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农产品生产过程农药兽药残留超标
根据农业部测算数据 [3] ,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为36.6%,虽然比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但与欧美发达国家50%~60%的农药利用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不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引起民众食物恐慌,而且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技术贸易壁垒。据统计 [7] ,每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被进口国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等造成的损失达到70亿美元,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食品而发生农药中毒的人数接近20万人次,约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1/3。
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农药和农药残留的认知水平不高,大多农户完全凭借经验或生产习惯选择农药种类、配兑农药,随意加大农药剂量和使用次数 [8] 。另外,受经济利益驱使,农民普遍偏好使用见效快、成本低,甚至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兽药。一些农户为抓住市场价格的有利时机,不遵循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规定,造成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事件层出不穷。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药、兽药科学减量使用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分散,传统的分段式监管方式难以实现对农户的全面覆盖和农产品的全程追溯,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力度和覆盖面也十分有限。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跨农业、工商、食药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和重大疫病预警系统,全程跟踪记录农产品产地、品种、农兽药使用、检测检疫、储藏流通等具体数据 [9]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便于相关监管部门对复杂的供应链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为及时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了信息基础和可追溯路径 [10] 。另外,在农业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专家在线咨询系统和农民在线学习等网络平台,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用药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