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序言

《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自2006年出版,并于2010年改版至今,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国内EMC领域的畅销书籍。《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第3版在第2版已有的案例分析基础上,增加了13个经典案例,更新了书中涉及的政策、标准方面的相关信息,并修改了原有的缺陷,使本书的内容在EMC设计方法的描述上变得更为全面、精确。
2010年出版的《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第2版)通过新增加的案例描述了以下7个重要的EMC设计原理与措施:
(1)EMC测试的实质,解析标准规定的各种EMC测试项目的实质;
(2)电源端口滤波电路的设计方法,包括滤波电路的选择、滤波元件参数的选择;
(3)数/模混合电路的EMC设计方法,不但澄清了数/模混合电路与数/模电路之间的串扰问题,而且澄清了如何从系统上考虑EMC问题,特别是广大设计者比较疑惑的数字地与模拟地的处理问题;
(4)PCB中地平面进行“分地”的优劣点;
(5)PCB板边缘为何不能布置敏感线、敏感器件、时钟线或时钟器件等的原理,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与弥补措施;
(6)设计多层PCB板时的层叠设计与EMC问题;
(7)由环路引起的差模辐射量级。
而《EMC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案例分析》(第3版)通过新案例的增加,将明确解答并解释如下8个重要的EMC设计点:
(1)PCB板的工作地与产品金属机壳是否需要连接?
(2)PCB板的工作地与产品金属机壳之间连接的关键点是什么?
(3)在工程中最怕的地上有干扰实际上是什么?
(4)屏蔽电缆是否需要双端接地?
(5)信号的上升沿时间对EMI水平有何影响?
(6)如何选择单/双向TVS管?
(7)如何防止浪涌和过压保护电路产生的安全隐患?
(8)产品内部PCB板之间的互联对产品EMC的性能意味着什么?
本书涉及的EMC设计与整改方法将更为全面,案例所涉及的产品有信息技术/音视频、电动车、工业控制、家用电器、电机、开关电源、医疗设备、汽车零部件等。本书的内容也是作者“EMC测试与设计案例分析”培训课程的基础参考材料,“EMC测试与设计案例分析”培训课程是国内最为经典的、实践与原理结合最好的EMC课程,也是作者的经典培训课程,受到企业与培训学员的高度评价。
EMC是一门综合的、以研究寄生参数为要点的共模学科。纵观世界,到目前为止,EMC学科仍然可认为是疑难学科。一个企业,如果掌握了EMC技术的精髓,那么可以认为掌握了一种提升产品质量的核心技术;一个电子电气工程师,如果掌握了EMC技术的精髓,那么也可以认为掌握了电子电气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然而,虽然大部分工程人员承认EMC是一门共性技术,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又不够重视,导致的结果是,产品设计过程存在许多对EMC本质问题的误解,消除这些误解才能解决不可避免的EMC难题。这些误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概念上
EMC模型被简单化: 产品由测试不通过变成通过往往会靠一些简单的措施(如加一个接地螺钉、增加一个电容等),这就会导致部分工程人员误认为产品的EMC性能不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而是仅仅靠最后一两个措施就可以获得的。实际上,任何一个产品的EMC性能在原理上都是一个整体系统的问题,产品有多复杂,EMC就有多复杂,只有在设计产品时全方面地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最终获得较高的EMC性能,通过EMC测试。产品设计者一定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产品的EMC 问题。EMC 问题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个别“点”。
不愿意付出就想回报高性能的EMC结果: 成本和工艺虽然是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但是无法成为阻挡提升产品EMC性能的借口。要知道,产品的EMC性能是由产品在设计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付出而获得的。这些付出必然包括成本的付出和工艺的付出。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一味地省去这些成本,而是让自己具备达到同样EMC效果却付出最小代价的能力。高EMC性能的获得,必然意味着付出。
