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价格补贴政策无力维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
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面临困局的重要原因是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固有政策体系影响市场机制无法充分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与产能。一些国际性因素也加深了这种状况:一是,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持续低迷,国际海运成本大幅下降;二是,国际经济复苏疲软,人民币汇率相对坚挺,利于国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三是,世界农产品价格处于下行区间,进一步放大我国与国际间价格差距 [11,12] 。
固有政策补贴体系难以为继、面临调整,无法继续依靠补贴来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包括托市收购制度在内的一系列补贴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扭曲了市场,造成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国内农产品竞争力下降,涉农企业成本高涨,国家财政负担承重。其次,一些不当的补贴措施无法激发生产者主动寻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再次,一些补贴制度定位不准,增加农民收入有限,不仅补贴成本高,而且出现了其他人群从补贴中获利的行为。最后,我国的黄箱政策已经濒临WTO商定的界限,补贴提升和改造空间有限。在这样的补贴环境中,通过提高甚至维持现有补贴框架和水平,来维持我国农业现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将举步维艰,长期来看,转变生产方式势在必行。
价格倒挂不只发生在与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对比上,也存在于部分农产品产区与销区、原料与加工品之间的价格倒挂,如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现象长期存在,产区收购价格高、销区出售价格低等问题频繁出现,严重损害农产品加工业经营、妨害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这种国内的区域间、产业链内的价格倒挂,除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的原因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阶段性、地域性的政策干预(如一些补贴)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