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商人去外地做生意,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应该走哪条路。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位放牛的老翁走过,他忙问道:“哎!老头!从这里去苏州走哪一条路啊?还有多少路程?”
老翁一看,这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倒是斯斯文文,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心里不快,便随口道:“走中间那一条路吧,这里离苏州不远,还有六七千丈。”
年轻商人既高兴又奇怪,就问老翁:“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讲路程怎么不是论里而是论丈呀?”老翁悠悠地说:“我们这个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可是自从这里来了一个不讲礼(里)的人后,就不讲礼(里)了!”说完,老翁就牵着牛摇着头离开了。年轻商人后来一琢磨才明白,原来老翁是在说他没有礼貌啊,不由得惭愧极了。俗话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不懂礼貌就会处处碰壁。
讲礼仪,讲文明,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大地向来是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就非常讲究礼仪,即使两国交战也要“先礼后兵”。那么,什么是礼?让我们从汉字的“礼”字说起。
汉字的“礼”字,甲骨文为
,金文为
,小篆为
,繁体为禮,从示,从豊亦声。“礼”从“示”表示与祭祀有关,甲骨文像礼器“豆”中盛满了祭品玉形,表示致祭之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祭神灵以求福。篆文分为二体:以“示”表示致祭,以“豊”表示丰满。《说文解字》中说:“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后引申为礼貌、礼仪、礼让,泛指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和礼节。
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唐代著名经学大师孔颖达为《左传》注疏,在解释“华夏”一词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
“礼”经过远古社会的孕育,再经儒家的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成为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
儒家非常重视礼的教育,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教材,以文、行、忠、信为课目,开设了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的话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诗》《书》为文字的教育;《礼》《乐》为行为的训练,心情的陶冶;《易》谈哲理;《春秋》记史,微言大义。《论语·尧曰篇》说:“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要求。有一次,弟子颜渊请教孔子,问践行仁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孔子回答他,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孔子把“礼”作为德与仁的体现,他认为一个内心不仁的人是没办法做到礼的。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既是个人立身处世之本,也是立国安邦之本。
道家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管子·牧民》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礼可明贵贱尊卑,义能立行事之重,廉会判正邪善恶,耻则知羞耻之格。礼作为治国之本,对于社会、国家来说就是“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调节社会秩序的手段。
从孔子到荀子再到管子,我们看到古代先贤对礼的执着追求,感受到礼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重要功能,亦领略到“礼之用,和为贵”所揭示的治国理政、协和万邦的真谛。
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是一个人修养、教养、涵养的体现,是成就君子之风的不二法门,然而,传统礼仪在今天因种种原因有许多已经日渐式微,不知礼、不守礼的现象不时出现。“礼”的教育仍然是当代一个重要的课题。
《礼记》是中华礼仪文化之经典,让我们重温《礼记》,领略中华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知礼、好礼、习礼、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