2.技术上
理解EMC的接地意义与本质: “接地”这个词在接触EMC之前已经进入广大电子产品设计者的视野中了,大家最熟悉的“地”就是自然界的地球。电子、电气产品为了安全,需要把产品的某个金属导体接入“大地”(称为“保护地”),即自然界的地球(通常通过建筑物或专用的接地线排接入)。对于EMC来讲,“接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EMI辐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进入产品的外界干扰。然而,需要把产品接入自然界的大地吗?如何正确理解EMC中的“接地”?案例1、案例2和案例16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控制好产品EMC并不一定需要把产品接入自然界地球的“地”。对于EMC来说,“接地”是为了引导共模电流的流向。实际上,对于EMI, EMI骚扰源的参考点是PCB中工作地的某一点,为了让骚扰源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天线”(如产品中的电缆),正确的接“地”点应该为这个PCB中工作地的某一点,可见,这种“接地”从EMI骚扰的流向上看应该发生在“天线”(如电缆)之前;对于产品的大多数高频抗扰度来说,干扰源的参考点为测试时的参考接地板,正确的接“地”点应该为参考接地板。它“接地”的目的是让外部注入的共模电流不流入产品中的电路。可见,这种“接地”从干扰的流向上看,发生在产品的电路之前。产品的“接地”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并非选择或设计“单点接地”或“多点接地”,而是考虑“接地”点的位置和“接地”的措施。如果产品具有金属外壳,则以上两种“接地”都可以借助金属外壳或其他寄生参数很好地实现。这就是金属外壳设备为什么更容易通过EMC测试的原因。对于非金属外壳,这两种接地相对变得更为困难,通过EMC测试也会变得更难。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如何接地?单端接地还是双端接地一直是在工程领域中讨论的话题,工程设计者经常会碰到一些实际的案例,对于某一些产品,似乎屏蔽电缆单端接地时系统更为稳定;而对于另一些产品,屏蔽电缆采用双端接地后系统才显得更为稳定。到底如何连接,案例19解答了这个疑问。然而解决了屏蔽电缆屏蔽层要不要接地的问题,还必须关注屏蔽层如何接地的问题。如果屏蔽层与机壳之间的连接存在“猪尾巴”,那么就会导致屏蔽效果失效,案例18将解开这些奥秘。
壳体屏蔽: 假设以上所说的差模辐射超标是一种现实(或产品所导致辐射超标的等效“天线”在屏蔽体内),那么很简单,只要用一个开孔不是很大的金属外壳进行屏蔽就可以解决。此时,金属外壳不需要与PCB板做任何连接。随着以上误解的消除,产品所导致辐射超标的等效“天线”通常也在屏蔽体外(如电缆)时,这种金属外壳“屏蔽”的必要性也逐渐下降。案例14是产生这种误解的一个典型案例。利用金属外壳取得更好的EMC性能是因为金属外壳提供了更好的“接地”路径或旁路路径,要使这种路径变得更为直接,就需要考虑PCB板与金属外壳之间做合理的互联。设计人员必须消除这种误解,当为产品增加“屏蔽”时,必须对此“屏蔽”所产生的后果负责。为产品设计屏蔽时,必须考虑所产生辐射等效“天线”的物理位置,如果不能将其也屏蔽在内,那么就必须考虑在PCB板与金属外壳之间做合理的互联,实现“屏蔽”与“旁路”的转化。
滤波: 电容、电感是滤波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感会产生感抗,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电容会产生容抗,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当在原来的电路中串入一个电感或并联一个电容时,电感/电容所形成的分压网络会降低负载上的干扰电压。这似乎没有任何问题,或者说“多串一个电感或多并联一个电容,或多或少是有好处的”。事实上,电感、电容作为储能元件,其上的电压、电流存在相位关系,电感、电容所组成滤波网络的一种极端表现就是谐振,如LC 滤波电路发生谐振时,干扰信号并没有被衰减,相反被放大了,这非常可怕。设计好滤波电路,就必须消除这种隐患,滤波电路的谐振点必须远离EMC测试频点。同样,滤波器件也并非越多越好。
浪涌与过压保护电路: 浪涌与过电压在EMC中相对特殊,原因之一是其干扰频率相对较低(典型的干扰频率是数十千赫);其二是干扰能力相对较大,通常具有破坏产品中元器件的能力。在保护理念上,浪涌和过压保护电路的设计相对简单,就是哪里有过电压或浪涌,就将保护器件(通常是非线性瞬态抑制保护器件)并联在出现浪涌或过电压的两端,只要选择钳位电压足够低的器件或电路就能达到保护效果。然而,电路虽然得到了的浪涌和过电压的保护,但有可能带来额外的安全隐患,导致不可预测的灾难。案例51、案例53、案例55对常见的隐患做出了解释并给出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