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耕地资源约束
1.1.1 我国耕地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矛盾十分突出。我国耕地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是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十分明显,一方面从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来看,中国仅为13%,远低于印度的49.4%、法国的33.2%、英国的24.9%以及美国的18.7%;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低界限为0.0531公顷(吴群,2011),而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2013年12 月30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显示,我国当前的耕地总面积为13 538.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08公顷,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人均占用耕地面积已经不及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一半。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印度的1/1.6、美国的1/6.5、俄罗斯的1/8.4、加拿大的1/14.5以及澳大利亚的1/26。不仅如此,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压力下,人均耕地仍有下降趋势。而且我国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却十分短缺。我国耕地少,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有限,只有2亿亩左右(见表1.1)。
表1.1 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全球宏观数据中心http://www.100ppi.com/mac/world_zt---ZT22.html。
除了数量上的不足之外,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差的威胁也不容忽视。具体来说,质量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耕地中的中低产地比重大。根据2016年4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土地资源公布》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平均质量总体偏低。我国现有的耕地中,中低等耕地占大部分,耕地的总体质量比较低。较大的中低产耕地比重,基本上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总体上生产力及其产投比。第二,耕地资源养分含量低且水土匹配条件差。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可以看出,耕地有机质含量大于30克/千克的就有1405.3千公顷,占被统计耕地面积的15.06%;有机质含量在10克/千克到30克/千克的有55026千公顷,占被统计面积的59.08%。第三,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尚存在不断恶化的趋势。2014 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首次对我国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问题突出,耕地土壤环境很不乐观。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到19.4%,其中轻微污染点位比例为13.7%,轻度为2.8%,中度为1.8%,重度为1.1%。因污染及其所造成的耕地质量下降,又导致全国粮食减产、粮食污染。
中国耕地数量不足、土地质量遭到破坏这一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使我们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打破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无土栽培技术使得农业种植脱离了土地的束缚,测土配方施肥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地质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1.2 土地产出率低
土地产出率反映的是土地生产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经济指标。衡量土地产出率通常使用产品数量或产值。土地产出率也承载着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随着人口增长,人们对土地产出率愈发重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便是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对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视。
据估计,我国的农业土地产出率在近十年中增长了两倍以上,结果喜人。尽管我国土地产出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巨大,其面临增长的瓶颈。早在1998年,荷兰的土地产出值为每公顷4814美元,西欧为1033美元,而我国仅有413美元。图1.1~图1.8表明,对于粮食作物,我国的单产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小麦、稻谷、大豆的单产水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很多,但是同单产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产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而在籽棉、油菜籽方面,我国的单产水平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国的主要种植业产品单产水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图1.1 谷物单产水平比较

图1.2 小麦单产水平比较

图1.3 稻谷单产水平比较

图1.4 玉米单产水平比较

图1.5 大豆单产水平比较

图1.6 籽棉单产水平比较

图1.7 油菜籽单产水平比较
以上多图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图1.8 甘蔗单产水平比较
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未来一段时间,耕地面积由于工业占用、环境保护、培养地力等原因增长困难,依靠种子改良、田间技术改进等方式提升空间狭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大田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有效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因此,提升单位面积产值水平只有依靠引入先进技术,改善生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控制产品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