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
工业“三废”导致农田重金属污染、灌溉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农业点源污染愈演愈烈。据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最新数据显示 [2] ,全国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为16.1%,覆盖面积3.492亿亩,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全国耕地重金属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中、重度污染覆盖面积达到5220万亩。污染或超标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湘鄂皖赣区、闽粤琼区和西南区,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灌溉水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全国七大流域中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遭受严重污染的地下水比例高达60%。除了重金属和水污染外,大气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农田和农产品的新污染源。
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利用率过低导致严重过量使用。根据农业部首次公布的化肥、农药利用率数据 [3] ,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5.2%,农药利用率为36.6%。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酸化、硝酸盐污染及土壤次生盐渍化;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对土壤中的养分、水分以及通透性均造成不利影响。据农业部统计 [4] ,目前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达40%以上,具体表现为东北黑土地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盐碱化。土壤对农产品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贡献率水平。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已降到2.08%,明显低于2.5%~4.5%的欧美国家耕地有机质含量水平。中低类农田占比达高到70%,导致很多地区的耕地过度依赖化肥的恶性循环。
产地环境是农产品的源头,只有从源头治理,质量安全才有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产地环境缺乏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基础数据很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控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截至目前,农业部在全国设置了农田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监测点273个、地膜残膜监测点210个、畜禽粪污监测点25个,但相对于我国辽阔的农业生产区域而言,现有的监测体系还十分薄弱 [5] 。亟待进一步充分利用传感技术、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建立全面覆盖的农业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定时、及时采集各监测点数据,提升面源污染动态监测和重点预警能力 [6] 。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现2020年“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愿景提供信息科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