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去实质化
艺术对其确定性的丧失作出两种反应,一方面具体改变其感知与程序的模式,另一方面为脱离实体而自缚于概念之中。要搞清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最好是考察一下今日受文化产业整合、操纵和引起质变的艳俗与娱乐活动。娱乐活动从未被纳入纯粹艺术概念之中。纯粹艺术是历史发展的后期产物。娱乐活动通常作为文化衰败的活证,在文化领域里表现突出。事实上,这种活动时常就像幽默或滑稽那样,决意要促成文化的衰败。由于受文化产业的愚弄,加之对文化产业产品的贪欲,大众在某种条件下发现艺术的娱乐性相。如此一来,大众要比那些依然记得艺术品曾为何物的人们,更加清楚地感知到目前社会生活过程的不足之处,尽管这不是指向该过程的虚伪性。大众力图促进艺术的去实质化( Entkunstung )。 [2] 该趋向明确无误的征兆,就是渴望采用种种方式毁坏糟践艺术品,要不就将艺术品乔装打扮,缩短艺术品同观众的距离,等等。大众想要消除那种将艺术与其生活隔离开来的可耻差别。因为,艺术若对他们具有某种真正影响的话,那可能在于逐渐灌输一种厌恶感,这是他们最忌讳的东西。这正是能将艺术列入消费品的主观预设意向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属客观既得利益所为。
应当承认,艺术不可能像商品那样完全用于消费。但是,至少在大众与艺术以及与消费品的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对应性。这在生产过剩的时代更是如此。因为,此时商品的物质使用价值日益失去意义,消费成为替代性的声誉享受和追赶时尚的欲望;最终,消费品的商品性似乎全部消失——从而转化为审美幻象的拙劣模仿。艺术品的自律性,经常在文化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被人抬高之时,就会激起他们的愤慨之情。可是,这种自律性本身,除了存留着商品的拜物特性之外,已然别无他物。在此意义上,现代人对待艺术的态度,并非是完全现代的:相反,它是向史初古风艺术拜物教的一种复归。受人类消费行为支配的文化商品,均具有为他者存在的抽象性。然而,由于被迫迎合消费者的趣味,文化商品必然会欺骗消费者。
观众与观照物之间的旧式关系被倒置了。由于把艺术品只当作纯然的客观事实,现代人对待艺术的态度,就是试图把艺术的模仿契机商品化,将其廉价出售,这与一种物似本质相对立。今日,消费者可将自己的冲动与模仿残余,投射到任何他所鼓吹的事物之中,其中就包括艺术;但在以前,个体就得忘却自己,在观、听和读的过程中,使自身沉浸于艺术之中。平心而论,个体与艺术实现同一,并非通过把艺术品同化于自身,而是把自身同化于艺术品。这正是“审美升华”一词的含义所在。在此之前,黑格尔将自由趋向客体称为相同的行为模式。如此一来,他所关注的是一个主体的理念,该主体仅将自身外化于客体之中而成为精神性主体,这与渴望从艺术中能够得到什么的市侩形成对照。艺术若被视为用于主观投射的白板,就会丧失自身的独特性。
因此,艺术去实质化的两种极端形式,就是物化(视艺术为物中之物)和心理主义(视艺术为观众心理的载体)。物化的艺术品,已经停止言说,被迫道出观众所欲之言,实为观众自己那套老生常谈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