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记》的成书过程

《礼记》的成书经过,历来颇有争议,台湾学者周何在《礼学概论》中,认为《礼记》经历了附经而作、单独成篇、选篇成书、定本流传四个阶段。这一看法比较科学和客观。
早期的《礼记》附经而作,可从今本《仪礼》看到证据:今本《仪礼》十七篇,其中十一篇经文末端都有个“记”字,然后书写了经文的内容。
单独成篇的形态在先秦出现,汉初以单篇形式出现。
选篇成书是在汉宣帝时期,两汉礼学家戴圣与其叔戴德在学宫讲授《仪礼》,为了让平淡无奇的礼仪教学变得生动,戴圣选编了礼学教材,成《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礼学的集大成之作。
相传东汉时期,经学大师郑玄为“三礼”作注,使《礼记》的可读性更高,是为定本。于是,《礼记》开始流传,盛行不衰。