终存在着激进与保守、革命和改良、科学与民主这两大传统。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继承革命精神的科学社会主义视为左翼政治的激进传统,这一传统试图在废黜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重塑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以践履自由和解放的人类理想;与此相对应,那种继承改良精神的民主社会主义则可以被视为左翼政治的保守传统,这一传统在确证资本主义辖制下的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秩序的前提下,试图推动现实经济社会结构的自我变革,以实现平等、自由和公正等社会理想。
对于社会主义的革命或科学传统来说,当现代性的市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被确证为人类社会的自然史过程不可逾越的阶段时,那种在废黜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追求便遭遇挫败,而如何理清市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创建一种社会主义形式的市场,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现实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便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的改良或民主传统来说,当资本主义辖制下的市场、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被确证为实践人类的自由、平等和权利等理想的唯一实证基础时,如果再进一步臣服于资本主义逻辑,那么,社会主义也就丧失了它的根本性的内涵和历史诉求。因为社会主义之为社会主义,而不单纯是人道主义,乃是在于它进而认识到人类要践履诸如自由、平等和公正等历史理想,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诸如剥削、奴役和不公正等历史和文明问题。
由于民主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原则还原为民主原则,甚至将自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不得不陷入它自身所挖的陷阱之中。
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秩序的肯定和辩护。修正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认为,资本原则所辖制的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是现代人实践自由和平等理想的不可回避的现实历史基地,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展开有效的或真正有意义的政治行动。
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概念的解构或祛魅。在修正主义看来,社会主义与其说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毋宁说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原则的社会或政治实践,那种将社会主义视为与现代性文明完全迥异的未来社会形态的观念始终有着一种不可抹去的理想的或彼岸性的乌托邦元素。
正是基于这两点理由,修正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改良传统才将社会主义的历史诉求还原为一系列人道主义的价值清单,并将其兑现为一系列民主、权利和自由。然而,当它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就已经清除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或历史性表现,是在科学洞察或正确认识资本主义诸如剥削、奴役和异化等问题的基础上的针对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克服或超越。这是社会主义之为它自身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或知识内涵。那种从根本上将社会主义兑现为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利或人道价值,稀释为激进的或渐进的民主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倒退。当修正主义将社会主义所依赖的最后根据——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或克服资本主义问题——给抛弃掉时,自身也就彻底丧失了社会主义的任何立场,最终沦为与自由主义没有任何实质性区分的无足轻重的改良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开创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但与新中国改革前的建设史,甚至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中国就不可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也就谈不上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近现代中国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开辟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成功开辟的,它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和新中国近70年历史乃至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历史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传统。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奠定了根本性的政权基础和国家保障,那么,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制度基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传统在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中的运用和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和传统体制的超越,也是对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积累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背离,而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发展和自我完善,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具体展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或传统体制在实践中遭遇了自身难以解决的发展难题,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纷纷走上变革的道路,改革刚开始的时候,它们往往谨守苏联模式或传统的计划体制,仍然囿于传统的思维和信条,改革也仅限于对传统体制的单纯修补。然而这种修补式的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问题。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在苏联东欧地区遭遇了严重的发展困顿和社会危机。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思维”为代表,将所谓的改革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推进,在理论、政治和基本制度层面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用“民主社会主义”来贩运私有化、民主化和自由化的私货,终于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政权纷纷垮台。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私有化和市场化浪潮席卷苏联东欧等地,资本主义的野蛮众生相在这些地区肆无忌惮地上演。例如,仅俄罗斯在“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的破坏下就历经长达十多年的极其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萧条和政治动乱。
与苏联东欧相比,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却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即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变革社会主义的传统计划体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而开启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方位的改革和建设。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并没有像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所预期的那样,由市场化改革走向所谓的私有化、民主化和自由化,反而将市场纳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成功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或体制的历史性建构。
纵观当代中国的改革,它绝不是割裂历史的一场所谓的——以西方化信条为参照原则的——社会转型或体制转轨,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体制现代市场体制的历史性飞跃。尽管中国的改革也是以市场深化为导向,但中国的市场始终有着国家的主导逻辑,在这一逻辑背后,是总体性的社会或国家对市场、民主和法治等现代社会建制的总体性地位。所以,经济领域的国家主导原则和政治领域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领导原则表明,中国的改革,以及在改革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西方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所能理解的,也不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所能理解的,是对以自由市场和自由民主的西方体制的超越,当然也是对身处所谓自由体制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当然也不是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就在于它从理论到实践,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精神。
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来。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所奠定的,因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持。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替代,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同时,在这一进程中,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必须以自己的组织形式和政治行动,如建立属于自己的政党来掌握国家机器,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期间,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组织的最高形式,构成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因而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开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
所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在理论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意味着在政治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另一方面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中国特色,开辟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谓时代条件,就是在当今时代,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市场体制,以及与此相关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国家体制,是现代社会基础性的文明建制;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原创性地将市场建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而开启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国伟大文明复兴的光明前景;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参照、核心支撑和动力源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实现现代化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或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